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记述了最近采自泥河湾早更新世地层中的真马化石,新发现完全证实了中国学者对黄河马Equus huanghoensis的合理推断.主要材料包括:一件包括完整的上下齿列的比较完整的雄性个体头骨及其下颌骨标本,一件雌性个体头骨残部连带下颌残部;另有一件属于Equus未定种的第三掌骨材料.化石采自泥河湾扬水站剖面,时代为1.6 Ma的更新世早期.黄河马新材料除验证早先定种的牙齿较大、原尖较短、原脊、后脊倾斜等部分特征以外,还展示出头骨长大、枕孔上隆发育、五边形枕面、马刺很弱、褶皱简单等一系列与其他马类有显著区别的新特点.第三掌骨材料经对比与产自甘肃庆阳的庆阳马的特征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韩松 《地球》2012,(11):74-75
作为国家级的地学类博物馆,近十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昆虫学研究、木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学等三个研究方向,发现了中国石炭纪个体最大的昆虫化石,首次发现许多化石木科,在宁夏、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古脊椎动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首先在古昆虫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石炭纪蜻蜓目和蜚蠊目昆虫化石的研究,发现了(复原后翅展可达40cm)和最早的蜚蠊化石,对有翅昆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和恐龙王国,是迄今发现恐龙化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四川、云南等近20个省(区、市)都发现有大量的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分布非常广泛。2021年新年伊始,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的专家组现场鉴定确认,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发现了大规模晚白聖世恐龙足迹群。  相似文献   

4.
化石趣谈     
张殿刚 《地球》2011,(10):70-72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化石的记载,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所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中记录了实为鱼化石的“石鱼”,  相似文献   

5.
王丽霞  李继江 《地球》2010,(6):62-65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几年间,沉寂多年的国际古生物学界被中国科学家搅得天翻地覆,许多传统理论和观点被颠覆,众多新物种化石的不断出土,让科学界看到了解决自达尔文进化论诞生以来所遗留下的“讨厌之谜”的曙光。中国热河生物群的大发现和研究,为古生物学界的觉醒和进步,提供了化石材料和新实证。  相似文献   

6.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国境内生存有古老型智人、早期现代人以及一些分类尚待确定的古人类.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古人类经过当地连续演化,同时接受其他地区古人类基因流的影响,最终演化为现代中国人群.本文基于对部分中国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及数据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1)10万年前或更早,具有现代人标志性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在华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2)在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晚更新世早期人类仍保留较原始的化石形态,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3)近20万年以来的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原始与现代类型并存,这种情况既出现在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也呈现于同一地区古人类内部;(4)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呈现有可能属于尼安德特人的特征;(5)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在化石形态上的差异与生存时代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部分古人类化石呈现的原始及特殊特征提示在一些地区存在相对隔离人群,其演化地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这些发现,认为早期现代人可能首先在中国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北扩散.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地处华北、华南板块的交变地带,沉积单元和生物群落均非常复杂,自晚太古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发育较全并含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化石和遗迹化石等。该省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以分布广泛,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科学意义重大为主要特征。本文重点探讨了安徽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分布特征、赋存特征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生物化石类型,对该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安徽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李敦景 《地球》2011,(11):40-43
山东诸城地区有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经过三次恐龙化石普查与发掘,发现恐龙化石点数十处,产出恐龙化石若干,其中鸭嘴龙类化石数量最多,并装架起数具鸭嘴龙骨架,“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已被誉为世界之最;其次还产出了许多其它类型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9.
石炭纪共持续了60Myr,在地质年代表上起始于358.9Ma,结束于298.9Ma.按国际标准石炭系包含2个亚系6个统7个阶,其中3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已经确立,包括杜内阶、维宪阶和巴什基尔阶; 4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尚没有确立,分别是谢尔普霍夫阶、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本文基于华南的材料,运用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的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建立了中国石炭纪年代地层框架.通过高精度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中国的石炭纪地层中可识别出牙形刺化石带37个,有孔虫(包括?类)化石带24个,菊石动物化石带13个,腕足动物化石带10个,四射珊瑚化石带10个.通过这些化石带确立的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中国区域性的石炭系年代地层框架(包括2个亚系4个统8个阶),可以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区域性年代地层框架进行精确对比.同时,中国在石炭纪化学地层、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事件地层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和全球进行良好对比.中国石炭纪地层工作在未来的推进,应加强海洋浅水相与深水相、海相与陆相地层的对比;加强旋回地层的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加强石炭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包括反映不同古环境指标的锶同位素、氧同位素的研究,以及保存的植物化石气孔指数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贵宾接待室里,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一块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化石标本,不时地拿出已经陪伴他多年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老人始终没有说话,始终神态安详,但从他那热切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已经读出这块化石与他的不解之缘。这位老人名叫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员,在他手中的这块化石是现在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正像这块斑斑驳驳但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元二的占生物化石宝库,美国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这些沉积和这些化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和凯里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热河动物群等重大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8)
正北京人头盖骨的第一批复制品;1997年,被评为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华龙鸟;我国地质事业复兴的见证之一的贵州龙;约25平方米的巨型海百合化石。每一件古生物化石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它们是沧海桑田的留下的宝物,也是现在考古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未孵化的恐龙蛋、刚刚孵化的恐龙胚胎、各个部位的黑龙江满洲龙的骨骼化石、带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关于恐龙的化石十分多样。"贵  相似文献   

13.
保存有解剖构造和系统学信息的紫萁根茎化石对于探究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多样性特征以及起源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国冀北辽西地区是北半球为数不多的侏罗纪紫萁根茎化石产地之一,但目前我们对其化石多样性的了解还处于积累阶段.本文报道辽西地区新近发现的解剖特征保存完好的紫萁科矿化根茎化石新类型——王氏阿氏茎Ashicaulis wangii sp.nov.化石采自北票市长皋地区中侏罗统髫髻山组.标本呈近圆柱状,由髓、木质部圆筒、皮层及叶柄基外套组成.髓部异质,木质部圆筒由约15~17个木质部束组成,外韧网管中柱,具明显完整叶隙(即时型或延迟型);皮层分内、外两部分,含叶迹数目相对较少.该种具有异质叶柄基硬化环且叶柄基内部皮层含大量厚壁组织.在目前已知紫萁科Ashicaulis属具异质硬化环的5个种中,有4个种报道于中国,而南半球材料多以同质硬化环为典型特征,因而中国材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新材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紫萁科根茎化石的属种类型,而且由于其在解剖特征上与产自北美古新统的Osmunda pluma Miller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对探究紫萁科植物的多样性特征、起源与辐射演化,以及该科在北半球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和宏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地方     
《地球》2012,(12):8-9
湖北成立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11月21日,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召开,14位占生物专家出席会议并就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数据库的建立及科普宣传应用等进行了交流座谈。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是为本省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提出建议;二是负责建立地方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的咨向指导工作;三是负责一股古生物化石发掘、出入境申请的评审;四是负责省内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以及分类定级和价值评估工作;五是开展学术研究,推广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鉴定经验,培训普及占生物化石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岳尚华 《地球》2012,(11):72-73
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贵遗产。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为寻找矿产资源、掌握地球环境演变规律作出重要贡献。我国是古生物化石大国,多年来,国土资源部一直高度重视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工作,在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协助下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但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起步晚,任务重,很多方面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亟待进一步细化。初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一是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轨道。2002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08年3月诸城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恐龙化石保护性科学发掘以来,我们先后在全市七处集中化石暴露点进行了发掘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主要在七处化石点发掘出了1.5万块化石,化石主要以鸭嘴龙化石为主,其他还有暴龙、角龙、甲龙、虚骨龙、蜥脚类恐龙等。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发掘出的大部分化石  相似文献   

17.
陈树清 《地球》2019,(7):86-87
山东省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发育,地层中蕴含了丰富的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自1964年以来,诸城地区(主要化石地点包括库沟恐龙涧和臧家庄,两地相距仅2公里左右)的王氏群地层就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蜥脚类和暴龙类等,以及龟类。除了诸城地区之外,莱阳地区的王氏群地层中也发现了丰富的鸭嘴龙类、兽脚类等恐龙骨骼化石,以及恐龙蛋化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是观察杨氏中国尖齿兽有无筛板骨,探讨X线CT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扫描参数用传统CT,高档CT及工业CT分别对杨氏中国尖齿兽头骨化石标本进行了扫描,结果 杨氏中国尖齿兽脑腔,鼻腔之间存在的筛板骨,高档及工业CT能清晰显示筛板结构,结论:X线CT是无创性观察化石内部结构的方法,在古生物学研究方法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张泓 《地球》2010,(3):50-53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中华龙鸟”,为何被世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1.25亿年前盛开在辽西大地世界上最旱的第一朵花——“辽宁吉果”,是如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绚丽绽放的?由国土资源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地质博物馆、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世博办共同承办的以“中华龙鸟飞进世博会”为主题内容的中国古生物化石精品展,向世人揭开了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20.
周忠和 《地球》2021,(2):1-1
以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为起点,中国的古生物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辉煌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大批古生物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地学领域乃至自然科学领域都非常突出。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曾评价:“中国有最好的化石和最好的古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