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印度尼西亚华人对该国经济国际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剖析了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过程;指出后民族化时期产生的华人企业集团为印尼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阐明华人广泛的对外社会联系,世界性华商组织的成立,以及世界华商电脑网络的开通,使印尼华人为推动该国经济走向世界起着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跨国经营尤其是投资国际化中,华人大企业集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论文强调华人经济是印尼民族经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印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 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秀容 《地理研究》1999,18(1):45-5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全球性汉语热的区域反应——近年来印尼华文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印尼曾经兴旺发达的华文教育事业于1960年代中期被禁止.中断了32年的华文教育使印尼严重缺乏汉语人才.1990年代逐渐兴起的全球性的"汉语热"推动了印尼华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分析近年来印尼华文教育、教学的变革,并指出目前的华文教学热潮对印尼华人族群争取保持自己文化的合法权益、对促进印尼经济与文化建设以及中印(尼)两国关系的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印尼曾经兴旺发达的华文教育事业于1960年代中期被禁止。中断了32年的华文教育使印尼严重缺乏汉语人才。1990年代逐渐兴起的全球性的“汉语热”推动了印尼华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分析近年来印尼华文教育、教学的变革,并指出目前的华文教学热潮对印尼华人族群争取保持自己文化的合法权益、对促进印尼经济与文化建设以及中印(尼)两国关系的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秀容 《地理研究》2001,20(3):354-363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经济角色十分突出的地区。总体上,华人华侨与所在国原住民和睦相处,已逐步融入主流社会,为当地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各国历史发展不同,华人与所在国原住民融合程度大不相同。本文以印尼与泰国相比较,探讨华人与原住民融合状况,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对造成悬殊差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杜芳娟  朱竑 《地理研究》2013,32(5):881-890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与地方愈加紧密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不仅加速了非洲城市化进程,而且也深化了移民企业的本土化程度,使其成为日常社会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多元化的方式重塑非洲社会对于华人企业和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目前国内学界有关中国移民企业及其在当地形象建构方式和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缺少基于微观视角探讨企业形象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津巴布韦哈拉雷地区的华人移民企业作为案例,结合定性和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影响非洲员工企业形象建构以及对华人企业继续在当地建厂支持程度的因素,以反映中国移民企业在非洲当地的社会融入情况。研究表明:显著影响因素主要与工厂的工作环境、管理体制、社会网络以及对区域的影响有关,而与非洲员工个体因素关联性较弱。因此,研究进一步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移民企业融入地方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司月芳  孙康  朱贻文  曹贤忠 《地理研究》2020,39(12):2731-2742
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以往研究侧重于产业案例的分析,主要关注国家和城市层面的知识网络,而对科学家等个人层面的网络研究较为缺乏。以2014—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原始数据,筛选出高被引华人科学家,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高被引华人科学家之间合著论文的数据构建知识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3个维度,探讨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且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网络特征;② 此知识网络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地理邻近性作用明显;③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科学家自身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距离和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呈现负相关关系,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仍然存在,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均对知识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非洲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通常存在两个行为主体,即国家行为体和族群行为体。非洲地缘关系的发展演变,既有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又离不开族群问题的作用。非洲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常常以族群问题作为干预手段,族际冲突也因此越演越烈。族群问题的恶性发展,会反作用于地缘关系,令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呈现出双向互构的态势。以非洲大湖地区为研究案例,将大湖地区的地缘关系变动情况分为三个时间段,从历史的维度对非洲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大湖地区的稳定期、冲突期和重建期,地缘关系格局、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分别对族群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族群问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湖地区国家的地缘战略和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Cross‐border tourism is often proposed by governments as an incentive for economic growth, but critics have suggested that its impacts are, in fact, overplayed. This paper presents research in the Indonesia‐Malaysia‐Singapore Growth Triangle (IMS‐GT). It examines the broad economic impacts of Singaporean cross‐border tourism on local host communities in two locations: Kukup, a traditional Malaysian fishing village in Johor, southern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Bintan in Riau Islands Province in western Indonesia. The study found that cross‐border tourism generated income, employment and some local economic linkages. In Kukup clear economic benefits with increased income and employment were unevenly distributed between ethnic groups. The Bintan enclave development had some linkages to the island economy but was reliant on immigrant labour. Cross‐border ethnic ties, particularly Chines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tourism in the IMS‐GT. The paper shows that cross‐border tourism can be a useful addition to more conventional form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within nat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d could lead to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for loc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2.
边疆安全是中国安全的重要组成,囿于历史累积和发展中新生矛盾,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重塑中国边疆地缘安全.中国陆疆问题已由早期的勘界、民族与经济落后问题演进为民族自治、经济发展与跨国极端宗教势力渗透,这在西北边疆尤为突出;中国海疆问题始终被勘界、海洋资源利用与权益治辖以及个别强国(或其依附国)海军侵扰所困,这在东海与南海日益显著.日益趋向复杂化的中国陆疆与海疆问题,既使中国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日益脆弱,又离散边疆居民中华文化认同度,甚至使个别边疆问题转换内地稳定问题.研究认为边疆问题主要通过事件自身性质及其在互联网与新媒体传播的瞬时蝴蝶效应、周边邻国政局动荡/大国侵扰的边界效应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不信任效应等方式作用于国家安全,侵蚀中国发展的经济、社会、政治成效与国际形象等.  相似文献   

13.
上海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雯婷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15,34(11):2179-2194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华外国人数量日益增长并呈现在特定大城市集聚的倾向。上海作为在华外国人集聚规模最大的城市,古北地区的日本人聚居区及其族裔经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及深度访谈,探讨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研究发现:古北地区日本人族裔经济形成了以日本人聚居区为依托、以日本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中国人和日本人共同经营的特色,该地区的出现既与中国的移民、经济政策相关,也与日本人的族裔特性如旅居属性、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民族内向性等因素相关联。作为高端移民族裔经济的代表,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给上海的城市规划建设及移民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获取1989—2019年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基础数据,从整体上探究国家级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演进,研究表明:① 中国民族文化交融化趋势明显,民族交融文化遗产份额持续上升;② 中国民族文化平等化趋势明显,国家级文化遗产已涵盖全部民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份额波动上升;③ 中国民族文化原真化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表明在各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得到充分体现;④ 中国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多元一体民族结构,受到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表现出十分稳定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表现出持续弱化的支持性作用,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力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Urban geography》2013,34(8):838-856
Urban society in colonial and early postcolonial Indonesia was stratified along ethnic and class lines. This stratification was given concrete shape in the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Our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working hypothesis that under the impact of decolonization the changing social status system was reflected in a changing residential pattern. We offer empirical evidence to weigh the relative validity of the from-race-to-class-segregation thesis during colonization against the class-segregation-throughout-decolonization thesis. On the basis of our findings, we argue that the second thesis presents the more accurate depiction of urban society. Looking at spatial segregation, decoloniz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ity. Decolonization by itself was therefore insufficient to alter sociospatial inequality in postcolonial Indonesian cities.  相似文献   

16.
跨界族群以及由此造成的分离主义运动一直是民族学、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议题。本研究对安哥拉卡宾达飞地分离主义运动的研究着重探讨特殊地理位置为安哥拉政府带来的治理困境。对卡宾达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发现跨界族群问题是卡宾达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根源,而飞地属性则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安哥拉在治理该问题上的难度,主要表现为未能使当地人产生对安哥拉的国家认同,大幅降低了外部干涉难度以及难以满足该地居民的发展诉求。本研究还认为跨界族群的分离主义思潮看似合理,但其文化特殊性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分离主义运动的政治合理性。虽然非洲国家很多现有边界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对它的改变未必能让跨界族群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另外,边界对分离主义组织运行模式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