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牟氏角刺藻(Chaetoceros muelleri)是鱼、虾、贝、海参等幼体的优良饵料。特别是在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育苗中,其饵料效果更为优越。投喂本藻,对虾溞状幼体可以顺利地变态到糠虾期,而无需添加轮虫(Rotaria spp.)等动物性饵料,成活率可达85%,与投喂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相比,可提前 4—5天发育至糠虾期,平均成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鲜活藻饵料是对虾幼体的营养源,但是其培养劳动强度大、技术复杂。寻求适合的非活性藻类代用鲜活藻饵料,是当今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者发现,利用冷冻和晒干的角毛藻(Chaetoceroscal citrans)、扁藻(Tetrasehnis chuii)和等鞭金藻(Lschrysis)作斑节对虾(penaeus menodon)幼体的饵料,其干品比冷冻品好。本研究就是以喷雾干的扁藻(T.suecica)代替鲜活藻类来培养万氏对虾(P.(?)namei)幼体。  相似文献   

3.
鲜藻类饵料在传统上一直是对虾幼体培养中所需要的营养源。在对虾育苗场广泛使用的藻类品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和扁藻(Tetraselmis sp.)。而角毛藻是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使用最早的鲜活饵料。从1986~1988年,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藻类实验室生产的6个品种中,角毛藻占总生产量的34%。同其他5种藻类相比较,角毛藻饵料对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国内常用来作为东方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幼体的植物性饵料有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扁藻(Tetraselmis SP)等。据报道,也有人用金藻做试验,但效果并不好,而且使用的种类也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微型藻类的营养价值,对于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双壳类动物幼虫和稚贝发育的鲜饵料是很重要的依据。日本学者对适合作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鲜饵料的四种藻类:角刺藻(Chaetoceros gracilis)、角刺藻(C. calcitrans)、陆兹尔巴夫藻(Pavlova lutheri)和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进行了探讨和比较。 用上述四种藻类分别投喂太平洋牡蛎幼虫21天后发现:角刺藻(C. gracilis)、角刺藻(C.  相似文献   

6.
螺旋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虾育苗中,幼体饵料的选择对幼体的发育和提高成活率是至关重要的。 溞状Ⅰ期—Ⅲ期,幼体以食植物性饵料为主,有的地方,以扁藻和三角褐指藻等单细胞藻类为主;另一些地方,则选用豆浆或豆浆加蛋黄的人工代用饵料。豆浆的营养价值虽比较高,但不及单胞藻类,它易污染水质,不具有单胞藻类所含的活性物质,且影响对虾幼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软体动物的人工育苗中,单细胞藻类是主要的饵料品种之一。在人工育苗试验中,如何筛选出其幼虫或幼体最适宜的饵料种类和研究这些饵料种类的适宜培养条件,历来是水产实验生态学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双壳类幼虫、稚贝的饵料和食性试验中证明:从厦门海区分离培养的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Panlsen)Takano]是多种双壳类幼虫的理想饵料之一。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幼虫摄食单一投放的这种藻类,幼虫变态成稚贝的存活率可达40%左右。假如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  相似文献   

8.
绿色巴夫藻作为斑节对虾蚤状幼体的饵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苗种来源全部为人工培育所提供。对虾蚤状幼体的饵料是影响幼体成活率的关键问题之一,雷其祥1985年、陈明耀1988年、曹淑莉1990年、陈柏云1991年、林瑞才1992年等分别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中国对虾、长毛对虾,近缘新对虾幼体的适宜饵料。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是陈椒芬1982年从山东省海阳县沿岸海水中分离而得到的一种金藻,藻细胞无细胞壁,大小为6.0μm×4.8μm×4.0μm,是一种适温范围广、光照要求低的单胞藻,是…  相似文献   

9.
目前,海珍品养殖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海洋生物和水产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海洋饵料生物的培养研究,海洋单细胞藻类是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必不可少的基本饵料,除对虾、扇贝、鲍鱼、海参等幼体或终身以单胞藻为饵外,也是许多动性饵料如卤虫、轮虫等的饵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了解决海洋动物幼体的饵料供应,新近又研究、分离、培养了一种耐低温的等鞭金藻8701。这种藻具有耐低温、对敌害生物抵抗能力强,饵料效果好,易于培养等优良特性。该所于1989年3月7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们认为:经现场镜检鉴定是一种新分离的单胞藻,现场检查在水温11℃不通气条件下生长良好,在6M~3大池接种6天,每毫升密度由47万繁殖到375万,经-5.5℃冰冻,解冻复苏后活动正常,在同样条件下,较其它同类型单胞藻活动力强。经评议认为:这一新分离的藻种和扩大培育,为对虾、扇贝等早期育苗提供了一个耐低温的适宜饵料,对对虾、扇贝培苗工作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扁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蚤状幼体期,幼体以食植物活性饵料为主,许多地方,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ium)为主,这虽然适合幼体摄食,但因不适合于20℃以上水温生长繁殖,投喂后适应环境能力差,易下沉死亡,败坏水质。扁藻(Platymonas spp.)是一种绿藻,适盐、温范围广,与其他藻类相比,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不易死亡,要求温度与育苗水温相近,是水产养殖幼体的理想饵料之一。牟平县林北盐场于1992年,1993年…  相似文献   

11.
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捷  孙松  李超伦  蒲新明  张展 《海洋科学》2006,30(12):13-20
在食物中碳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食物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无节幼体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速度与存活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单种食物中粒径较小的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桡足类开口摄食期是最适宜的饵料,但在发育后期以及整个发育期则粒径较大的亚心型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更为适宜。在相同的发育阶段,小型桡足类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型桡足类中华哲水蚤对于食物粒径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与非硅藻食物相比,硅藻并非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理想食物,而单种硅藻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对混合食物的摄食得到有效的减弱。  相似文献   

12.
2.关于饵料问题:除水质外,无疑的饵料将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在国外,应用的饵料种类甚多,育苗水体中的细胞密度也大相径庭。日本多以群落式培养溞状幼虫,其主要饵料种类有包括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sp.)等在内的7~8种硅藻,其细胞密度为5000~20000个/毫升。美国加尔沃斯敦生物研究所以单种培养方式培养幼虫,使用骨条藻、小环藻(Cyclotella nana)、盐藻、裸甲藻(Gymnodinium splendens)、卵甲藻(Exuriella.sp.等)7种单细胞藻喂养褐对虾、白对虾和桃红对虾获得了成功。骨条  相似文献   

13.
于1996年4-5月,在山东即墨市田横镇对虾育苗场,以包膜维生素C和维生素C磷酸酯镁两种类型的维生素C添加饵料饲喂中国对虾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以便研究在饵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以及适宜的添加量。结果表明,添加包膜维生素C饲喂蚤状幼体的效果优于维生素C磷酸酯镁,其最适添加量为2mg/g饵料;添加维生素C磷酸酯镁饲喂糠虾幼体的效果优于包膜维生素C,添加量为1-5m  相似文献   

14.
角刺藻(Chaetoceros spp)诱变和耐低温品系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用化学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小角刺藻(Chaetoceros minutissumus)和纤细角刺藻(C.gracilis),处理后在低温(13℃)条件下进行群体选择和单细胞选择,筛选出了在低温条件下迅速繁殖的小角刺藻6株,纤细角刺藻2株。并研究及讨论了对照组及耐低温品系之间、不同的耐低温品系之间在繁殖速度及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长毛对虾幼体对几种饵料的摄食与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ok)主要分布在闽粤沿海,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养殖对象,近年来养殖生产水平已不断提高。而提供适合幼体食性的优质饵料品种和选择适宜的饵料密度则是保证苗种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褶皱臂尾轮虫,文内简称轮虫,它是一些水产经济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以轮虫饲育梭鱼、对虾和河蟹的幼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鱼、虾、河蟹人工育苗的成功,轮虫作为饵料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几年来,我们对轮虫的繁殖、食性以及培养问题作了研究。现仅就繁殖和培养问题,作一介绍。有关饵料、盐度与轮虫生殖的关系等问题,将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氧饱和度环境下底栖甲壳动物对有机物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氧饱和度培养模拟体系中中肋骨条藻在有/无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幼体活动背景下的降解过程,追踪中肋骨条藻中4种主要脂肪酸(C14:0,C16:0,C16:1(7)和C20:5)在100%,50%,25%和0%的氧饱和度体系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100%氧饱和度体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活动能明显加快脂肪酸在沉积物中的降解(约为对照组的1.2~1.7倍),特别是对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在50%氧饱和度的缺氧体系中,在前三天的培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活动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死亡,死亡之前的扰动增加了有机物在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埋藏并降低了其降解速率。研究还发现,在100%氧饱和度体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扰动作用促进大量脂肪酸转移到次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中;而在50%氧饱和度体系中,这种转移作用明显变小。对于氧饱和度25%和0%的环境,刀额新对虾幼体在模拟培养开始后迅速死亡,对有机物质降解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初孵及培养一段时间的大海马幼鱼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以观察不同饵料对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影响。刚孵出的大海马幼鱼[体长平均0.85±0.03(cm)]开口摄食时分别投喂卤虫幼体(A)、轮虫(B)、桡足类幼体(C)及桡足类幼体+蒙古裸腹蚤幼体(D),经20d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投喂(B)、(C)和(D)3组饵料的幼鱼其体长、存活率方面差别不大,而投喂卤虫幼体(A)的幼鱼其体长最小、存活率最低,只有(2.53±0.07)cm和(67.0±5.0)%,多重分析比较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0日龄的大海马幼鱼[平均体长(2.72±0.04)cm]分为E、F、G 3组,分别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冷冻糠虾、卤虫成体作为饵料。经60d培育后,结果表明,其中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作饵料的这组效果最好,幼鱼的体长、存活率分别为(7.29±0.07)cm和(88.5±5.6)%,卤虫成体培育效果最差,体长、存活率只有(6.99±0.12)cm和(71.5±5.1)%。幼鱼体长3.0~5.5cm时,其体长日增长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长日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多重分析比较显示,差异水平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棱梭对饵料摄食与吸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14)C标记技术测定棱梭幼体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和亚心形扁藻等饵料的摄衾率、吸收率扣利用率,并以~3H-葡萄糖和~(14)-苯丙氨酸作示踪剂研究人工配合饵料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在棱梭体内转运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卤虫、褶皱臂尾轮虫都是棱梭幼体合适的饵料;氨基酸更多地参与了棱梭组织中的细胞代谢,而葡萄糖则是棱梭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