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壳内地震、板间地震、板内地震的峰值地动速度(PGV)和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长周期(5~30s)地震动预测方程(GMPE)。使用了剪切波速大于或等于2 000m/s的层间的KiK-net井下台网台站强地震动数据。这些数据由日本及其周边的20次6≤MW≤9.1的地震构成,包括2011年的日本东北地震。在推导长周期地震动预测方程时运用了两阶段回归分析。尽管附加了诸如震源深度和地震类型这些尽量能够使回归曲线与数据保持一致的因素,但在双线性回归时于MW7.5处产生了弯曲。所建公式表明:壳内地震的长周期峰值地动速度和峰值地动位移要大于板间地震和板内地震。长周期峰值地动速度和峰值地动位移衰减系数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估计的矩震级符合观测的峰值地动速度和峰值地动位移在5~30s周期范围内的长周期地震动预测方程。得到了由KiK-net井下台网台站加速度计记录的23次地震的震级估计,而且这一结果与全球矩心矩张量项目得到的矩震级一致。上述方法对于大地震的矩震级估计是有效的,如果能够获取震源区的信息,就能快速进行矩震级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地震能量估计、地球物理反演以及震源研究都与真实地动位移有关,由地震图来恢复地动位移是现代地震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CDSN(中国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观测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绝对值在低频端和高频端都分别趋近于0,故直接使用FFT及其反变换恢复地动位移会引入虚假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成分。为了清除这些虚假的频率成分,本文介绍了一种迭代方法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3.
预滑与地震前兆——长周期波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四次大地震(大关、渤海、松潘、唐山)的基式仪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松潘地震前的长周期蠕动波并非孤立现象,渤海、唐山地震前也确实存在。其特征类似,周期20—80秒,幅度10°—10~2微米,能量相当于4—5级“慢地震”。蠕动以波的形式传播,波速为0.5—3.5公里/秒。但松潘地震前的蠕动波速为1.1—1.2公里/秒,而渤海与唐山前为2—3.5公里/秒。频谱随震中距发生变化,松潘与唐山的情况相反。蠕动源不是震中,而在震中附近。前兆提前量1—2天。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则未发现这种长周期波动,仅表现特殊脉动。  相似文献   

4.
金寨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目前各类仿真记录的震级计算公式及近年金寨地震台台基的地动噪声有效值,结合各区域震相识别经验等设定了可检测地震的首至P波震相振幅、S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与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的比值,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金寨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短周期(DD-1仪)记录的近震监测能力、仿中长周期记录的远震监测能力及仿长周期(763仪)记录的远震和极远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8.9级),在它发生前大约15分钟美国帕萨迪纳台贝尼奥夫应变仪记到异乎寻常的长周期(300—600秒)波。这可能是震前予滑所引起的长周期波动。以往由于我国尚缺长周期地震仪,所以未能取得大震前予滑的仪器记录。近几年我们用地倾斜仪进行观测,记录到一些强震前发生的长  相似文献   

6.
龙岩台地震仪记录到的地动位移通常比别的台大。或者是比震中距大致相同的台大,或者是比震中距小的台大,或者是在福建台网中龙岩台的地动位移最大,最大的可比别的台大十多倍。例如,1981年1月25日04点50分巴布延群岛(19.4N,120.7E)3.6级(ML)。莆田地震台(S—P72.9s)南北向地动位移为0.02μ,东西向为0.03μ。龙岩台(S—P77.3s)南北向地动位移为0.31μ,东西向为0.37μ。可见,龙岩台震中距略大于莆田,而地动位移比莆田台大11倍(E—W)和14倍(S—N)。不管是台湾地震,海上地震还是陆地上的地震,龙岩台记录到的地动位移都偏大。说明龙岩台对地震波振幅有放大作用。表1给出一个震例。龙岩地震台地动位移偏大问题,引起了福建地震局和龙岩地震台的重视,经过多年的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由于现代地震仪器的诞生,地震学便获得新生,从此,不再是一门仅是描述性的科学,而转变为一门数学——物理学的科学。它使人类在本世纪对地球甚至月球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我国笔绘记录地震仪DD—1(短周期,T_1=1秒)及DK—1(中长周期,T_1=15秒)的诞生,在临震监视与速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存在的一些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烟台、莱阳、五莲等6个地震台1980—1988年间短周期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统计了1158个地震的水平向地动位移A_(μH)和垂直向地动位移Aμz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向地动位移普遍大于垂直向地动位移,统计关系式为A_(μH)=1.237—1.838A_(μZ)。利用这些地震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地动位移分别计算了水平向震级M_(LH)和垂直向震级M_(LZ),而后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为水平向震级比垂直向震级平均偏高0.152级。另外分析讨论了M_(LH)与M_(LZ)的偏差与震中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震仪对地震波的影响是由仪器的频率特性决定的。由于不同频率特性的仪器,对地震波的响应是不同的。测定震级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依赖于所使用的仪器。短周期DD-1地震仪整机频在0.1—1.0秒这段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曲线几乎是平坦的,超过1秒,曲线急剧下降,因此DD-1只适应一秒以内地震波的震级计算。中长周期SK地震仪的通频带基本上落在0.1—10秒范围,在其通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倍数基本稳定。长周期763地震仪,它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黄海的地壳与上地幔Qβ结构:—CDSN应用系列论文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到的长周期面波资料,测定了黄海的瑞利波 Q 值。在周期为20秒—170秒范围,黄海的瑞利波 Q 值在52—223。采用随机逆反演方法反演出其地壳与上地幔的 Q_β结构。结果表明:黄海的地壳平均 Q_β值为216左右,在上地幔存在一个厚约30km 的强衰减层(低 Q 值层),该层的顶部埋深距地表约为50km。与华北地区的上地幔低速层位置相似,证实了黄海是中朝地台的一部分之说。  相似文献   

11.
泉州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泉州台数字地震仪对全球地震的监测能力,利用目前各类仿真记录的震级计算公式及近年泉州台台基的地动噪声有效值,结合各区域震相识别经验等设定了可检测地震的首至P波震相振幅、S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与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的比值,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泉州台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短周期(DD-1仪)记录的近震监测能力、仿中长周期(DK-1仪)记录的远震监测能力及仿长周期(763仪)记录的远震和极远震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在100 km、1 000 km、130°和全球范围内,一般可分别可监测到ML1.5级、ML3.7级、MS6.1级和MS7 6.1级的地震。有关研究结果对寻求提高泉州台测震观测质量的技术途径等方面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北京等5个地震台763和SK仪器记录的20±2秒面波和(A/T)_(max)的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5种校准函数(σ、σ_(763)、σ_(300)、σ_N和σ_1—σ_2—σ_3)计算的M_s值相对M_(sz)(NEIS)的均方差μ和平均相对偏离D。结果表明:在20°—160°间,σ和σ_(763)较好;在10°—30°间,对于20秒面波,σ_N和σ_(763)较好;在160°—179°间,σ_(300)较好。  相似文献   

13.
4,DCJ伺服加速度计 DCJ伺服加速度计采用线位移摆,动圈速度换能器。为使输出电压正比于地动加速度,惯性摆本身必须是速度型的,因此,要求ω_0≈ω,D_1>>1。电磁阻尼不可能达到这么大的D_1,只能靠电子反馈来取得,即线圈1输出放大K倍的电压V_0反馈回线圈2来取得。电阻R可调节阻尼大小。线圈3用作标定。在地震力F(s)作用下,惯性质量m(连同线圈)位移x(s),其运动方程是  相似文献   

14.
陈斐  薛梅 《地震学报》2021,43(3):321-337
基于北美沿岸和内陆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记录,并结合沿岸台站附近布设的DART系统记录的海底压力数据以及预测潮汐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和极化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MW9.0大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所产生的影响予以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海啸对高频噪声(1.3—1.5 Hz)以及短周期双频微地动噪声(0.18—0.4 Hz)的影响较小,但海啸显著增强了长周期双频微地动(0.1—0.15 Hz)、单频微地动(0.05—0.08 Hz)以及地球背景自由振荡(0.004—0.007 Hz)的振幅,且随着噪声频率的降低,这种振幅增强的影响更明显,影响的持续时间也更长;海啸到达近岸时,对附近台站的各频段噪声均有影响,成为各频段噪声的主控能量来源,且其位置在后续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这表明海啸对噪声特征的影响与海啸传播特性有关,即海啸在传播过程中因受水深、海底地形以及近岸地形的反射、衍射等的影响,能量聚集区域随时间而变化,并非均匀地传播到海岸, 从而导致了不同频带噪声主极化方向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频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地震学地震震级公式和目前连续GPS研究震级标度的成果,使用国内外M_W5.9~9.1的17个地震事件的高频GPS测站的峰值地动位移数据,构建了新的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关系。依据新建立的关系和实际数据分析认为,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适用于M_W5.6以上大地震的震级计算,并得到不同震级的地震使用该标度关系的震源距适用范围,提出使用场地校正项和震源辐射与传播路径校正项修正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  相似文献   

16.
1.前言通常测定近震震级M_L均以S波的地动位移为依据。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几何扩散和介质吸收引起的衰减,以量规函数的形式加以补偿。由于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大范围地使用同一量规函数,显然很不合理。再则,记录到地震波的强弱与台站所处方位关系很大,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单台之间测定的震级,单台与地震报告之间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定偏差,高的达0.5—1级。另外,对于台站附近发生的一些中强震,台站上通常用短周期仪器记录均限幅,无法量取振幅时只好在中长周期仪器上量取计算,用中长周期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计算M_L已不符合M_L的定义,本台计得的震级偏差较大,给大震速报及日常分  相似文献   

17.
台湾大地震长周期波对上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昆元  徐永林 《地震学报》1997,19(6):634-639
用小地震记录作为半经验格林函数,合成了台湾大地震在上海地区引起的长周期地震波,长周期直至20 s,以供上海地区长周期结构抗震验算和设计参考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长周期部分不超过3 s,地震安全性评价长周期部分的结果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弥补了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上海地震局地震观测技术研究所分析上海深井地震波监视地方微震应记录地动速度,并提供了在工业大城市为了避免噪声干扰应采用深基岩井观测,认为用同一台短周期地震计(768)同时记录地动位移和地动速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五倍强震仪是记录三分向地动位移的仪器,直接机械杠杆放大,可见记录,触发但不丢地震初动,能保留触发前20秒内的波形. 仪器参数是:T5.00秒,D0.550,V5.00.零点漂移小(<0.1毫米/℃),频带较宽,可记录5级以上的地方震和近震. 两年来,八次中强震记录表明仪器性能良好.可供台站仪器配套和现场记录强余震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比和分析了天津遥测地震台网井下地震波地动位移和地动速度记录的特点,结果表明:(1)台网增加速度记录有利于地震参数的测定,是位移记录的必要补充;(2)有利于监测本区微震活动;(3)是提高平原地区遥测地震台网控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