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4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广州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高工、蔡树群研究员承担的院”水文多参数综合测量仪”研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田东生处长主持,项目承担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领导陈绍勇、袁恒勇及科研计划处方文东处长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会专家组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广州光机电中心的5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听取了研制工作报告、测试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现场考察了研制的仪器设备,并进行了认真的质疑,形成了如下验收意见。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海洋学会和香港海洋生物学协会联合举办的“南海海洋生物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2月18—21日在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来自广东、广西、福建、北京、天津,山东,浙江等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共24个单位的海洋生物学专家、教授和学者共77人,其中,香地区代表14人(外籍代表8人)。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建设的精神,为提高我国气候趋势预报和长期天气预报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国科学院决定组织大气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同开展一项题为“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洋-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广州近海工程展览会和研讨会自198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广州举行。会议由香港华昌国际船舶有限公司主办。赞助单位有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广州船舶工业公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参加会议的领导同志有:国家经委海洋石油设备领导小组组长范慕韩、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潘曾锡、  相似文献   

5.
南海季风试验海洋探测船“实验3”号于5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南海海洋研究所码头顺利出航,拉开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投入设备最好、参与人数最多的四大气象科学试验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物理研究室研制的OMC-1型海洋光学多参数测量仪,以及与暨南大学物理系共同研制的SLM-1型海面照度计,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持下通过技术鉴定。鉴定组组长由学部委员梁栋材研究员担任,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于良副教授任副组长。鉴定会于1986年7月2日至4日在南海海洋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海洋局和生产部门等13个单位近20名专家出席了鉴定会。  相似文献   

7.
“海洋高光谱实时观测技术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863”计划“海洋光学浮标技术”课题的一项重要成果。该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海洋光学浮标总体集成技术、浮标设计技术、浮标平台对水下光辐射测量阴影效应模拟技术、海面入射太阳光谱辐照度高光谱测  相似文献   

8.
《热带海洋学报》2006,25(2):30-30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出并负责制定的海洋行业标准HY/T090—2005《压力式波潮仪》近日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发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为压力式波潮仪产品的定型生产、鉴定验收和出厂交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将为压力式波潮仪产品标准化、产业化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提供依据。“压力式波潮仪”研制课题得到“九五”863计划的资助,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高级工程师课题组主持研制。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主办,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国际南海海洋生物学术会议定于1993年4月在广州召开。会议旨在交流南海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扩大南海海洋生物各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促进对南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会议议题为:1.南海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2.海洋污损生物;3.河口与海湾生态系统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徐立 《海洋科学》1991,15(4):27-27
为了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的方针,充分利用大亚湾的资源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实验站的现有设施,吸引国内外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发展亚热带内湾海洋生态系和海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开放综合实验站正式对国內外开放。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已于1991年1月中旬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实验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项目批准号项目名称申请者单位起止年月40403012冰期旋回中海洋浮游植物群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李丽同济大学2005.01—2007.1240406010东北热带太平洋近表层沉积物生物拢动作用研究杨群慧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01—2007.1240406011南海自然铝的成因及其对寻找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陈忠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5.01—2007.1240406012南海新生代演化与印支地块挤出作用相互关系的物理摸拟研究孙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5.01—2007.1240406013台湾以东海域加瓜“楔形”带的构造演化及其对冲绳海槽弧后二次扩张…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主办、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国际南海海洋生物学术会议”于1993年4月3—7日在广州江南大酒店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外代表97人,其中,国外、香港及台湾地区代表23人,分别来自香港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和台湾大学;国内代表74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国内各大学及其它科研机构。广东省海洋局  相似文献   

13.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79,10(4):395-398
1979年2月14—1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黑潮及其邻近水域合作调查(CSK)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我国派出了一个由国家海洋局及其第一、二、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共七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和有关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我国的海洋科学工作者也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与各国学者交换了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海洋学会、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广东省海洋学会、中科院广州分院团委.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团委等联合召开的“全国首届青年海洋科学交流会”于1987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沿海8个省市27所大学、科研和事业单位的78名青年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曾呈奎教授,副理事长刘瑞玉教授等向大会发了贺电和贺信,并就海洋工程、水文、气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以及所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南海北部海洋环境动力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长期观测研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4年9月16日至10月4日首次在国内组织实施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计划。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学科组积极准备,并派遣4名青年科研骨干参加了本次开放航次生态学科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阎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及千叶大学合作在南海北部共同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测量实验。此次实验中采用了两类四通道海底地震仪。其中,一...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水野笃行博士,于九月廿六日至十月七日,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讲学,并召开了三次技术座谈会。参加听课与座谈的有,中科院所属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二海洋研究所,部属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同济大学,山东海洋学院,以及本所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共五十余人。 水野笃行博士是日本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一九五一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地学院科学系,一九六二年获东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地质调查所海洋地质部部长。他长期从事海洋地质、特别是深海锰结核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深海锰结核和海洋沉积学方面造诣较深。此次主要是据其专长,重点讲授了以下内容: 一、日本地质调查所对海洋地质矿产资源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海洋遥感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承办的"第九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PORSEC2008)"于12月2-6日在穗隆重召开.原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担任大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博士和全球海洋遥感协会主席Kristina Katsaros博士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张国成、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巡视员)邵立勤、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钟小平、广州市科协副主席黄敏、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任小波处长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副所长(主持工作)等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千叶大学合作在南海北部进行的“深地壳地震折射探测”的海上作业,从1993年5月15日始,历时18天,已于6月1日圆满完成,承担该项考察任务的“实验2”号船亦顺利返抵广州新洲码头。 该项任务是我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东南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折射探测剖面从南海北部红海湾近海水深91m处,跨越大陆架、大陆坡直至水深3950m的南海深海盆,全长400km。投放海底地震仪15台,连续放炮70发,每发炸药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