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的西来峰断层和南缘(平顶山矿区)的锅底山断层是经历了先张裂下陷,后逆冲上隆的反转构造。典型样式由下部向斜、中部接合面、上部背斜三要素组成,在剖面上呈“上隆下凹”的图像,这一地质结构,对油气运储具有一定意义。河南煤田按构造线方向及主导变形体制的差异,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区:即太行区、嵩箕区及崤熊区,其中煤层气赋存条件以崤熊区为佳。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南缘由华熊地块、嵩箕地块和中条地块等组成,其中的华熊地块由太华麻粒岩地体(含舞阳、鲁山、熊耳山和小秦岭等)和崤山花岗岩-绿岩地体组成。80年代以后,太华麻粒岩地体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大提高。过去认为华北克拉通拥有统一的结晶基底,现确定华北克拉通南缘并无铁板一块的结晶基底,而是由不同地块或地体拼贴而成的。太华麻粒岩地体的变质岩系曾被作为地层,统称为“太华群”,现已区分出大量花岗岩类侵入体。剩余的表壳岩系自下而上解体为背孜群、荡泽河群、水滴沟群,前两群为经历了深变质和强烈改造的绿岩带,水滴沟群为典型的孔达岩系,三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TTG侵入体,二是由混合岩化、花岗岩化造成的混合岩-花岗岩杂岩。有关太华麻粒岩地体的测年数据约有80余件,但高质量的数据却不多,就现有的数据而言,只能厘定背孜群形成在3000~2550Ma,荡泽河群为2550~2300Ma,水滴沟群为2300~2200Ma。  相似文献   

3.
为了查明河南省不同构造区内二1煤层中气体的流动特征和煤体受构造变形分异后的独特性,采用实验数据分析、瓦斯地质和渗流学理论,研究煤中孔容分布、孔径受应力影响后的变化以及煤体强度受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特点。结果表明,煤层中甲烷连续流型占优的排序为:太行构造区、崤熊构造区、嵩萁构造区。煤中甲烷流型差异受区域构造变形体制控制,太行构造区的拉伸变形导致煤体强度值域分布广,最大体应变大于其他区域;嵩萁构造区的重力滑动、剪切和伸展变形使煤体强度和孔隙率最低、最大体应变最小;崤熊构造区内煤体的最大体应变介于两者之间。该结论对河南省煤层气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崤山与其毗邻的小秦岭、熊耳山同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金矿成矿条件相似。但是,与其西邻的小秦岭和东南的熊耳山地区相比,崤山金矿找矿工作始终未获重大突破。为加强对崤山地区成矿地质规律和容矿构造研究,笔者收集了大量崤山地区区域地质和研究成果资料,在分析研究已有地质成果的基础上,对崤山地区申家窑等十余个矿床(点)和张家河等4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测试,并借助于崤山地区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成果,阐述了崤山地区地质特征,指出了不同方向层间剥离构造、NW向陡倾斜断裂构造、NE向陡倾斜断裂构造等3个方向为崤山地区金(银)矿床的主要容矿构造,分析了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汝州矿区滑覆构造的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区骨原有构造解释格局,并使嵩箕地区重力滑覆构造的发育范围得到扩展。本文阐述了河西陈一陵头重力滑覆构造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为区内滑覆体下普查找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云开变质地体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云骥 《现代地质》2001,15(3):275-280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由于应力弛张作用 ,使两地体间的构造分界线 (灵山构造带 )后期表现为左旋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构造应力对煤反射率的影响,以豫西煤田不同构造区的构造煤和原生结构煤为对象,采用定向标本及反射率测定的方法作对比研究,发现构造煤的反射率比原生结构煤的反射率普遍偏高。根据反射率与构造应力的关系,求得各构造区的古构造应力场,通过与聚煤期后多次构造运动的主应力方向进行对比,可推知:影响嵩箕区二1煤变形和镜煤反射率的主要构造,是在前期断裂基础上喜山早期掀斜运动诱发的重力滑动构造,而影响崤熊区的则为燕山晚期的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8.
崤山地区拆离滑脱构造控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崤山与其毗邻的小秦岭、熊耳山同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金矿成矿条件相似。但是,与其西邻的小秦岭相比,崤山金矿找 矿工作始终未获重大突破,目前仅发现中型金矿床1处。究基原因,主要是对金矿控矿构造体系研究不够深入。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崤山地区金矿控矿构造体系的实地调查、解析、建立金矿控矿构造体系模式,研究金矿矿化富集与控矿构造体系间的空间关系,寻求金矿找矿重大突破的方向。研究表明,燕山期环崤山拆了滑脱构造体系为区内金矿控矿构造体系,环崤山主拆离滑脱构造带为区内主要的控矿,储矿构造,金矿找矿工作重点应围绕环崤山主拆离滑脱构造带开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评价、校正后的174个可用钻孔煤层瓦斯含量点绘制了崤熊构造区主要煤田主采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通过分析比较各煤田瓦斯地质特征,总结了区域构造对煤层瓦斯分布的控制规律。崤熊构造区主要煤田主采煤层瓦斯含量总体较低,平均值基本在6 m~3/t以下。煤变质程度低,以长焰煤、气肥煤为主,导致煤层瓦斯含量总体偏低。崤熊构造区受秦岭造山带的影响,在先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的伸展构造,不利于煤层瓦斯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怀玉山地体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综合分析表明,以赣东北断裂带,东乡-江山-绍兴断裂带和宁波-嵊泗断裂带围限的地区是一外来地体,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与边缘海相当。晋宁期,该地体与扬子大陆边缘九岭区发生碰撞拼贴造山作用,相伴形成了一系列的碰撞造山构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重磁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天然地震震源的统计以及深断裂与火山活动关系的研究提出:佳木斯地体与两侧的造山带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类型,晚白垩世以来,其深部构造活动性较两侧更强。  相似文献   

12.
The Cobequid Highlands in the Canadian Appalachian orogen lie within Avalonia adjacent to the Meguma Terrane. U-Pb (zircon) data show that the age range of voluminous bimodal plutonism in the highlands is from 358 to 363 Ma (late Devonian). This age range is much narrower than that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Rb/Sr geochronology and confirms that the Cobequid Highlands preserve the youngest large-scale plutonic event in the Canadian Appalachians. Late Palaeozoic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Appalachian orogen i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predominantly dextral motion on the Avalon-Meguma terrane boundary. This age of plutonism is coeval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40Ar/39Ar (muscovite) plateau ages derived from shear zones in the Meguma terrane adjacent to the terrane boundary, which is defined by the Minas fault zone. The NNE trending structural grain of the Appalachian orogen is disturbed in this area by the E-W Minas fault zone and pluton emplacement ma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motion along this terrane boundary.  相似文献   

13.
新疆库米什变质地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库米什地区的变质杂岩,过去曾被认为是泥盆系地层和海西期花岗岩体。本文研究表明,该杂岩体的诸方面特征与其周围古生代岩块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托格拉克布拉克群可以对比。实际上,库米什变质杂岩并非泥盆系地层和海西期花岗岩体。而是天山造山带中的前寒武纪变质地体,是因弧后扩张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裂解出来的大陆碎块。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重磁异常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海  余钦范 《现代地质》1991,5(3):338-346
对应分析方法是一种重磁异常的定量化联合解释方法。从泊松定理出发,计算重磁异常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性的分布特征来分离和鉴别不同类型的异常区,为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认识地壳结构的其它特征提供信息。在对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本文用对应分析方法联合解释重磁异常,对该区地壳结构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扬  冯岩  李日辉 《现代地质》2011,25(5):965-974
胶北地块位于鲁东的沂沭断裂和五莲—烟台断裂之间,以出露不同变质程度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特征,其岩石组合为TTG质(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片麻岩和少量变质表壳岩(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它们构成了胶北的花岗-绿岩体。对变质(超)基性岩、TTG岩系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胶北地块造壳的主要时期为新太古代的2.8~2.7 Ga;在经历了2.5 Ga左右构造事件后,胶北地块进入稳定陆壳沉积阶段,并接受了古元古代的孔兹岩系沉积;最后于1.8 Ga左右发生变质。与苏鲁造山带不同,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具有许多亲华北板块的特征,二者的界线可能是五莲—烟台断裂。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of China.The terranes of China distributed around various plates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terrane bel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sizes.i.e.,the East China,Northwest China,Southwest China and Qilling-Dabie terrane belts.Among them,the East China belt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composite terrane groups;each terrane proup is composed of several terranes that were formed roughly at the same time and have distince geologic histories.The accretion of China‘s terranes involver three types;the collision type,the flake-thrusting type,and the docking type.The results of the lates study in the five widening fields and some advances in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相似文献   

17.
胶东海阳所、葛家集基性麻粒岩P-T演化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胶东地体中麻粒岩相岩石主要分布于米山断裂以西,而榴辉岩等高压岩石组合主要分布于该断裂以东。通过对米山断裂以西的海阳所、葛家集两地基性麻粒岩岩石学、矿物学和岩石热力学研究后得出:海阳所麻粒岩主要经历了3期变质作用,其P T演化趋势为顺时针方向;葛家集麻粒岩主要经历了2期变质作用,早期为角闪麻粒岩相,晚期为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其P T演化趋势亦为顺时针方向。海阳所、葛家集麻粒岩均位于米山断裂带附近,二处麻粒岩形成时的温压及演化的差异说明,米山断裂是一构造混杂带,可能代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时的大致界线  相似文献   

18.
采用SHRIMP测年技术对玲珑金矿区成矿后花岗斑岩脉的锆石进行了U Pb年龄测定,获得岩脉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为119.4 Ma,同时获得大量的继承锆石年龄,范围从3 114~127 Ma。继承锆石年龄显示,胶北地体前寒武纪经历了中太古代的陆核生成阶段;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增生阶段;古元古代孔兹岩系的沉积阶段;新元古代蓬莱群盖层形成阶段。整个古生代,地体处于稳定的隆升受剥蚀状态,没有明显的岩浆活动。三叠纪,华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郯庐断裂带形成。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后碰撞的巨大挤压作用导致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增厚,玲珑和蚌埠荆山等花岗岩生成。中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发生了巨大的左行平移,胶北地体从蚌埠—五河的东部推移到现在的位置。早白垩世,郯庐断裂由左旋压扭向右行拉张转化,导致胶北地体上郭家岭岩体生成。中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拉张,导致沂沭裂谷、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金矿床形成和隆起区大量脉岩侵入。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中部早古生代地体的拼合与增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中部布龙山、温都尔庙一带的蛇绿岩套、蓝门石片岩及其南邻的华北地台两者在空间上以川井-布鲁台庙深大断裂带为界,在时间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质演化特点。其内部在构造演化史上也不尽相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布龙山-哈拉地层地体和白乃庙-温都尔庙混杂地体。这两个曾分离着的地体,经长时期的运移,于晚志留世之前拼合联为一体,构成早古生代联合地体。直到早二叠世才增置于中朝古板块北缘(或华北地台北缘)。  相似文献   

20.
华熊地块马超营断裂走滑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华熊地块南部的马超营断裂带的几何样式、组成特征及其变形特点等研究结果表明,马超营断裂带经历了韧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期。韧性变形分布于该断裂带的南侧,并发生了绿片岩相的动力变质作用,其中的S-C组构特征所指示的运动方向在其南北两侧,分别为向南和向北逆冲,呈现正花状特点,反映了该断裂带具有走滑逆冲性质的断裂。韧性变形主要发生于前印支期。燕山期,全面陆-陆碰撞期间其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特征。脆性变形主要发育于其北侧,北东向的康山-七里坪断裂、红庄-陶村断裂是其次一级的派生断裂。通过对北东向断裂运动方向和前人的成果分析,以及这些构造的平面分布样式对比认为该断裂为一条左行走滑特征的断裂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进而讨论了它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