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项目, 总结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史, 以侏罗纪末幕运动为标志划分为前后2个大阶段, 发育2种巨型扭动构造型式, 即华夏系和新华夏系, 其间存在广泛的构造不整合; 显示二元结构, 即新华夏系形变构造层与华夏系形变构造层的叠置, 是本区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1地质特征广西375矿床位于十万大山盆地东南侧。十万大山盆地为一中新代继承性内迭式断陷盆地。处于华夏古陆区,广西山字型弧顶的西南侧、南岭纬向复杂构造带西段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南段十万大山沉段带的复合部位。盆地基底为印支期花岗斑岩和下中三叠统及古生界,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和新生界红色碎屑建造。按基底形态,基底构造可划分为西部凹陷、中部隆起和东部凹陷三个构造单元,375矿床位于东部凹陷区东南缘。  相似文献   

3.
<正>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的西部,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四川盆地"新华夏系沉降带"的交接地带。西邻康滇地轴,东接四川台坳,西北侧相邻龙门山、大巴山台缘断褶带。区域构造发育,以褶皱为主,岩浆活动不频繁,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三叠系、二叠系及泥盆系地层。区内铜矿产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昭觉县乌坡向斜四周,美姑县东部以及东南部区域,按  相似文献   

4.
煤层赋存的条件取决于煤系地层沉积时的古地理景观、古气候及构造条件。根据下辽河西斜坡带区以往地质资料,本区发育一套含煤地层,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与灰白色砂岩、砂砾岩互层,含十余煤层,动植物化石丰富,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沙海组、阜新组。本区与赤峰—铁岭盆地群的其它煤盆地皆分布在辽宁省中西部,位于新华夏系第二巨型沉降带与阴山巨型纬向构造带复合部位,都是伴随新华夏系主干断裂而产生的断陷型盆地,无论在煤系沉积特征,还是后期所受构造改造等方面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认为本区可能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5.
川东构造展布格局 川东泛指四川盆地东部,范围大致为东经106°~110°,北纬28°30′~31°30′间。东南以北东向的七曜山断裂与湘黔褶带毗邻,西至北北东向的华蓥山断裂,北邻大巴山弧褶带及川北褶带。总面积约4.5万KM~2。 大地构造位处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内一个沉积凹陷(四川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称为川东褶带。 该褶带可进一步划分为:达县—邻水褶带;重庆弧褶带;万县弧褶带;石柱褶带;涪陵褶带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其构造特点可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6.
宫静娴  蔡捷  王炳山 《地质论评》1983,29(5):453-453
黄县煤田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其大地构造位置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侧。为中生代形成、新生代继承和发展的断陷盆地。煤田北部和西部伸入渤海,南部和东部为太古界胶东群及新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盆地面积达420余平方公里。下第三系“黄县组”不整合于下白垩统青山组之上。盆地的沉陷中心靠近南部黄县断层一侧,分三个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东部岩盐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明显受大地构造控制,因此,研究本区构造的分布特征,是了解成矿规律和进行成矿预测的基础。关于苏、鲁、豫、皖四省的地质构造,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作过不少工作,本文仅对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沉积盆地的分布作些探讨。一、构造单元划分本区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中部,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向的中、新生代隆起带和沉降带构成。自东往西,本区分别归属于新华夏系的第二隆起带中段、第二沉降带中段和第三隆起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地区构造概况本区处于九岭东西构造带、华夏系永新-乐平拗褶带和新华夏系怀玉山-武夷山隆起带之复合部位.构造复杂、矿产丰富,尤其是新华夏系构造控制矿床分布的规律极为明显.本区地史上经受了长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和不同方式应力的作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构造形迹.古老的东西向构造组成本区的基底构造,表现为强烈的、南北向水平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线型紧密褶皱;较新的  相似文献   

9.
阜新盆地地质力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志刚 《地质论评》1991,37(6):529-536
阜新盆地及邻区主要存在纬向系、北西系和新华夏系构造形迹,盆地经历了纬向系→早新华夏系→北西系→中、晚新华夏系的构造演化;纬向系奠定了盆地形成的基础,早新华夏系构成了盆地雏型,北西系是主要成盆构造,中、晚新华夏系是成盆后的主要形变构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祁连山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祁连山区经多次掏造运动产生了各种构造体系,它们互相复合构成复杂的构造景观。古河西系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之间,它为本文论述的主要体系。它成熟于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为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它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有关矿产的分布。该体系包容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形迹的残块。可能开始于泥盆纪,而完成于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其西端呈弧形切断古河西系,中段与古河西系重接。陇西系自东段北侧插入,造成向北东凸的帚状构造。河西系与古河西系反接,形成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区西南部古构造强行卷入,使之多受改造、歪曲。古河西系及其他上述构造体系,代表我国西北部顺时针扭动的运动方式。与我国东部华夏系及新华夏系所表现的逆时针扭动方式相呼应,共同显示了中国大陆向南滑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经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将金英金矿床构造划分为北东、北西、东西、北北东、南北等5个构造带及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等5个构造体系,提出了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区域上以华夏系构造为主,金英金矿床金矿化处于北西向构造带中并沿北东向构造分布,即北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2.
杨明桂  王光辉 《地质学报》2019,93(3):528-544
本文通过华南陆区中新元古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究,从构造体系形变特征、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板块活动的成生联系。构建了区内以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带为主体的多体系复合构造格局。其中,新厘定的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为扬子板块的主体构造,原属于华夏系,奠基于晋宁期扬子、华夏板块的陆陆碰撞,定型于燕山陆内活化造山时期。新华夏构造体系为滨西太平洋的主体构造,包括具有成生联系的北东向华夏式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两种型式,共同经历了燕山期挤压扭动成型、造山后伸展和第四纪以来的弱挤压的演变过程。著名的南岭纬向带主要成型于燕山期的板内经向挤压,以东西向叠加褶皱-花岗岩带为主要特征,活动至今。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主要构造体系复合控制区域成矿区带和分级控制矿集区、矿田、矿床特征以及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论证了区内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具有以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近南北向相对左行扭动为主导的多向汇聚、多因复合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桂北-桂东加里东期盆地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造山带各地史阶段的沉积盆地进行构造沉降分析,进而探讨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是近年来盆地分析的前缘研究之一。本文采用回剥分析技术,分别编绘了桂北、桂东地区加里东期盆地沉降曲线,并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桂北、桂东加里东期盆地演化均经历了从拉张裂解到挤压闭合的完整过程。但与桂东大瑶山地区相比,桂北兴安地区在裂陷阶段的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明显偏低;热沉降阶段的持续时间偏长;裂陷阶段与前陆挠曲阶段的分界拐点偏晚;前陆挠曲阶段,由构造宁静期的缓慢沉降向构造活动期的快速沉降转化的分界拐点也偏晚。这些差别这一方面说明了两地区具有不同的构造背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华夏板块由南东逐渐地向北西扬子板块靠拢,沉积盆地相应地向西北迁移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楚雄盆地位于场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典型的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盆地演化阶段明显,晚三叠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沉积,侏罗纪则为前陆晚期磨拉石沉积。对盆地构造沉降史研究后笔者认为:①晚三叠世复理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幅度巨大,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盆地最西部,紧邻古哀牢山造山带,沉积体呈形楔形展布;③侏罗纪磨拉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中心以及前缘隆起向内陆方向迁移明显;③中生代构造快速沉降的沉积体的楔形展布表  相似文献   

15.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岩控矿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的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伴生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  相似文献   

17.
华南构造演化新思考 兼论“ 华夏古陆”说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华南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是扬子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捕获”的一个边缘海盆地,其间充填了巨厚的复理石、砂、页岩沉积。早古生代晚期发生了福建沿海弧与武夷弧碰撞,这两个弧一起与扬子活动大陆边缘碰撞,产生华南造山作用,使华南边缘海沉积物发生变质作用,产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推覆构造和花岗岩浆作用。因此,华南是早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而不是华夏地块(古陆)。但是仍然有学者沿用这个老“术语”———华夏地块,因此,产生了华南是造山带还是华夏地块的争论。专业“术语”反映学者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今后的研究走向,因此有必要讨论华南的构造属性。还讨论了华夏地块问题,简述了关于地质构造单元命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古地磁学与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再造了末前寒武纪800-600Ma期间中国大陆区内4个板块的原始位置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