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板块构造作用强度的差异,特提斯带自东向西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以及比较特殊的东南亚段。从地形地貌、板块运动速率及板块碰撞缩短量等方面阐述了各段板块构造作用强度的差异:东段最强,西段最弱,中段适中。板块构造作用强度对油气聚集和富集程度的影响控制主要通过3个方面:对含油气盆地后期保存改造的影响、对背斜构造圈闭的控制和对油气运移条件的影响。对特提斯东、中、西3段进行了分析论述,探讨了板块构造作用造成特提斯中段油气富集,东段匮乏,西段相对富集的原因。板块构造作用的强度(尤其碰撞强度)是控制油气聚集和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分析和预测国内外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华南沿海构造下沉或海面上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某些地质现象的误断,华南沿海长期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升海岸,新的调查资料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华南沿海以区域构造下沉为主要趋势.本文在列举了构造下沉的证据之后,用板块构造的观点解释了该区海岸构造下沉的热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编制新一轮《中国海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演化图》,展示和探讨中国主要块体的演化特征,利用大量的古地磁、生物古地理、古气候、沉积岩石和构造演化史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古生代以来中国主要块体的活动古地理进行了概要的重建。编图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古磁学、岩石学、沉积学、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地质构造史和板块理论等依据进行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主要块体的宏观演化过程。以古地磁定量约束为核心,以现有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沉积岩石学等资料为定性约束和半定量分析,通过对这些依据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取舍,恢复选定时间断面上的剥蚀区和沉积区,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活动构造古地理重建恢复工作,可提高所编制图件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Trond  H.  Torsvik  Andy  Alvey  Carmen  Gaina  Nick  Kuszni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8,24(3)
虽然对洋盆进行了填图,但有必要修订、定量地重建许多地区相关的板块运动,包括北美和格陵兰之间的拉不拉多海和巴芬湾、以及相邻的北极区。拉不拉多海裂离前和张裂史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盆地和北极洋之间的板块边界,因此需要重建拉不拉多海裂离前至张裂间的构造。格陵兰与Ellesmere块体之间几百公里的倾斜位移,暗示格陵兰是从Ellesmere分离出来的,这显然与加拿大和格陵兰前寒武和古生代地质单元沿Nares海峡井然有序分布、且基本未变形的特征相矛盾,由此我们尝试建立一个格陵兰和邻近地区晚白垩世一三叠纪间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基于详细的洋-陆边界分析、磁力、地震、重力反转(地壳厚度)、古地磁资料解释,这个模型是建立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立体地质观察。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弧陆碰撞研究及其地层沉积构造研究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的研究历史沿革与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将1977年颜沧波有关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研究的观点与30年后黄奇瑜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性介绍;同时介绍了反映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的地层沉积构造综合研究年表。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海陆及邻域大地构造格架图"的编制为契机,块体构造学说被提出。该学说将中国海陆及邻域的地壳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陆核形成阶段、古全球构造阶段(包括成台过渡和稳化阶段)、中间阶段和新全球构造阶段,在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二叠纪末期,聚合的Pangea大陆在中国及邻域存在3个块体群:劳亚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以及冈瓦纳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由众多规模不大,但地壳发育历史复杂的块体组成,蕴含丰富的大地构造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区域构造背景和岩性地层等资料,并对各种体现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测年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古华夏块体群划分为华北、扬子、华南3种类型,对其演化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厘定。华北型块体于古元古代末期(约1.8Ga)完成成台过渡;扬子型块体于新元古代初(约800 Ma)完成成台过渡;华南型块体于早古生代末期(约400Ma)完成成台过渡,之后各类块体分别进入稳化阶段,直至早二叠世末一起进入中间阶段,体现了地壳演化中的同序时差现象。印支运动后,又作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随板块一起参与到新全球构造阶段的演化旋回中。  相似文献   

7.
《古海洋学概论》是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汪品先教授等集体编写的,他们参阅了500多种文献,博采众家之说,加以科学分析,取其精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古海洋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最新成就.包括氧、碳同位素、微体古生物和沉积学等方法,涉及大洋地层学、古洋流、古气候、古水温、古海水化学、碳酸盐补偿深度、古生物生产率以及古海洋的演化史和重大事件等.深海钻探使地球科学产生了两个重大突破:第一是以具体的沉积物岩心证实了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第二是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古海洋学.板块构造学说已为我国地质学界所熟识、接受和应用,但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对古海洋学还比较生疏.本书可作为地质、海洋等有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教材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地质、海洋、水文、气象和生物工作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8.
亚洲是最复杂的、现今正活动的大陆间相互作用的构造体系之一,但用古典板块构造理论无法进行很好的解释(Molnar,1988).亚洲两个主要的大陆地块是扬子、华北地块,古地磁研究、构造地层分析和放射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的碰撞发生在早一中中生代,是从东部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地形地貌发育时间与古地形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地貌是构造过程与地表过程等相互竞争的结果,古地形重建与地貌演化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这些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传统的地形地貌演化研究多基于14 C、释光、磁性地层等定年手段,定性或半定量地分析构造活动与地表侵蚀对地形地貌发育的影响。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已不仅仅局限于构造地质学领域的造山带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目前已用于重建地形地貌演化历史。基于这一背景,在概述低温热年代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主要介绍了该方法在地形地貌发育时间、古地形反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文章最后指出,寻求具有更低封闭温度的低温热年代学测年体系是这方面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莫杰 《海洋科学》1988,12(6):48-50
当前世界海洋地质科学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有三大新进展:(1)国际性联合大洋钻探计划(ODP);(2)板块构造理论研究;(3)古海洋学的发展。 近年来,现代海洋地质科技不仅在沉积、构造和矿产的基础理论方面,而且在应用研究和  相似文献   

11.
黑碳是指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以及岩石风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含碳物质连续体的统称。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如加剧温室效应、影响水文循环和碳封存;由于其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以及燃烧前后碳同位素分馏小的特征,又使黑碳作为一种载体被应用到地质时间尺度火历史与植被演化重建工作中。通过对黑碳的特征、来源、循环、在沉积物中的提取方法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进行评述,提出了目前黑碳记录在古环境重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黑碳的降解转化过程对黑碳沉积的影响,以及黑碳年龄具有滞后性,沉积物中黑碳来源及沉积过程的复杂性,地质时间尺度黑碳参与碳循环的角色仍不明确等。另外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相对于陆地土壤、湖泊、河流、冰川等载体,海洋沉积物中黑碳的研究工作还非常缺乏。自1966年以来,深海钻探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发现计划航次及我国自主航次在全球海洋获取了大量高质量沉积岩芯,为未来利用黑碳研究新生代以来构造、气候、植被、火乃至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重建地质历史中的地球环境条件是一件包含众多学科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进行这样的重建需要许多气候条件 ,诸如湿度平衡和温度、海洋和大气的成分、湖泊和海洋的水深及诸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有机生物和它们生态学的生物参量。已经有几种方法用于重建古环境条件。从岩石和化石中得到的观察记录通常都是用现代的变化过程来解释的。根据其它的假定 ,形成于表层环境中矿物的化学和同位素成分可转化为古环境参量。许多古环境参量是基于对构造、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定量重建而计算得出的。所有这些方法都包含着许多的假定和不确定性 ,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分布与古构造和古环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南海是一个具有特殊大地构造背景的区域,该区的第三纪生物礁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南部和西部边缘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对生物礁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应的古构造和古环境研究证实,该区第三纪生物礁生长发育位置明显地受古构造控制,成礁期大型古河流体系对生物礁的生长和分布有较大影响,这些认识对南海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完善生物礁研究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早古生代古海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岩石地层,古生物,沉积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古地磁学与构造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对东秦岭早古生代古海洋的构造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化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古秦岭海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15.
新编南极洲1:10M比例尺构造图是世界地质图计划极区构造图的一部分,并且作为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内容。与前苏联将近30年前出版的编图不同,这个计划的执行是国际性的,尽管其大部分准备工作主要在VNIIOkeangeologia进行。来自极区不同国家的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被邀加入这一编图团队,而接受邀请的的科学家们共同商议图幅的细节、共同关注需要专业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地区。在编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直接受到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大地构造地图专门委员会的监督。  相似文献   

16.
古菌生物标志物古海水温度指标TEX_(86)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X86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古海水温度重建指标,它是基于由古菌的一个分支Marine Crenarchaeota所产生的一组生物标志物(GDGTs)的比值。培养实验、水体颗粒物及大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结果都显示,温度是TEX86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盐度、营养盐等其他环境因子对TEX86指标无明显影响。由于陆源物质中也含有少量GDGTs,TEX86重建近海温度记录会有较大的误差。但是TEX86和另一个生物标志物指标BIT的同时测定也使TEX86用于近海古温度重建。与通常用的U3K7′古海水温度指标相比,TEX86指标可以应用于高于29℃的高温海域,目前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地质历史中高温期古海水温度的重建。TEX86指标将为重建西太平洋古温度记录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造礁珊瑚骨骼中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文中概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人员研究南海珊瑚礁和珊瑚礁、发展高精度珊瑚年代学,建立后报海面温度(SST)计,重建SST序列、由珊瑚礁推算古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古地理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拗陷两个构造演化阶段,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和先陆后海的沉积特征。本文根据前人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编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纪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地层和新近纪珠江组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图。神狐组发育有冲积扇和河湖相,主要分布在珠三坳陷南断裂的狭长地带。文昌组沉积半深湖—深湖相,恩平组水深变浅,河沼相广泛分布。珠海组岩相古地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海陆过渡相沉积。随后海平面振荡上升,珠江口盆地处于陆架—陆坡环境,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对整个珠江口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为详细研究盆地内各区块的岩相古地理演变提供了区域背景,也为区域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在对地球过程的认识和联合国《海洋法》框架发展前提下的海洋非燃料矿产。在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以前,洋盆被看成是被动的容体,接纳陆地风化物质形成重金属、宝石砂矿和一些化学沉淀矿床(磷矿)。板块构造认识到大洋板块边界是块状硫化物的物质来源,与陆缘物质一起形成锰结核、富钴铁锰结壳及相应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就海洋矿产总体而言,海水淡化产生的淡水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它是生命必须的物质,在陆地其消耗超过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重建古生产力变化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以往南海晚第四纪古生产力的研究成果,浅析了南海生产力变化的控制因素。南海北部和南部的古生产力变化模式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南海北部具有冰期生产力高、间冰期生产力低的特点,而南海南部具有冰期生产力低、间冰期生产力高的特点。造成南海北部和南部生产力变化空间差异的原因尚待查明,本文提出河流、风尘、南海大洋环流等都是造成南海生产力区域差异的潜在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