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浙江燕山期主要Cu(mo)矿化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研究了浙江省燕山期主要Cu(Mo)矿化岩体的稀土、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Cu(Mo)矿化岩体多属轻稀土富集型,一类铕异常不明显,多为矽卡岩型等矿床的成矿母岩;另一类负铕异常强烈,多为直接含矿斑岩体。Cu(Mo)矿化岩体多为I型,属火山弧和同造山碰撞形成。  相似文献   

2.
冀北双井子穹状火山活动时代为晚侏罗世张家口期,其总体活动特征是一个早期从酸性岩浆活动开始,晚期以中酸性岩浆活动结束的反序活动“演化”过程,与正常的岩浆演化规律相悖。根据岩石化学、稀土元索等资料分析后认为:张家口早期酸性火山-侵入岩主要源于陆壳物质的重熔作用,岩石成分富硅、钾、铝而贫铁、镁、钙,钠含量相对偏低,标准矿物刚玉常见,与典型陆壳重熔型岩石特征一致;张家口晚期中酸性火山-侵入岩主要与壳幔物质的混合(或混熔)作用有关,岩石成分以富铁、镁、钙且钠含量相对偏高为特征,标准矿物透辉石常见,硅、钾、铝则明显偏低,与典型壳幔混源的同熔型岩石特征相同。表明张家口早期酸性火山-侵入岩与张家口晚期中酸性火山-侵入岩之间不存在同源岩浆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跃进山小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完达山地体西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花岗斑岩及其构造裂隙中,呈扁豆状或脉状。本文对矿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了解矿床形成时代、成岩(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15.8±1.0)Ma和(126.9±1.7)Ma,铜金矿化时代与花岗斑岩成岩时代基本一致,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模式图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较强的铕负异常,无铈异常,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花岗斑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弱铕负异常,无铈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和不相容元素(U、Th),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和HREE,岩浆来源于壳幔物质混合源区,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成岩成矿作用与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后的伸展体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孙超 《吉林地质》1994,13(2):51-56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岩石、矿石及矿物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作用与海西期闪长岩和燕山期闪长玢岩脉密切相关;矿石及矿物稀土总量北山矿段明显高于南山矿段,显示出成矿作用的地质分带性;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规律,从早期成矿阶段至主成矿阶段到晚期成矿阶段,稀土配分模式由重稀土富集型→轻稀土富集型→轻稀土明显富集型,铕异常由显著负异常→明显负异常→不明显负异常,ΣREE及Sm/Nd比值由高到低,ΣCe/ΣY及(La/Sm)_N比值由小到大。  相似文献   

5.
依据遇源岩浆演化理论和花岗岩类岩石等级体制的划分,将青海省侵入岩划分为13个构造岩石区,划分了108个超单位、117个(命名)单元(含7个独立单元)、255个岩性单元及数十个类型的年代加岩性侵入体。全省侵入岩成因初步分为幔源型、壳幔混合型、壳源深部型、壳源浅部型和浅壳源型;其分别形成于裂谷,深部裂冲、板块俯冲、板内挤压、板块碰撞及造山期后抬升环境。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泉斑岩型钼矿床产出于印支期复式杂岩体中。围岩属富钾钙碱性岩石,经CIPW计算,岩石属正常型,在Q-A-P图解中样品均落入二长花岗岩区。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元素为Mo、Cu、Ag、As、Bi。稀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好,铕亏损强烈。岩石属壳、幔源混浆作用的产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7.
安徽沿江地区岩浆成矿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沿江地区可分为三个岩浆成矿带:内带(主带) 、北( 外) 带和南( 外) 带。内带沿长江断裂带分布,与地幔隆起带一致,幔源高钾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不同程度的AFC混合机制和结晶分异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和矿床,基性岩到酸性岩均有分布,其共同点是高钾富碱,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火山岩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广义矽卡岩型Cu、Fe、S、Au 及火山岩型Fe、S矿床是主要的矿床类型;南(外) 带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高硅低碱,属钙碱性岩系,是上地壳下部易熔组分重熔的产物,成矿元素也由主带的Cu、Fe、S、Au 转向Pb、Zn(Ag) 、Cu、Mo、W 等,是斑岩型Mo、Cu 矿床的远景带;北(外) 带比较复杂,主体部分属钙碱性岩系,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侵入体是下地壳重熔的产物,部分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广义矽卡岩型Cu、Au 矿床,另一部分以幔源物质为主的闪长玢岩,形成斑岩型Cu 矿。不同的岩浆成矿带受不同的基底控制。Nd 、Sr、Pb 同位素研究表明,主带和北带存在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基底,南带岩浆岩则源于元古宙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变质基底。地幔隆起与幔源物质参与成矿作用,以及由地幔隆起带来的高热流是成矿的最有利条件。建议深入研究幔脊  相似文献   

8.
云南十里村透辉石花岗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应雯  张玉泉 《地球化学》1988,(4):301-309,i005
十里村透辉石花岗岩的K-Ar年龄为35.78±0.58Ma,透辉石-铁次透辉石是其特有的主要的暗色矿物(含量4.5%),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碱(K_2O+Na_2O=10.29%)低水(H_2O0=0.2—0.3%)为特征。轻稀土特别富集(LREE/HREE=16.5),铕无明显异常(δ_(Eu)=0.88)。微量元素特征与火山弧型花岗岩相类似。锶初始比低(I_(Sr)=0.707)。岩体形成受第三纪大陆裂谷控制,其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可能是碱性超基性岩浆演化形成的幔源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
仲卫国 《山东地质》1999,15(3):31-38
四海山地区的二长-正长花岗岩具有细粒→粗粒的结构演化和酸性→偏酸富碱性的成分演化特点,并含有S型花岗岩中的典型矿物钛铁矿,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其富硅富铝,稀土配分模式为地壳重熔型,综合判别图解表明它们属造山后期侵入岩,其源岩为硅铝质地壳,属S型花岗岩,认为所有以硅铝质地壳(包括灰色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为源岩岩浆的花岗岩都应属于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
郭旻  刘航  刘亚东 《江苏地质》2014,38(2):232-237
泥河铁矿是安徽省境内近几年发现的继罗河铁矿后的又一大型隐伏铁矿。矿床类型属"玢岩型",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次火山岩侵入岩。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可知,矿区主要次火山岩为闪长玢岩,其SiO2含量属于正常类型,偏基性、偏碱性,稀土含量偏低,轻稀土富集,明显的负Eu异常,微弱的Ce负异常。侵入岩均显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表明侵入岩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的幔源物质,混染了少量的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11.
单芝波 《地质科学》1958,55(4):1248-1265
基于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姚下段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以及稀土元素分析,探讨了该砂岩型铀矿的物质来源及矿质来源。碎屑组分分析指示该地区姚下段砂岩碎屑矿物以石英为主,碱性长石次之,岩屑类型丰富且含量较高;重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姚下段重矿物以稳定矿物钛磁铁矿、白钛石、锆石和石榴石等为主,不稳定矿物绿帘石、硬绿泥石及黑云母含量较少;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蚀源区花岗岩与过渡带相似的REE分布模式,花岗岩的ΣREE值与过渡带的ΣREE值较接近,且均具有铕负异常。综上所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下段沉积显示了多物源体系的特征,碎屑矿物以中酸性岩浆岩来源为主,变质岩来源碎屑为辅;物源主要有3大方向:西北部舍伯吐凸起物源、东部架玛吐凸起物源及南部的燕山造山带物源,物源总体以南部燕山造山带为主,同时受多方向物源的共同控制。燕山晚期中酸性富铀岩浆岩在钱家店铀矿床铀源供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香花岭花岗岩稀土元素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香花岭地区花岗岩中的稀土元素呈逆向演化 ,其演化过程受花岗岩体系中的岩浆主成分、熔体结构相及流体组分变化等影响。花岗岩造岩矿物中稀土元素与各自岩石变化的一致性 ,可能暗示稀土元素的演化受岩浆的制约 ;稀土元素总量随岩浆演化而下降 ,与岩浆体系降温矿物的晶出、熔体相的相对减少、流体相的增加及射气分异作用的发生等有关 ,而轻稀土富集则是由于岩浆体系向碱性增强方向演化的结果。对于连续演化的花岗岩而言 ,稀土元素的分布样式或许可作为岩浆演化酸碱环境的指向 ;负铕异常的减小除与岩浆主成分的变化有关外 ,还与氧化 还原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古老、稳定的鄂尔多斯古陆核上, 经过初步的金刚石找矿工作发现了一些来自深源的金刚石指示矿物; 并在这些指示矿物异常区的源头, 发现了玄武质岩浆岩。这些深源岩浆主要呈弱的喷发或爆发形式或裂隙式贯入为表现特征。它的发现可以证明冀鲁辽古陆核在中生代强烈活化的同时, 鄂尔多斯古陆核也出现较弱的岩浆活动。它提供了一个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窗口, 同时对本地区的金刚石找矿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decades, several skarn-related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and explored in the southern Great Xing’an Range of China. To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s of this type of deposit in this area, three of the largest, most typical, and most famous skarn-related deposits (Haobugao Pb–Zn deposit, Huanggang Sn–Fe polymetallic deposit, and Baiyinnuoer Pb–Zn deposit) are selected for systematically metallogenic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ore geology, fluid inclusion, and stable isotopes indicate that (1) most of the ore bodies of each deposit, occurred in the outer contact zone of the magma intrusion and Permian strata, fine vein disseminated mineralization within the intrusions were also found in this study. Mineralization of these deposits all show closely temporal, spatia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skarns. (2) Fluid inclusion petrography and microthermomet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 inclusion assemblages developed in the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stages of each deposit changed from Type-S (daughter mineral-bearing three-phase fluid inclusions) + Type-V (vapor-rich fluid inclusions) + Type-L (liquid-rich fluid inclusions) to Type-V + Type-L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L-Type. Correspondingly, the ore-forming fluids changed from medium to a high-temperature, high-salinity, and boiling fluid system and then to a low-temperature, low-salinity, and uniform fluid system. The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garne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quartz phenocrysts of Mesozoic granites,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skarn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Mesozoic magmatic activity. (3) The δ34S values of ores from the above three deposits all exhibit a narrow variation range (changes are mainly around 0‰) and greatly differ from the SEDEX-type deposits in China. The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sulfide mineral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Mesozoic granites. These previous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both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of magmatic origin. Consequently, the Haobugao, Baiyinnuoer, and Huanggang deposits are all skarn-type deposits, which are related to Mesozoic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erms of ore geology features, ore-forming fluids, and ore-forming material.  相似文献   

15.
地层中常见到多种矿产富集的现象,特别是有岩浆侵入的地区,更有利于多种矿产的生成和保存,大大提升了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益与开发价值。以山东黄河北煤田为例,开展中生代岩浆侵入与古生代多矿产(煤炭、煤层气、煤系页岩气、富铁矿)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北煤田石炭–二叠系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利于煤层的发育,平面上煤层分布具有东多西少、东薄西厚、北薄南厚的特征,纵向上具有下厚上薄的特征;煤层气藏具有煤层厚度中等、煤级分布广、含气量中等、吸附性好、特低欠饱和、低孔较高渗、欠压、埋深适中的特点;煤系页岩气藏具有泥页岩累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能力中等、Ⅱ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中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中生代岩浆侵入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地层中,含矿热液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和磁铁矿化,形成了接触交代型富铁矿床;中生代岩浆的侵入与岩浆热变质作用,使得研究区上覆煤系中出现了以岩浆侵入体为中心的煤类分带和局部地区煤层气与煤系页岩气的大量产生与成藏。煤层和泥页岩含气量、孔隙率/孔径、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能力与距离侵入体的距离成负相关关系,且煤层距离侵入体越近,气体的吸附性能越弱,以游离态为主。综上,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作用控制了古生代多种矿产的形成与共存。   相似文献   

16.
位于江苏溧水盆地的观山铜铅金矿是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但一直缺少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对观山矿床近矿围岩绢云母化粗安斑岩中的2件绢云母样品进行40Ar/39Ar定年,得到的年龄分别为(120.8±1.0) Ma和(116.0 ± 1.3) Ma,显示观山铜铅金矿形成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时期。距今125 Ma~115 Ma,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处于伸展背景下, 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包括溧水火山盆地在内的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溧水盆地在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深部岩浆上涌, 形成浅部岩浆房。在热动力的驱动下,富含成矿物质的岩浆水不断与大气降水混合,在近地表形成与粗安斑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7.
庐枞盆地龙桥铁矿床中菱铁矿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桥铁矿床是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一个大型的铁矿床,多年来对其矿床成因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争论.文章在野外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中菱铁矿的岩矿分析鉴定和电子探针测试,确定了矿床纹层状矿石中的菱铁矿为沉积成因.通过对菱铁矿的产出特征分析,并结合龙桥铁矿床的部分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认为在该矿床形成过程中,早期沉积形成了纹层状的菱铁矿层,在燕山期的岩浆热事件中,部分沉积菱铁矿被交代形成了磁铁矿和具有残余骸晶结构等一系列矿石交代组构特征的矿物.纹层状矿石既具有沉积特征,也具有热液改造特征,证实了矿床的形成存在早期(三叠纪)的沉积成矿(菱铁矿)作用和晚期(燕山期)的热液成矿(磁铁矿)作用.菱铁矿的研究为进一步确定龙桥铁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流体来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成分和氢、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对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区内石英脉型金矿具有两类成矿流体,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经历水/岩交换的演化岩浆水的混合;另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原始岩浆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9.
东蒙地区夕卡岩石榴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成东  刘学武 《中国地质》2002,29(3):311-316
东蒙地区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夕卡岩型锡银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不仅矿床发育,而且成矿种类较多,典型矿床有黄岗梁Fe(Sn)、白音诺Pb-Zn-Ag等金属和浩布高Fe(Sn)-PbZnAg(Cu)矿床。研究表明,它们都是中生代岩浆岩与本区二叠系地层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对黄岗梁、白音诺和浩布高3个矿床中不同阶段的石榴石夕卡岩矿物学研究,划分出早晚两期夕卡岩石榴石矿物。早期以浅色、他形细粒、均质的钙铁榴石为主,多形成环带的核心;晚期以深色、半自形中粗粒、弱非均质的钙铝榴石为主,多构成环带的边部。同时采用ICP-MS方法对3其中石榴石比较发育的黄岗梁和浩布高2个矿床中石榴石单矿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矿区早期的石榴石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晚期石榴石具有热液交代成因特征,即东蒙地区既有早期岩浆阶段的岩浆型夕卡岩,又有晚期热液交代型夕卡岩的多成因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 探讨其成岩、成矿机制, 通过现场调查, 结合矿床地质成矿条件, 对矿区典型的岩浆岩、围岩及矿石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矿区岩体属中酸性岩, 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源于深部, 上侵时受地壳混染, 具同源特征.不同地质体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 岩浆岩、矽卡岩和矿石为同一成矿系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矿区花岗岩产于火山弧环境.矿石硫同位素δ34SCDT值为4.4×10-3~11.0×10-3, 处于岩浆硫跟围岩混合硫范围内, 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矿石铅同位素Th/U值范围为3.46~3.69, μ值为9.46~9.52, 均低于9.58, 介于地壳与原始地幔值之间, 反应矿石铅具深源铅和壳源铅特征.铅同位素特征参数示踪、构造模式示踪和Δβ-Δγ图解示踪的结果表明: 铅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 以壳源铅为主并混合少量深源地幔铅.总结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少量来源于周围地层.矿区岩体成矿演化过程复杂, 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化, 在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铅、锌矿化, 及至后期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化, 是一个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