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尹秀如 《地震》1992,(4):48-55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在云南澜沧发生M_s 7.6级地震,震前水氡资料出现较明显的异常变化。笔者对距震中600公里范围内云南、四川两省向国家地震局报数的所有台站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此次地震前水氡资料出现较明显的长、中、短、临前兆异常及明显的震后效应。本文详细介绍了异常情况,并且用实用化攻关的方法对地震三要素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b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伟 《中国地震》2016,32(1):54-62
通过联合使用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资料,对2010年5月~2011年7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7127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考虑到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用VELEST方法获得云南地区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反演模型用双差法对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836个地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且滇西地区震源深度相对较深。用精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计算云南地区b值,从b值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b值随深度逐渐减少,且在9~10km深度时,b值变化最为明显,可能表明云南地区中强震孕震层主要位于9km以下;同时,盈江5.8级地震序列b值的三维空间分布显示,主震发生在高低b值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3.
利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基于35个科考台站和四川测震台网记录资料,对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EW、NS和UD向平均误差分别为0.141 km、0.143 km、0.147 km,平均到时残差0.066 s,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8—18 km。定位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余震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邑—名山断裂和双石—大川断裂之间,沿SW方向,长度约40 km。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的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 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 连续性较好的台站). 结果显示: 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西侧的4个台站, 震前出现长达7年左右的中长期波速比低值异常; 其它9个台站的波速比震前变化基本稳定. 震前波速比出现异常的4个台站的分布与汶川MS8.0地震孕震区范围大体一致, 从而为研究汶川MS8.0地震前是否存在地壳介质特性的时间变化过程, 提供了有力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云南省共发生M≥6地震98次,四川省为69次。1900年以前的资料丢失比较多。190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云南的M≥6地震数比四川多60%,但随着震级的增大,地震数在M≥6地震总数中所占比例,比四川的相应比例小,M≥7(1/2)地震的绝对数已变得比四川少。说明四川比云南的b值小,分别为0.54和0.98。1900年以来云南和四川两省的地震活动,都表现出平静时段与活动时段相交替的现象,各已完成5个平静时段和4个活动时段。云南省连续6年以上、四川省连续7年以上不发生M≥6的地震,即规定为平静时段。各自的平静时段长度都很稳定。云南比四川的平静时段短,活动时段长度变化大,M≥6地震的平均年发生率高。云南省从1985年起,四川省从1989年起,到大约本世纪末,可能都将处在地震的活动时段。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9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云南地震台网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及人工地震速报定位结果,对比全国统一编目结果,对定位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用时不受台站分布的影响,但漏报地震较多;人工速报用时与台站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台站分布均匀合理地区地震速报用时明显减少;②对于震中位置的确定,1类地震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但2、3类地震区域自动速报存在较大问题,人工速报虽有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③区域自动速报系统对于M≥4.5地震震级的确定偏差较大,人工速报基本不存在问题;④震源深度偏差基本都在规定范围内,偏差超过规定范围的地震基本分布在台站稀少、分布不合理地区,人工速报对于结果的改善没有明显效果。最后分析了漏报和误报情况,为云南台网地震速报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使用汇集在四川台网中心的固定台站、震后架设的流动台站、周边水库台站等震中距150 km以内的震相数据,选用分层速度模型,对芦山7.0级地震及震后9天内的余震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给出了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时刻为2013-04-20 08:02:46.8,震中位置30.278°N,102.989°E,震源深度16.67 km,给出了3324次余震的双差定位结果,并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主破裂长度约40 km,下倾宽度约20 km,破裂视面积约800 km2,主破裂沿南西走向,倾角约40°.余震震源优势深度为10~22 km.余震沿南西走向,主要集中于大邑-名山断裂上盘.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在智利北部沿岸近海海域发生8.2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的一些台站记录到洞体应变、静水位和气压的临震异常,而地震后的9个月内云南连续发生了7次5.0~7.0级地震。本文粗浅探讨智利地震前云南台站前兆异常及其震后对云南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鄂尔多斯西缘30个测震台站记录到的5 370次地震的24 860条Pg波射线数据,反演了该区域中上地壳Pg波速度横向变化结果,以及台站走时校正和地震事件走时校正项。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西缘中上地壳Pg波速度结构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稳定的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主要表现为高速区,两块体边界两侧存在高速到低速的明显转换;银川盆地与吉兰泰盆地属于相对低速区,几条主要的断裂带或断裂段属于显著低速区。(2)1970年以来研究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多发生于高、低速区的转换地带,反映了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剧烈区为地震频发区。(3)台站台基及走时钟差造成的系统走时误差较小;研究区周边地震定位误差偏大、中部地震定位误差偏小,说明地震定位误差大小与台站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地震(以下简称泸定地震).本文基于神经网络方法从泸定地震周边200 km之内57个台站2022年9月5—15日的连续波形资料中拾取Pg/Sg震相到时,对由优选的震相识别阈值筛选后的震相到时进行震相关联和定位分析,经上述处理流程获得自动检测目录(AUTO)包含10590个地震事件,为同期台网人工目录(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目录,CENC)数量的3.3倍,完备性震级由ML1.0下降至ML0.5.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获得的8279个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2022年泸定MS6.8地震的主震及余震主要发生在鲜水河断裂磨西段,沿着该断裂在NNW-SSE方向分布并表现出明显分段特征,北段总体深度较浅,深度集中在10 km以上,中段和南段相对较深,深度分布在5~20 km之间.此外,余震序列在鲜水河断裂上展现出高倾角的特征,而在主震SW方向的海螺沟断裂附近与鲜水河断裂呈共轭展布,推测在中段海螺沟附近有一条走向SW、倾向SE的低倾角分支断裂....  相似文献   

11.
地震定位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很强.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常规工作中可选取多种速度模型进行定位.川西龙门山断裂带为东南部四川盆地和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山区的明显分界线,近年在此断裂带上发生多次较大地震.对发生在该断裂带附近的6个爆破事件和15个天然地震重新定位,并对比结果.研究表明,相同台站包围情况下,川滇3D速度模型稳定性最好,但对浅表爆破不太准确.相比HypoSat(一维速度模型)组合,台站分布对Hypo2000(一维速度模型)和Hypo2000(赵珠速度模型)组合的定位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傅莺  龙锋  王世元 《中国地震》2018,34(1):60-70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带线性展布较一致。定位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地震分布相对密集,鲜水河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小金河断裂带及以东的大凉山断裂带交叉区域相对密集。深度剖面图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分段活动特征明显,横跨鲜水河、安宁河和大凉山等断裂的剖面呈现出石棉附近多断裂交汇处的断层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地震明显分为深、浅两丛。15~20km深度范围地震非常稀少,这与朱艾斓提出的14~19km塑性流变的层厚和位置较一致。  相似文献   

13.
2013年8月28日、31日云南德钦、四川得荣交界地区分别发生M_S 5.2、M_S 5.9地震,采用纵横比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此次地震序列S波分裂参数,即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BZL流动地震台得到272对S波分裂参数,等面积玫瑰图显示快波优势方向为NWW向,与台站附近断层走向和地震序列分布长轴方向一致;在M_S 5.9地震发生后,快波偏振方向出现紊乱现象;观测到在M_S 5.9地震发生的前一天慢波延迟时间迅速下降,表明较大地震发生前地壳应力突然释放。  相似文献   

14.
地震定位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很强。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常规工作中可选取多种速度模型进行定位。川西龙门山断裂带为东南部四川盆地和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山区的明显分界线,近年在此断裂带上发生多次较大地震。对发生在该断裂带附近的6个爆破事件和15个天然地震重新定位,并对比结果。研究表明,相同台站包围情况下,川滇3D速度模型稳定性最好,但对浅表爆破不太准确。相比HypoSat(一维速度模型)组合,台站分布对Hypo2000(一维速度模型)和Hypo2000(赵珠速度模型)组合的定位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之后四川境内发生了两次7.0级地震(其中一个是芦山地震),为了研究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收集了国家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区发生的17次M≥5.0地震以及120多次5.0>M≥4.0地震的波形资料,利用波形拟合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及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型为主,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而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以正断层为主.根据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的龙门山地区、鲜水河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WNW、近EW向.川滇块体的巴塘、理塘等地区,其主压应力轴方向为12°左右,接近SN向,且仰角接近40°左右.本研究利用面波振幅谱特征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定位,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美国地震调查局(USGS),国际地震中心(ISC)等机构地震目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强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0km以上的中上地壳.龙门山地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20km,鲜水河断裂地震震源深度在10km左右,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巴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等地区,震源深度一般在5~10km范围.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08年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的Ms6.1地震序列,本研究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序列主震及ML≥4.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主应力轴仰角小于10°,其中,主压力轴方位为140°;节面之一走向185°、西倾83°、滑动角5°,显示左旋走滑略兼逆冲分量的断层作用性质.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穿越震区的近南北向红格断裂(南段).本研究还获得主震震源机制解的最佳拟合误差深度为10 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该序列中6次ML≥4.0余震也具有与主震类似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初步表明:空间上,2008年攀枝花-会理Ms6.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研究区内更早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反映了该序列是在川滇地块SE-SSE向水平运动的背景下、沿近S-N向红格断裂发生左旋走滑略兼逆冲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山东及附近区域部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1~2006年4月山东及周边省记录的20次(其中有8次地震为2003年青岛震群地震)中等地震波形资料。并对上述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各台站记录的P波、SV波、SH波初动和它们之间的振幅比,利用Snoke联合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计算了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就所研究的震例来看,断层破裂错动方式以近于走滑错动为主,在NE向断裂上为右旋错动,在NW向断裂上为左旋错动。大部分地震发生在现有断裂上,并且破裂方向与其断裂构造相吻合,这表明,现有断裂构造对中小地震的破裂方式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的方法,对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主震发生后至2015年1月31日期间ML≥1.6级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研究。在震群不同方位共选取8个地震观测台站,以鲜水河断裂为界将地震台站分为西南侧与东北侧台站,利用不同台站组合计算平均相关系数。依地震发生时间顺序,将每5次地震事件分为一组,按照步长为1滑动求取平均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由断裂东北侧台站计算出来的总体值最低,其次是由断裂西南侧台站计算结果,由8个台站计算所得的平均相关系数最高;由断裂带西南侧台站与由8个台站计算结果的变化特征类似,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跳跃、达到低点、升高后趋于稳定;而由断裂东北侧台站计算的结果表现为小副跳跃后达到低值并趋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深部构造及应力场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台站空隙角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川测震台网记录的芦山余震资料,选取20个M≥2.5地震,以Loc3D(川滇)定位方法定位结果为标准。采用MSDP中常用定位方法(HypoSAT、HYP2000、LocSAT、单纯型),在人为增减台站情况下,使得台站空隙角在25°—320°范围内任意变化,采用相同震相和相同台站对选定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并对定位结果与标准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震中位置在台站空隙角25°—130°任意变化时,4种定位方法效果较好,差别不大;在空隙角达到130°时,震中位移具有随着空隙角增大而逐步变大趋势;在空隙角达到190°时,单纯型法震中位移明显加大,出现随机突跳现象。总体而言,LocSAT法定位效果较好,平均震中位移2.6 km,HYP2000法平均震中位移2.8 km,HypoSAT平均震中位移4.1 km,单纯型定位效果较差,平均震中位移10.3 km。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年1月—2015年4月芦山地震震源区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大量地震的双差重定位结果,对固定台站 (BAX, MDS, TQU) 和流动台站 (L131, L132, L134, L135) 周围处于横波分裂窗内的地震记录进行了横波分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台站TQU外,其它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台站TQU处于前山断裂与一条SE向断裂的交汇处,其偏振方向具有一定的方位性,表明SE向断裂可能是导致台站TQU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偏离的原因之一.各台站位于1角区 (入射射线与裂隙面夹角为15°—45°的双叶区域) 和2角区 (入射射线与裂隙面夹角为0°—15°的区域) 的归一化时间延迟结果显示,除台站L135由于缺少震后持续数据外,其余6个台站在1角区内的归一化时间延迟在芦山地震主震后均逐渐减小.另外,从BAX, MDS, L134, L131这几个台站的玫瑰图中可见,芦山地震后快波偏振矢量发生了90°翻转现象,说明各向异性孔隙弹性 (APE) 理论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即该理论可用于监测研究区的区域应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