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热带地理》2007,27(6):568-568
由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2007年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委员会工作会议于2007年9月19~20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来自全国地理学界的3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广州地理研究所陈朝辉研究员和方国祥研究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  相似文献   

2.
国际山地学会最近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组成,该学会是致力于谋求人类财富与山地环境间的平衡以及发展山地资源的非赢利组织。该学会的成立与国际地理学会山地地理委员会1974年慕尼黑和1976年剑桥会议、联合国大学自然资源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与滥  相似文献   

3.
张国友 《地理学报》2014,69(12):1904-1904
2014年10月24-26日,中国地理学会2014学术年会在成都四川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近400个单位的17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开幕式由年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邓伟主持,国务院参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致开幕词,四川师范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山地环境与灾害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5—10日在贵阳召开。会议承办单位有: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来自全国30多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6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从收到的63篇文章中,选出34篇全文、19篇摘要,出版了会议论文专辑[载:贵州科学,1992,10(2),共140页]。会上  相似文献   

5.
1984年11月15—20日在成都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下文简称山地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瞿宁淑同志在会上宣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成立山地研究委员会的批文。 山地研究委员会挂靠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山地科学的重点问题与学科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面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山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地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山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灾害防治以及山区国土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指引.从山地的概念和属性人手,论述了山地科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讨论了山地科学与山地学的联系与区别,构画了山地科学的学科框架,提出山地科学近期应关注的5个重点领域:1.山地环境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2.山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3.山区城乡关联发展模式;4.山地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途经;5.数字山地与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山地基础科学问题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并为山区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山地学报》2008,26(2)
王青:男,40岁,博士,教授。第七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人文地理学专家(2006年),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山区发展领域的教学和科研。1997年在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围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2006年6月,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现为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8.
《山地学报》2011,29(4)
《山地学报》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系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山区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时也设有学术争鸣、新书介绍和书评等不固定栏目。  相似文献   

9.
新近出版的《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一书,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著的学术专著。该书已于2000年6月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地学概论,依据国内外山地研究历史和现状,对山地属性、山地学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目标进行了系统论述,勾划出山地学基本理论框架,指出加强山地研究、建立和发展山地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下篇为中国山地研究,对中国山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山地地貌特征及其利用、山地气候与水文、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资源、山地土地与人口承载力、山地灾害与防治、山地城镇建设与规划,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其中既有反映中国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的大量的翔实的资料,又有对中国山地研究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的深入分析,并对现状同题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本书对中国山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促进山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全书50余万字,定价55.00元,适合从事地理、生态、环境、资源、国土等学科的科技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阅,欲订购的单位和个人请与《山地学报》编辑部联系。 地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9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山地学报》编辑部联系人:冯海燕邮编:0041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山地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协于1984年7月2日批准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山地研究委员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并于1984年11月15日至20日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经各单位推荐和组织审定,山地研究会由来自全国48个科研、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1.
《山地学报》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主办 ,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之一 ,被评为全国优秀地理期刊、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山地学报》是目前我国唯一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 ,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防治 (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 )、山区社区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长江流域山地开发与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上许多与会者的意见。此次会仪山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长江流域开发研究会和四川省地理学会联合主办,于199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成都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长江流域内11个省市及流域外4个省市的有关专家、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共108人。提交给会议的文稿66篇,文集2本。 与会代表就长江流域山地开发,长江经济“走廊”的建设,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旱涝等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成灾和分布规律及防治,山地开发与灾害防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讨沦。其较为一致的认识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地理》2005,28(5):573-573
2005年8月22日,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召开期间举行了新疆自然资源学会成立大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成升魁和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到会并致以贺词,到会祝贺的还有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沈镭、新疆民政厅社团处副处长古丽。会上,民政厅古丽副处长宣读了批准学会成立的文件,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筹委员秘书长陈亚宁研究员受自治区科协委托宣读了科协批准文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于2006年8月19日-21日在兰州市西北宾馆举行,来自全国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与会代表共提交会议论文700多篇.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15.
何书金 《地理学报》2007,62(9):1008-100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于7月28日-30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年会的主题是“推动资源科学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自全国各地140多个科研院所、高校和管理部门的5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80余篇。这是历次年会规模最大、分会场设置和学术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16.
2016年10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四川省地理学会、《山地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的"纪念丁锡祉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山地科学发展学术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本刊特编辑整理刊发一组与会者的发言稿及书面稿,内容涉及丁先生的学术思想、科学贡献、地理教育、人格魅力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山地学报》2005,23(5):549-549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和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和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7月26日~8月3日同时在云南东川召开。会议论文征集工作已经开始,论文摘要截止时间:2005年12月31日,全文截止时间2006年3月31日。会议秘书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山地学报》2007,25(6):F0002-F0002
何毓蓉,成都市人,1966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本科)。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任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并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四川省土壤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与东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9.
1985年3月26—29日,四川省地理学会山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代表42人;云南省地理学会张大为同志等到会祝贺。 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丁锡祉教授代表省地理学会讲话,并给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会议期间,有14位同志在大会上交流了山地研究成果,其内容有:国内外山地研究动态,四川盆周山区经济状况及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川西南山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途径和措施,山区林牧农结构布局,山地动物资源,峨眉冷杉演替规律,四川省有螺无病的地理分布,山地水量平衡以及渡口市矿碴堆放应力场的计算等等。  相似文献   

20.
《山地学报》2012,(4):387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2012年)在重庆大学召开。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