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期昼间行为能量支出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越冬期,中华秋沙鸭昼间能量支出较多的行为分别是游泳、取食和飞翔,其平均静止代谢率分别为(117.96±36.80)KJ/d、(115.60±38.94)KJ/d和(104.15±51.34)KJ/d,这与非繁殖期中华秋沙鸭的主要生理需求相符合。雄性中华秋沙鸭越冬期昼间警戒行为的能量支出显著大于雌性(F=4.929,df=1,p=0.033),这与雄性中华秋沙鸭更多地承担群体的守卫工作有关。随着日平均气温的升高,中华秋沙鸭警戒行为的能量支出显著降低(F=5.816,df=1,p=0.026),说明该种水鸟在不同气温下采取差异化的行为对策。随着群体中个体数量的增加,中华秋沙鸭社会行为的能量支出显著增加(F=5.109,df=1,p=0.043),中华秋沙鸭群体增大使其用于取食和警戒的时间明显减少,因而用于其它行为(如社会行为)的时间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2.
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期昼间行为能量支出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越冬期,中华秋沙鸭昼间能量支出较多的行为分别是游泳、取食和飞翔,其平均静止代谢率分别为(117.96±36.80)KJ/d、(115.60±38.94)KJ/d和(104.15±51.34)KJ/d,这与非繁殖期中华秋沙鸭的主要生理需求相符合。雄性中华秋沙鸭越冬期昼间警戒行为的能量支出显著大于雌性(F=4.929,df=1,p=0.033),这与雄性中华秋沙鸭更多地承担群体的守卫工作有关。随着日平均气温的升高,中华秋沙鸭警戒行为的能量支出显著降低(F=5.816,df=1,p=0.026),说明该种水鸟在不同气温下采取差异化的行为对策。随着群体中个体数量的增加,中华秋沙鸭社会行为的能量支出显著增加(F=5.109,df=1,p=0.043),中华秋沙鸭群体增大使其用于取食和警戒的时间明显减少,因而用于其它行为(如社会行为)的时间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3.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3种涉禽——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苍鹭(Ardea cinerea)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越冬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白鹤的主要行为是取食(82.60±6.57)%和警戒(10.38±3.93)%,其取食行为发生频次比例远高于苍鹭[(8.62±4.84)%]和白琵鹭[(25.70±25.1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边走边取食的白鹤和白琵鹭在取食时,比苍鹭消耗更多的能量,它们通过花费更多的取食时间,来弥补能量的消耗,2植食性动物(白鹤)相对于肉食性动物(苍鹭和白琵鹭)需投入大量时间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收入;白琵鹭和苍鹭的主要行为包括静栖和取食,但白琵鹭取食所占的比例高于苍鹭,静栖所占比例低于苍鹭,表明白琵鹭和苍鹭对能量的获取和消耗存在一定的权衡,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3种涉禽行为节律的研究结果显示,1白鹤仅警戒无显著节律变化,其余各行为节律都变化显著,各时段的取食行为频次比例较高;2苍鹭的静栖和取食无显著节律变化,各时段的取食发生频次比例较低;3白琵鹭的取食表现出早晨(7︰00~7︰59)、傍晚(17︰00~)发生频次比例较大,静栖发生频次比例峰值出现在13︰00~13︰59。3种涉禽取食高峰时段不同步,利于它们获得最大化的适合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避免了食物资源利用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  相似文献   

4.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 年和2010 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 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 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蒙古野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影响(χ2=79.06,df=12,P<0.01)。采用ANOVA分析同季节不同行为间差异,结果表明,春季:移动、警戒、“其他”两两间无显著差异([WTBX]P>0.05),其余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仅移动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秋冬季:仅警戒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蒙古野驴昼间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采食时间比例在春季各时段均较高(>45%),仅中午(14:00~15:00)有1个低谷(27.62%),夏秋季则为晨昏采食模式,冬季采食峰值(87.85%)在中午时段(13:00~14:00)。休息和采食高峰在各季节交叉出现,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晨昏时段。蒙古野驴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和活动节律适应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如气候条件、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生理期、昼间长度、捕食风险等。  相似文献   

5.
2010年7~9月、2011年4~9月、2012年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累计对新疆西北部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巢期的5对金雕(Aquila chrysaetos)及其雏鸟观测89 d,行为记录911 h。制成金雕的行为谱,将各行为分为12类46种,并进行了相关描述。依据巢期的不同阶段(孵化期和育雏期)统计出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孵化期,亲鸟行为以孵卵为主(95.28%);育雏期,亲鸟的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离巢(77.81%)、护幼(18.5%)、喂食(2.64%)、警戒(1.05%),在育雏期的前(0~3周)、中(3~6周)、后(6-雏鸟离巢)阶段,护幼、喂食、离巢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雏鸟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休息(68.73%)、警戒(21.41%)、取食(5.56%)、运动(4.28%)、保养(1.02%)。育雏期的前、中、后阶段,雏鸟的休息、警戒和运动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主要受不同阶段金雕能量需求、身体发育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2年3~5月,采用直接瞬时扫描法和间接监控器摄像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顺义饲养繁育基地的一对秃鹫的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秃鹫在警戒、理羽、吃食、交配、孵化等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节律性,警戒、理羽行为在行为比例中较高,警戒行为占绝对优势。取食行为多发生在上午的中间阶段,孵化行为不间断、并且轮流孵化幼鸟。孵化期内雌、雄个体的行为差异不大,秃鹫发情期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5年6月1~28日,在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用全日制观察和瞬时扫描方法,通过在野外观察和反复观看远程实时监控录像,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后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东方白鹳繁殖后期,一天内,成鸟的静栖、理羽、觅食、警戒、行走、修巢和其它行为所用时间占全天时间的比例分别为26.49%、10.82%、39.73%、1.89%、13.71%、3.53%和3.83%;雏鸟的静栖、站立、理羽、进食、行走和其它行为所用时间占全天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0.08%、25.25%、16.88%、1.04%、14.75%和2.00%;东方白鹳的静栖、觅食等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成鸟和雏鸟的休息时间为20∶00至翌日2∶00,成鸟每次觅食时间长度为1~2 h。研究发现,每天的16∶00~18∶00是东方白鹳成鸟离巢觅食的主要时段,18∶00~20∶00是雏鸟进食的主要时段,该现象可能与鱼类等食物的活动高峰和雏鸟夜间维持体温能耗较大等原因有关。另外,还发现50日龄雏鸟有模仿成鸟收集树枝和加固巢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保护黑颈䴙䴘,于2022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开展了针对黑颈䴙䴘巢的野外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黑颈䴙䴘是否筑巢与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等8种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颈??主要在不受盛行风影响且隐蔽度较高的浅水区域(水深的平均值为10.56 cm)筑巢,筑巢的主要材料为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水绵(Spirogyra communis)、动物羽毛和植物枝条;有巢样方的黑颈??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都显著大于无巢对照样方(n=20,p<0.01),有巢样方与无巢对照样方是否受盛行风影响因素的值之间的差异显著(χ2=26.302,df=1,p<0.001);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巢的隐蔽度、是否受盛行风影响是黑颈??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其滨海滩涂以及周边人工湿地是濒危鸟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的重要越冬地。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的两个冬季,分别在崇明东滩湿地记录了122只和116只鹤。在大部分调查期内,白头鹤都在海堤内部的农田(昼间觅食场地)和外面的潮间带滩涂(夜间栖息地)之间采取"离开—觅食—返回—休息"的越冬行为模式。调查发现白头鹤清晨飞到农田,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田间觅食。在傍晚之前,白头鹤返回到海堤外的潮间带滩涂。在调查期间,在芦苇、互花米草群落和养殖鱼塘区域内未调查到白头鹤。在收获后未翻耕的稻田中的谷物是白头鹤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当农田开展作业活动时白头鹤主要在滩涂觅食。崇明东滩湿地东北潮间带滩涂已被外来植物控制,保护区也有计划开展互花米草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作,我们建议在栖息地优化区域开展鹤类食源地营造,以满足鹤类取食;同时,建议冬季农田保留不翻耕农田的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1月9日—2020年1月20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4个湖域采取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不同湖域越冬水鸟的警戒行为和游客人数,分析了水鸟对人为干扰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共调查到水鸟15种,隶属于5目5科11属。结果表明:不同湖域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鸳鸯湖和润泽湖的水鸟种类和数量较多(P<0.01),人工湖和如意湖的水鸟种类和数量较少(P<0.01);水鸟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在不同水域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惊飞距离在不同水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游客人数与水鸟警戒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耐受距离和惊飞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鸟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和惊飞距离均存在极显著的种间差异性(P<0.01),其中渔鸥的反应距离最大,小??的反应距离最小(P<0.05);绿头鸭的耐受距离最大,凤头??的耐受距离最小(P<0.05);苍鹭的惊飞距离最大,绿头鸭的惊飞距离最小(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惊飞距离与水鸟的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耐受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和2015年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5对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进行了合计15 d的白琵鹭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利用得到的照片和视频数据,研究白琵鹭育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白天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显著多于夜间;2015年6月1~6日,白天、夜间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相近;2014年观测日的成鸟同时在巢、梳羽、鸣叫、修巢行为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2015年观测日,而在两年观测日中,成鸟休息、哺育行为所用的时间差异不大;在2015年观测日,夜间白琵鹭成鸟坐巢行为所用的时间[(81.81±8.71)min/2h]远多于白天[(47.36±10.78) min/2h];在两年观测日中,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白琵鹭都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休息;白琵鹭多在白天修巢,夜间几乎不修巢;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成鸟还会为雏鸟遮阳;在白琵鹭雏鸟出壳的前6 d中,雏鸟站立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在第2天最多,鸣叫所用的时间总体上在不断减少,梳羽所用的时间在第3天最多;水位下降、相邻的农田放火烧秸秆和收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因素将导致白琵鹭筑巢区转移,从而影响白琵鹭巢区安全和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东洞庭湖是全球易危(VU)物种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最关键的越冬地之一。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东洞庭湖的秋季水文情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洲滩植被的生长。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影响小白额雁越冬,是小白额雁越冬栖息地保护迫切需要认识的关键科学问题。选择水文特征差异较大的2011年和2012年秋、冬季,分别在自然洲滩和水位管理区洲滩开展野外监测和调查,研究越冬稳定期小白额雁种群的空间分布及洲滩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东洞庭湖枯水期比常年水文情势提前约45 d,自然洲滩植被盖度、生物量显著高于水位管理区洲滩(p0.05),小白额雁迁徙到达时,种群中67.6%的个体分布于水位管理区的洲滩;而2012年东洞庭湖枯水期比较接近常年的水文情势,自然洲滩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水位管理区洲滩(p0.05),73.2%的小白额雁种群个体分布于自然洲滩。两年不同的水位情势直接影响东洞庭湖洲滩植物特征(p0.05),但小白额雁在两年都选择栖息在植被盖度低且生物量低的洲滩取食(p0.05)。由于2011年枯水期提前,导致自然洲滩不适宜小白额雁取食,水位管理区洲滩成为越冬小白额雁的主要栖息地;而2012年湖泊退水节律较正常,东洞庭湖内适宜越冬小白额雁栖息的范围较大,栖息在水位管理区洲滩内的越冬小白额雁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缓冲区内的斗龙港的面积为2万亩的养殖塘中,设置了总长度为17.3 km、涵盖70个养殖塘的7条样线,每个月完成一次全部样线的调查,研究在养殖塘中越冬的水鸟群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养殖塘中,有36种越冬水鸟栖息,这些水鸟隶属8目12科,其中,优势种有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织女银鸥(Larus vegae)等;各月的水鸟种类和密度差异显著;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影响水鸟种类与数量的生态因素中,平均水深和明水面所占比例与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负相关(p0.01);养殖塘面积与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一侧为天然湿地、另一侧为养殖塘的生境比两侧都为养殖塘的生境能吸引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越冬水鸟停留。从水鸟栖息地管理的角度看,在养殖塘适当的进行水位控制,对越冬水鸟栖息至关重要,在养殖塘周围保留一些天然湿地或改建一些自然沟渠,有利于提高越冬水鸟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在南极中山站特殊环境下,膳食营养对人体的保护尤显重要。通过在中山站对第22和24次中国南极越冬队分别开展三次连续动态膳食调查,获取越冬队员的主要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膳食模式的建议,以保障越冬队员的健康。分别在2006年、2008年采用连续3—4天/次称重法对第22、24次中山站越冬队员进行三次膳食调查,计算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队员膳食营养状况。越冬队员平均能量摄入充足,符合中至重等体力劳动所需摄入量(2 700—3 200 kcal)。获得的17种营养素中,钙、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的摄入量低于中国DRIs标准,钠摄入偏高,其余基本符合标准。烹调用油、食盐的摄入量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摄入量。脂肪、蛋白质提供的能量比(三大营养物质所提供的能量各占百分比)分别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20%—30%、12%—14%,碳水化合物低于推荐的55%—65%。中山站越冬队员呈现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烹调用油、食盐的摄入量过高,钠摄入偏高,以及维生素A、C和钙、硒摄入量过低的膳食结构。应调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调整烹调用油、钠盐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A、C和钙、硒。  相似文献   

15.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繁殖分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不同始植年代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Eragrostis poaeoides)的繁殖分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种群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都反映出:(1) 在不同的始植年代,个体大小与繁殖体大小均不相同,其排列顺序依次为1956年样地 > 1964年样地 > 1981年样地 > 1987年样地;(2) 在不同始植年代下小画眉草有性繁殖分配的大小存在差异,有的甚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小画眉草有性繁殖分配的大小与沙面固定的长短有关(大小依次排序:1956年样地 > 1964年样地 > 1981年样地 > 1987年样地),1956年固沙区小画眉草用于繁殖的投资比例达到(70.17±6.24)%,远高于1987年固沙区的(59.18±8.75)%。(3)地上营养器官生物量、茎重、叶片数和叶重在四个年代差异不显著,说明这些指标既受固沙时间长短的影响,也可能受其他因素的控制。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随着沙面固定时间的延长,一年生植物生存的环境相对好转,一年生植物把更多的资源和能量用于繁殖,增加其种群规模;沙丘固定时间相对短的,一年生植物将把更多的资源和能量用于营养生长,以抵御不利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升金湖是一处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由于升金湖周边分布着种植水稻、油菜和冬小麦等的农田,越冬水鸟在这些农田中的觅食活动会使种田农户有一定的经济损失,农户因此而对水鸟做出的驱赶或扑杀行动,威胁着水鸟的生态安全。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调查造成该区农作物损失的水鸟种类、活动季节以及受损农作物种类、农田受损范围和面积,评估水鸟在农田中的觅食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并结合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农户的相应补偿对策,这对于水鸟种群的保护和湿地恢复及湿地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水鸟集中取食区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42%;越冬水鸟一般取食区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25%,在保护区外1 km范围内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稻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油菜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采取了分区补偿的方式,计算出相应的补偿标准,提出加强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和成立越冬水鸟生态补偿办公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在三门峡市黄河公园进行大天鹅日间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在大天鹅越冬期所有行为中,越冬前期(11月)大天鹅行为以觅食和游动为主,分别占25.34%和23.07%,其次是警觉,占19.65%;越冬前期(12月)大天鹅行为以警觉和睡眠为主,分别占26.36%和26.06%,其次是游动,占19.22%;越冬中期大天鹅行为以游动为主,占37.85%,其次是睡眠,占24.72%。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天鹅的游动、争斗、警觉、飞行与游客人数呈显著正相关,睡眠与游客人数和人类干扰因素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石家庄市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覆被分类,计算各土地覆被类型的能量平衡分量。找出感热、潜热、储热通量在下垫面的分配差异并分析下垫面面积比例与感热/净辐射的关系。发现密集不透水面感热单位面积能量达314.1 W/m2,49.9%的净辐射转换为感热。城市植被、水体净辐射的61.2%,65.9%变成潜热;感热/净辐射与城市植被和水体面积比例负相关,面积比例小于30%,感热/净辐射随之减少而快速增长;大于30%则随之增加缓慢降低。感热/净辐射与不透水面面积比显著正相关,可见,城市近地层温度升高主要由不透水面产生的感热交换引起。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测定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下红花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叶水势和株高生长速率,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其适应性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叶片样本的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再升高的波动状态,叶水势基本保持稳定;光能的吸收、分配和耗散在10 g·L-1达到平衡,株高生长速率在10 g·L-1出现最大值9.8 mm·d-1;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表征健康程度的最大量子产率Fv/Fm下降,对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吸收增加;第21天,表征抗逆性大小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出现极大值,吸收能量比例参数Y(Ⅱ)先下降再恢复,3种能量吸收、分配、耗散参数比例在10 g·L-1稳定于Y(Ⅱ):Y(NO):Y(NPQ)=65%∶20%∶15%。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红花罗布麻的育苗过程中,应该分阶段抚育,幼苗期宜采用5~10 g·L-1矿化度的咸水灌溉,保持较高叶水势,可以防止叶绿素分解;采用10 g·L-1的咸水灌溉可使其幼苗保持稳定的、较高的光化学能量转化比例,能够较好地调控其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生境的适应性,有助于过渡带的恢复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塔干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主要树种之一,其光合作用和生长受到近年来频发沙尘暴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沙漠公路的安全,为了确定这一影响的程度,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仪PAM-2100,于2009年7、8月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测定了典型沙尘暴前后塔干柽柳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并计算沙尘暴前后塔干柽柳对光合能量的吸收和耗散比例,以此确定其能量利用策略的变化。结果表明,8月沙漠腹地正常天气下,柽柳以3种形式:Y(Ⅱ),Y(NO)和Y(NPQ)吸收利用散失的能量比例为40%∶20%∶40%,沙尘暴次日3者的比例为65%∶15%∶20%,沙尘暴使得吸收能量的比例增加,提高了吸收利用的光能;利用NPQ机制主动耗散多余能量增加耗散能量的比例,防止光合机构损伤;基本的结构性散失能量的比例稍稍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沙尘暴可能造成物理上的破坏,但没有影响其光合机构的健康。降低吸收能量比例、保持较高NPQ机制散失能量以及维持结构性散失能量比例的相对稳定,是塔干柽柳耗散多余光能的重要能量调控手段,是长期适应沙漠腹地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