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湖泊近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湖泊面积辽阔,资源丰富.研究湖泊近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对陆相石油成因和油气资源开发,“将今论古”建立古地貌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油气化探异常的形成机制和生油研究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第四纪不同类型的湖泊沉积物,进行了生油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渤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气态烃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吸附气态烃系指沉积物中有机物质转化为烃类气体被矿物颗粒吸附的甲烷及其同系物.吸附气态烃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这是因为:气态烃类有良好的迁移性能,从地下深处或油气藏向上扩散运移时,导致了近地表沉积物中烃类浓度的增高和气体组合的改变.根据高对比度的烃类异常,可以追索和指示油气藏、评价生油岩、研究油气的分布规律.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吸附气态烃研究现代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可喜的成果.作者从1974年开始,对渤海、黄海及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吸附气态烃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吸附气态烃在表层沉积物中广泛发育,绝对含量之高可与内陆还原环境下的沉积物或生油岩相媲美,并有相同的气体组合.一、吸附气态烃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办的中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5月18日至5月23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54个单位的18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45篇论文,还有18篇书面交流材料.这些论文分别就渤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的区域构造、生油条件、沉积环境、储集类型及含油气远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区域构造方面的论文有李德生同志的“中国沿海大陆架新生代含油盆地的地质特征”,朱夏同志的“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等;生油方面的论文有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生油岩,如金庆焕等“珠江口盆地生油条件和生油岩评价”,房敬彤的“北部湾盆地油气生成和生油岩评价”,  相似文献   

4.
该书对渤海湾盆地的下辽河坳陷、渤海海区、冀中坳陷、黄骅坳陷、东濮坳陷;江汉—洞庭湖盆地的江汉坳陷、洞庭湖坳陷;南襄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南海盆地等的第三系地层进行系统的孢粉相和孢粉颜色研究,获得各含油盆地第三系生油岩孢粉相与孢粉颜色的数据和特征,探讨其沉积环境、生油母质与油气成熟度,评价其生油潜力,为我国东部第三系含油盆地的石油勘探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孢粉学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5.
生油岩是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岩的规模、品质、成熟程度和分布特征,对盆地含油气远景及油气分布规律,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评价盆地含油气远景时,总是很自然地把生油条件放在首位来考虑.中国近海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等六个主要新生代沉积盆.它们在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和所处构造位置以及沉积环境上各有异同.反映在生油层的发育上,既有某些共同性而又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6.
滨海湿地是大陆边缘淡水输入与潮汐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可通过生物薄膜、沉积物的生物扰动、浪和流的振动、沉积物的有机物富集以及营养盐的循环终结对生物因素的控制作用进行反馈.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对滨海湿地功能的认识得到快速提高,并且对不同气候带的滨海湿地的地貌过程、水动力特征、生物反馈以及指示人类活动干扰的代理指标有了足够深...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饱和烷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烃类物质是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2年美国的史密斯(Smith, P. V. Jr)从近代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出烃类物质以来,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地质体中存在的烃类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石油地质,生油理论方面尤为显著。近年来,世界性的石油污染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海洋沉积物中烃类物质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沉积物中有机物转化和成岩变化的机理,并对沉积环境、成矿和石油勘探,以及对环境石油污染等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继珠5井下第三系珠海组获得工业油流后,又在珠7井上第三系韩江组见到原油.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为珠江口盆地找油开拓了新的领域,而且也为我们研究上第三系生油的可能性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珠江口盆地上第三系能否生油?珠7井上第三系原油的油源何在?这是当前评价该盆地油气资源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珠7井钻遇的可能生油岩地质-地化特征和原油-生油岩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等资料对比分析,提出如下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9.
对丁字湾口外浅海区平行海岸线及垂直海岸线方向上的11个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和210Pb放射性活度测试,分析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沉积速率,结合丁字湾地貌演变、流域人类活动变化,分析了人类活动对丁字湾口外滨海段沉积物粒度演变的影响.海底柱状沉积物可划分7种类型,水平方向上平均粒径Φ值从三角洲中心向四周整体...  相似文献   

10.
地表高程监测在滨海蓝碳碳收支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鹭真 《海洋与湖沼》2022,53(2):261-268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滨海蓝碳的重要组成,其沉积物碳埋藏远高于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沉积物碳埋藏速率(carbon accumulation rate,CAR)是衡量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关键指标,其定量测量方法是蓝碳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文章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常用的CAR测定方法,重点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海南省海洋资源特点,对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滨海砂矿业和滨海农业等产业的资源潜力、发展规模、产值、经济效益、市场、产业关联性及其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及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地球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详细研究了小柴旦盐湖沉积物。结果表明,该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非常类似于中国东部第三纪盐湖沉积物(如江汉和东濮油田的生油岩),而区别于淡水湖相沉积物(如茂名和抚顺油页岩)。分析鉴定了盐湖沉积物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烷烃组成。脂肪酸与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物输入以陆源植物为主,与其孢子、花粉组成的鉴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广西海岸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了广西沿岸浅海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古滨海平原和海底平原等水下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展布规模,通过对各种地貌类型中的沉积物组成进行研究,阐述了沉积物的粒度、碎屑重矿物、微体古生物在各种地貌部位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内陆架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环境系指沉积物形成时期的外界条件.它包括地质、地貌情况,水动力条件,水介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物质的来源、途径和多寡,以及生物作用等.古今沉积序列的研究都是为了分析和解释沉积环境,因为沉积环境的研究在地层对比、古地理的恢复和新构造运动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它对寻找沉积矿床、分析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与保存条件,进而评价含油气远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队在开展南海北部大陆架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研究中,进行了八年(1971—1978)的野外工作,包括样品在内的第一性资料较为丰富,近年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一、大陆架沉积物概述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南海北部大陆架50米水深以外广泛分布着以细砂为主的灰黄色、黄褐色粗碎屑沉积,重矿物为金红石-钛铁矿组合,合较多的不稳定矿物,铁锰质、有机质含量较低,碳酸钙含量较高.该沉积物中有的贝壳、有孔虫壳体被海绿石(图版  相似文献   

15.
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是大港油田近年来重点勘探层系之一,研究目标层段原油特点及油源对比分析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原油物理性质总体表现出高成熟原油特征,具有四低一高的特点,即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含量、低含硫量及高含蜡量.原油地球化学性质和原油生物标志特征整体反映出生油母质形成于湖相沉积弱还原环境,具有丰富的藻类贡献,也表现出高成熟油特征.通过原油的物理四性分析和层系间油岩生物标志特征对比研究,分析认为其油气来源为两个方面:主要方面来自歧口凹陷和歧南次凹两大生油凹陷的双向供油,另一方面油气来自沙二段烃源岩的自生自储和沙三段的高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生油岩的弹性各向异性:对于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的意义LevVernik等我们对来自8个沉积盆地的69个生油岩心做了声波速度与X射线散射矿物学的各向异性实测值,Rock-Evel有机地球化孝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综合研究。速度资料表明在压实...  相似文献   

17.
在已了解的松辽盆地登娄库—永安地区构造和沉积演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有钻井的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该地区的成藏模式特征从运移方式和生储盖空间组合两个方面上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分析了各自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区域地层具有断坳双层结构,按油气运移类型划分,在断陷期主要发育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原生油气成藏模式和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在坳陷期主要发育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和混生油气藏.从储层与烃源岩的空间组合上来看,区域内主要发育有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这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形成这些不同成藏模式的主要因素是该区深至基底的大型断裂构造和继承性断裂、反转构造以及固有沉积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研究莱州湾河口区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Pb,Zn,Cd,Cu的含量变化,分析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以期了解莱州湾河口区滨海湿地重金属含量的区域性变化,并从柱状沉积物剖面了解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历史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河口区与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垂直分布上均呈现一定幅度的变化,且高浓度重金属显示区域内重金属呈现污染状况;在沉积物柱状剖面中,发现重金属含量在上层有大幅度增加之现象。另外,利用围隔式生态实验装置研究了该滨海湿地区域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Pb,Zn,Cd,Cu在海水环境中的行为。结果表明,海水中的还原环境能抑制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有助于体系中原有的重金属清除出水,而低生产力条件下,Pb,Zn表现出释放行为;高生产力和高悬浮物含量条件下,Pb和Zn表现出先释放后迁移,而Cd和Cu则呈现出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岩芯中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滨海湿地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大部分金属元素的分布模式类似,均在40cm左右出现明显的低值区,这主要是由黄河挟带而来的大量陆源物质的输入造成的。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有机质含量对金属元素的分布影响显著。常量元素中,Na_2O与其他元素变化趋势相反,反映了潮汐对滨海湿地的侵蚀作用;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单个稀土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与黄河沉积物和渤海沉积物基本一致,其稀土元素总量高于黄河沉积物而低于渤海沉积物,表明黄河口湿地沉积物具有河流泥沙和海水颗粒物双重来源,而轻重分异比的变化则反映了物质输入的改变;而在较高的有机质和黏土含量的影响下,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发生了明显的富集。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盆地找油新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南黄海盆地北、南两大坳陷差异较大,部署油气勘探工作应区别对待.北坳很可能有晚侏罗世的莱阳组分布,可作为一套新的生油层.找油离不开生油中心,有效生油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在这个以箕状断陷为特征的地区,以深凹带、断阶带、枢纽带为最佳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