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分析——基于位序规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模型,采集1998—2012年面板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属于双核首位分布型,成都和重庆双核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力偏弱,属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集聚发展时期,扩散效应不明显。提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要以高位序城市为核心发展各种形态的城市群体,引导成渝整合构建成渝城市群;促进城市规模晋级,弥补特大城市缺口和大城市的薄弱环节;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建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完整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市体系,并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成渝城市群。  相似文献   

2.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发展失衡、产业规模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职能不清等问题.在客观分析该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群空间一体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进而提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策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点轴机制、政府行为机制和资本流向机制;一体化策略主要有: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建立城市群统一协调管理机制,空间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构筑一体化、开放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度创新,发展乡镇实体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借助系统聚类法(HCA)重建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空间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和区位熵理论分别分析了成渝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8大门户城市的空间辐射效应和各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态势。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已经具备双领头雁阵形态,以传统政策区为支撑的产业转移机制应逐步以经济区和城市群所取代;经济区产业承接次序应由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引力辐射程度共同决定,目前已符合大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条件。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引入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得出沿海发展带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联系方向,以此确定宁德、福州、莆田、厦门、泉州和漳州6个沿海城市组成海峡西岸城市群.然后,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整合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根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内涵,针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自身发展特色,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系统阐述郑洛汴城市群的历史演变和形成动力机制的基础,论述了本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城镇职能类型复杂多样,规模结构层次分明,城市的地域分工明显,是一个具有省国际意义的都市群。最后,根据郑洛汴城市群在全国相关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城市群结构设想,建立郑洛汴城市综合体,以及对不同规模等级城镇的发展趋势和布局等问题,谈了趋向性看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空间战略。科学评价与比较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对于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群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城市发展水平收敛性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城市发展收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城市发展收敛指数模型,并对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和松原5个中心城市199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比较研究。一是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二是对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经济区主要城市2002年和2011年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的发展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并探究其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2002-2011年其城市资源环境发展水平上升的有渭南、商洛和天水,下降的有西安、铜川、宝鸡、咸阳和杨凌;人口经济发展上升的有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和商洛,下降的有天水和杨凌;各主要城市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城市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的耦合协调性不尽合理,且出现衰退趋势。最后就该城市群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二维时空地图的中国高铁经济区格局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军  宋吉涛  梁宇生  徐杰 《地理学报》2013,68(2):147-158
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5 个点作为高铁经济区的基准点,以国家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为基础数据库,根据二维扭曲时空地图的制作原理,运用GIS 软件和Visual Studio2008 程序编辑平台,制定基于高铁的“中国多中心地图”,模拟各高铁经济区内城市通达基准点的时间.分析发现:① 高铁建成后,全国5 大高铁经济区节省的时间约占原通达时间的34%,不同节点节省时间的差异较大.其中2 h 经济圈范围内,高铁沿线城市的通达时间节约比例高达50%;2 h 经济圈以外该比例则集中在30%~40%之间;距离基准点越远,高铁对时间成本节约的价值相对越低.② 高铁建成后,全国总体上空间极化现象显著,板块化特征显现,而线性特征明显弱化.如,京津冀和济南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区域,以沈阳都市圈为中心形成东北城镇密集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容纳中原城市群和皖江城市群部分地区的长江中游城镇密集区,长三角城市群扩展到了海西经济区,泛珠三角城市群涵盖了北部湾经济区.北京-哈尔滨、西安-乌鲁木齐和重庆-贵阳-南宁成为中国3 大重要的线性城镇走廊.③各高铁经济区空间组织模式的分异特征显著.上海和广州高铁经济区可归纳为向心式模式,武汉和北京高铁经济区为圈层式结构,而重庆高铁经济区则属于典型的空心式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原因,指出了城市群的现状特征,并对沿线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范围界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实践。依据中原城市群综合影响力、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通过中心城市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断裂点理论和Arcgis空间运算的方法界定中原经济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城市群形成的自然背影与社会经济背景,指出内聚力、辐射力和内部功能联系是城市群形成的支撑体系。历史基础和区位条件是关中城市群兴起的前提,资源开发和工业项目的建设加速了城市群的发展,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城市群体形成的纽带,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农业促进了城市群体的形成。关中城市群的演化经历了孤立城市阶段、城市群萌芽阶段、城市群发展的停滞和动荡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最后提出关中城市群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地理科学》2020,40(11):1831-1839
引入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DEA模型以及Tobit模型,探讨2001—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联系网络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创新联系格局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放射状发展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以“Z”字形为主轴的类钻石型空间格局,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珠江口两侧城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为重要节点的空间格局;② 在创新联系网络结构特征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呈极核式发展,群内创新联系高度依赖于核心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由单中心驱动转变为多中心驱动,呈均衡发展特征,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③ 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中,城市节点在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中介地位、对结构洞的运用能力和集聚程度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经济能级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并利用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群内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影响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在增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分为发展良好、发展中等、发展一般3个层次,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城市,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三大城市群内其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发展促使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带状"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从容  向文倩 《干旱区地理》2020,43(6):1593-1602
西安市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推动西北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对 传统引力模型中的质量、距离及引力系数等参数进行改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西安市及 中西部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与其所在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并比较分析西安 市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空间联系能力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中 心城市西安的空间联系强度水平较低。在城市群内与其存在强、较强联系的城市占比仅为 30%。 而在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都和武汉存在强、较强联系的城市占比较高,分别为 60% 和 48.1%。(2)关中平原城市群内中心城市西安及二级城市咸阳、宝鸡的综合发展水平较低,难以 有效地发挥其辐射及承接功能。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西安的综合质量远低于成都和武汉, 同时二级城市宝鸡与咸阳的综合质量与西安相差约 3.4 倍。(3)城市间的综合时间距离是影响西安 市空间联系强度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成都而言,西安市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的综合时 间距离在地缘相近的情况下仍然较长,直接削弱了西安的空间联系能力。因此,亟需加快建设大 西安都市圈的步伐,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积极将宝鸡市建设成为副中心城市,同时完善以西安 市为枢纽的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从而提升其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借助系统聚类法(HCA)重建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空间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和区位熵理论分别分析了成渝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8大门户城市的空间辐射效应和各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态势。研究发现:新时期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可划分为以成都重庆双核大都市区为带动,以绵阳自贡次级经济中心、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个转型城市攀枝花为支撑的四级空间等级体系,产业空间布局已经具备成渝为雁首,绵阳、自贡为"雁身"其余城市为雁尾的雁阵形态,以传统政策区为支撑的产业转移机制应逐步为经济区和城市群所取代;经济区产业承接次序应由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引力辐射程度共同决定,电子信息、汽车与机械设备制造、建材冶金、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和农副食品加工六大制造业已各自形成成渝首位城市带动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位序。  相似文献   

17.
邱岳  韦素琼  陈进栋 《地理研究》2011,30(5):795-803
随着近年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城市的发展倍受关注.本文采用场强模型测算了2007年海西区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力,划分3个城市群强影响圈层.通过场强与等高线的叠加分析,发现900m以上的高大山脉对城市影响力的削减明显,并造成了3个强影响圈的割据分布.进一步依据场强取大原则划分腹地范围,从腹地与行政...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 城市群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城市旅游和城市群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分析了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转向的推动因素和路径, 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研究认为, 旅游主要在城市商业区塑造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经济与就业增长、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引导或加速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6 个方面促进城市发展。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具有互利性、动态性。城市群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带动了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交通条件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旅游合作4 个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是城市群旅游形成的重要动力, 城镇体系是空间建构的物质基础, 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差异化是推力, 以快速交通为代表的交流手段是科技支撑, 政府对城市群旅游发展起到主要协调作用, 这5 个因素推动着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的转变。城市群旅游强调政府和市场调控下多系统、多要素下的动态相互作用, 城市群研究是城市旅游研究的深入。对城市旅游、城市群旅游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可为今后城市群旅游研究奠定基础, 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2,(3):257-264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和重点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六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七五"计划提出地三级经济区网络政策搭建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初步框架"八五"计划提出地横向联合与城乡统筹政策注入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九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十五"计划实施地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针对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国家相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无数项差异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城市群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球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主导世界经济的趋势不可阻挡,关于城市群的研究随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中原城市群悄悄崛起,但只是一个雏形,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发育,特别是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挥特长、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进而提升中原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文章选用了九大类44项城市竞争力指标,建立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对比、分析,其城市竞争力排名依次是郑州、济源、洛阳、焦作、漯河、新乡、许昌、平顶山及开封。得到的结论如下:(1)首位城市竞争力强,但还没有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2)工业型的城市经济实力竞争力强。(3)农业型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较弱。(4)产业竞争力和资金实力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子。(5)个别城市的单项指标存在异常点,显现出其优劣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四点优化对策,为城市群中的城市定位、产业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及相应区域互动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