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刘旭华  王劲峰  孟斌 《地理研究》2004,23(4):530-540
区域经济发展是受区域内外的多重因素影响的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动态规律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区域经济空间动态发展模型对中国 1978~ 1998年的区域经济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其增长的区域内外因素及变动规律。考虑到中国的本土化特色 ,在模型中引入开放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变量 ,回归结果得到显著提高。研究表明 ,在过去的 2 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外 (如欧盟 )的发展规律不完全相同 ,具有中国特色。尽管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满足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简介高效、成功的工业发展政策,推动着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区位选择原理”和效益原理对工业区位政策起着严格的指导作用。随着工业增长,相应地在工业积累水平方面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区际差异。自七十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已实施了多种政策,用以激励地方工业增长,以求得区域的平衡发展。但是这些政策效应并不十分明显,在大都市周围地区,工业生产继续集聚。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应用几种政策工具,加强推动区际工业的平衡发展,这些在“全国工业区域布局规划”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规划”中都已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3.
对于形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深层原因,代表性的区域史学者和经济学学者,分别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历史现实和经济理论层面予以解释,施坚雅认为自然地理与古代城市建筑材料,是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各大区域内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的关键因素;缪尔达尔与赫希曼则认为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多种因素循环累积的结果;而克鲁格曼则把偶然因素作为第一推动力,由其所形成的"生产区位"与"需求区位"的循环累积,是促使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形成中心-外围结构的动因;而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发展"的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史观,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5.
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功能和结构上的时空不平衡性.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经济增长成果指标,另一类是地区间生活水平指标.这两类指标都局限于收入或GDP等经济指标,这对评价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不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应该落到福祉水平层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与时间、空间组成的三位一体,对其研究应从时、空2个维度展开,即将空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和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学界长期存在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争论。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实际只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象,它们将随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进步而周期性地演变与更替。介绍区域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两种对立的理论,概述不平衡发展与平衡发展随时间演变的经验证据:“倒U假说”。在新古典经济学得出的增长轨迹基础上,利用简化的两地区逻辑曲线初步证明“倒U假说”的成立;并进一步讨论这一假说在多周期情形下的一个拓展,即地区差距的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7.
导言 1962年韩国开始了旨在摆脱贫困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从此,韩国经历了产出高增长率及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投资率,储蓄率和进口,出口率的上升。在1970—89年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多,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2%;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968美元,是10年前的3倍多。此外,出口值从1970年的8.35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623.77亿美元,年均增长22.7%(以现价计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7%。经济的如此迅速增长是出口扩大及政府强大投入集聚增长的结果。然而,旨在使国家或区域发展效率最高的中央政府政策已使国内区域不平衡加剧。由于公共投资集中在汉城和釜山大都市区等少数几个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和城市中心,从而使极化趋势加剧。  相似文献   

8.
人类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及资金要素有限供给的约束,区域经济必须经历非均衡发展过程才能达到相对均衡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提出的非均衡——均衡发展战略,即在经济发展低水平阶段,把稀缺的资金集中投入在某些经济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发展潜力大的区位上,通过重点培育这些区域增长极点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增长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被认为是不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合理和理想的模式。本文着力讨论它在当前中国不发达省区中应用所面临的几个特殊性问题,以及如何使之与这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区位形成悖论的理论阐释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区位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产业组织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产业区位的形成出现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过程,即在全球尺度上区位选择的分散性和区域尺度上区位选择的集聚性,并且本地产业也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集聚,形成了传统的区位理论无法解释的悖论.作者运用产业区位形成的要素变化理论、价值链和全球产业链理论以及全球化下的本地化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试图为现代产业区位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受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重庆直辖市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化水平由都市经济区向东、西递降特征十分明显。三大经济区域城市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率、城镇密度、城镇规模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区位交通、历史基础、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体制与制度安排等因素是造成城市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三大经济区域应在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上联动发展,共同构筑协调的重庆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新产业区理论、发展极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区域空间特性的新观点;并以顺德家电产业区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特性。即空间集聚性、根植性、竞争与协作性和灵活适应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空间特性,是在产业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区域的地理中观尺度与企业的微观层面的结合。分析中引入企业创新、成长的地理空间概念,深化和拓展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2.
曹小曙  阎小培 《地理研究》2003,22(3):305-312
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的演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由于东莞市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结构已趋于成熟,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均质化发展状态,区域的空间收敛显著,明显改变了区位决策的条件,扩大了区位决策的范围和选择余地。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广东省东莞市城镇发展的区域蔓延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是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了多种解释。基于构造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模型,认为区位是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原因,接近中心的地区经济活动更为密集,而且由于聚集经济使得工人生产率以及工资水平更高。中国的东部地区靠近亚太经济中心,这一区位优势使东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经济资源,而西部的周边地区经济不发达,难以吸引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了二者发展水平间的差距。因此,西部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也取决于其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由此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对于如何度量和刻画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内涵和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由此对政策的制定、中央决策和调控造成了困难。比较而言,经济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模型研究或趋势分析,地理学界大多进行的是区域差异、差距与政策探索等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83,自引:6,他引:77  
吴玉鸣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非科学性;②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③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与区际贸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道路和城镇的区位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位优势度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从影响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道路与城镇出发,进行区位优势度理论与方法研究。确定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城镇影响度为区位优势度研究的基本指标;根据交通和城镇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的方式,基于网格的思想,建立了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城镇影响度模型及平方根法的区位优势度模型;利用GIS和网格技术实现了区位优势度各模型的计算。以泽州县全域为研究对象,应用所建立的模型与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其结果与泽州当地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技术方法是合理性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过程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响应。我国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区内部出现企业迁入与迁出并存、旧产业区衰退与新产业区增长并存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与经典的“核心-边缘”理论所描述的核心与外围之间的集聚、扩散过程有很大区别,是核心区域内部,在集聚、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同时出现增长与衰退的空间分化。需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制造业企业集聚、扩散的多元化过程、经济区域演化的多尺度空间效应、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多重动力机制等科学议题,从“多元化区位过程-多尺度空间效应-多重动力机制”,建立一个从企业区位到经济区域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符合时代背景与我国国情的产业集聚和扩散理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区积极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动谋划转型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等要素超具流动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发表现出一种邻近和远距离流动并存的多区位互动特征,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论文首先围绕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并结合传统区域创新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引介以知识组合为核心的区域知识动力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区位知识动力解析框架:通过引入信任机制和学习机制深度阐释正式/非正式制度和认知水平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组合的影响机理;分别围绕外部知识关联和知识网络外部性探究多区位知识网络对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和内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区域管治、区域战略导向、政策工具和知识影响4个维度归纳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治理逻辑。多区位知识动力框架推进了区域创新学派关于经济发展中知识动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科学制定。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区域趋同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区域趋同基本理论,采用新古典方法,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趋同模型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α趋同和β趋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差距以及北京、天津显著的综合区位优势是造成京津冀区域趋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