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定6.3级地震前鲜水河南段跨断层形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30.3°N,101.7°E)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km。地震发生在有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的鲜水河断裂带康定至道孚之间的色拉哈断裂。结合该断裂带2000年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笔者重点对老乾宁、折多塘监测场地在康定地震前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从2013年5月开始,老乾宁基线观测曲线持续上升,反映出鲜水河南段断层张性活动有所增强;②老乾宁、折多塘场地短水准观测曲线2014年5月至9月加速下降,断层压性活动增强,有明显的短期异常;③老乾宁、折多塘短水准异常对康定6.3级地震的短期预测有着明确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氮氦比对地震的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同磊  张昭栋 《地震》1993,(3):7-10,31
聊古_1井位于聊考断裂带的北段。自1981年以来对该井水中的氮气和氦气每日进行定量观测。通过对聊古_1井的氮氦比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_s5.8级地震(Δ=150km)和1983年11月7日菏泽M_s5.9级地震(Δ=140km)震前变化的分析,发现N_2/He在这两次地震前2个月左右的时间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且均在异常转折、恢复的过程中发震。由此N_2/He在震前的变化可能作为一项短期前兆异常预报指标。 然而,从该井的氮气和氦气的单独观测曲线及一般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曲线看不出明显的异常。采用氮气和氦气两者的比值后,则可以看出异常,这是由于两者的比值可以消除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气压及取样化验等。  相似文献   

3.
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3级地震,距震中120公里渡口重力固体潮观测站记录到这次地震之前的重力异常变化,现叙述如下。一、观测条件渡口重力固体潮观测站位于东经101°44′,北纬26°30′,海拨高程1145米,绝对重力值为978.633伽,所处构造部位在安宁河断裂带南端,台站岩基为花岗岩片麻岩风化壳。  相似文献   

4.
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聊考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历史上1502年在濮城发生过6(1/2)级地震,1654年在朝城发生5(1/2)级地震。二十世纪以来,在菏泽西南相继发生了四次中、强地震,即1937年7级和6(3/4)级地震,1948年5.5级地震和1984年5.9级地震,其极震区部分重叠,应属于原地重复地震。本文试图根据该断裂带第四纪地质、考古、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有关资料,采用地质方法和Brune方法,分别计算聊考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人文时期和现今的平均位移速率,并以此讨论聊考断裂带长趋势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聊古一井氦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了聊古一井1981 ~1984 年氦的观测资料,发现在两次较近的地震(1981 年宁晋MS5 .8 和1983 年菏泽MS5 .9) 前,氦都有明显的形态相似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震前地震活动图象 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发生在聊城—兰考断裂带(以下简称聊考带)南段。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就位于5.9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今此断裂带的小震活动仍较活跃。 沿聊考带东西两侧各取50公里作为研究区域。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为2.0,研究了此范围内1970—1983年11月7日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发现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有以下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疆两次Ms≥5.2级地震的重力固体潮观测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又陵 《内陆地震》1990,4(2):188-192
一、引言 1983年12月15日新疆和静东北发生了5.2级地震(42°48′,87°30′),1987年12月22日罗布泊发生了5.7级地震(φ_N41°20′,λ_E89°48′)。震前乌鲁木齐红山台GS—15—218重力仪均出现一个月以上较明显的短期异常,异常量约150μGal。同时重力潮汐响应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红山地震台重力仪1982年正式开始工作。工作基本连续,对周围350km,范围内发生的M_s≥5.0级以上的地震有一定的反映,上述是该仪器对应较好的两个震例。  相似文献   

8.
聊城—兰考断裂带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自1970-1982年沿聊考断裂跨度约为140公里范围内的微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活动的平面分布与断裂带有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断裂带及其两侧。细察之,其东侧地震活动水平高于西侧;南段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北段,而整个断裂带及其两侧有约一半以上地震又丛集于一个长轴呈北东向的椭圆形“菏泽地震巢”内。地震分布所表现的这种条带性、分段差异性和集中性除受断裂带控制外,还与1937年荷泽7.0级地震有关。此外,还对聊考断裂带南端的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一个未来可能发生中强震的3级以上地震围空区。  相似文献   

9.
李瑞  杨磊  赵磊  丁宇  孙小旭  陈丽 《内陆地震》2020,(1):95-102
针对新疆伽师M S6.4地震,利用多期重复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分析和研究此次地震前重力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最新观测的半年尺度零值线附近,两年累计变化量达到-100×10-8 m·s-2,2018年4月观测的半年尺度重力场变化形成了以巴楚—阿图什为长半轴的椭圆形重力异常低值异常区,长半轴与柯坪断裂带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 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 采用形态法、 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 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结果表明, 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临异常变化, 表现为: ① 汪清MS7.0深震前, 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上均显示出震前持续2年尺度的中期下降异常; ② 汪清MS7.0深震以及乾安—前郭MS5.0浅源中强震前, 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大于异常指标; ③ 乾安—前郭MS5.0地震前, 四平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曲线显示出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 而榆树台各向异性度S曲线则出现破年变变化. 上述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为, 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挤压, 导致震源区及附近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NW向的挤压作用突出, 引起介质内部导电流体快速进入或重新分布, 从而使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和各向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前地磁偏角有没有异常?现就我们收集到的观测资料,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资料选择及异常识别 唐山地震前,在唐山及其周围布设了比较多的陶瓷偏角仪。我们共收集到15个观测点的资料,根据观测时间长、曲线变化较平稳、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等原则,选用其中8个点的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1983年土库曼西部Kum—Dag地震的构造特征,特别是地表变化的形态和运动学以及地球动力特征、第四纪末构造和现代构造模式的背景。 1983年3月14日12时12分54秒在涅比特达格东南40公里处发生了震级M_(LH)=5.7的地震。震后出现了一条地震破裂。我们认为这是地表出现的震源破裂现象并在1983年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我们使用了土库曼地震台网的地震图和N.V Petrova和她在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的同事们所编绘的1983年Kum—Dag原始地震目录。根据这些资料得到主震的震中坐标如下:φ=39.20°N.λ=54.66°E(误差为±25公里)震源深度H=7—8公里。  相似文献   

13.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及单台平滑机制解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应力主轴P为72°,T为342°,与苏、鲁、皖、豫地区应力场取向一致;该带应力场存在纵向上的分段差异;不同深度的地震机制结果统计表明,震源较深的地震(h≥17公里)机制更能真实地反映地壳应力场。最后对该带近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活动断裂、受力状态和破裂角大小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1931年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及构造运动特征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1931年8月11日富蕴8.0级地震造成的地震断裂带作了较详细的叙述,探讨了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运动特征。地震断裂带是在北北西向的可可托海-二台断裂的基础上发展的,南端已超出老断裂范围。全长170公里,总体走向北西342°,断裂面多向北东倾斜,倾角70°左右。从地震断裂的组合形式及山脊、冲沟错动情况,显示出水平运动为主的右旋扭动特征。富蕴8.0级大地震是可可托海-二台断裂新活动的体现,无论在区域受力状况,断裂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强裂的继承性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长治地震台电感地应力是一九七○年八月由地震地质大队负责钻孔并安装元件,九月开始正式观测。孔深109米,井下安装四个元件,受力元件L_1N60E、L_2NsL_3 N60W,悬空元件Lo。孔位于新华夏系晋(城)获(鹿)大断裂的中段,岩性为中奥陶石灰岩,测试仪器是广州华南机械厂研制的LQJ—1A型精密电感电桥。 通过两年多的观测与地震三要素的对应分析认为电感曲线的异常对平遥、太谷、和顺、昔阳及河北邢台、行唐地震有较好的反应。 毛主席教导我们:“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要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将我台电感地应力予报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引言河北省南部永年地震台建于1976年,1977年4月开始用长水管倾斜仪进行地倾斜连续观测,水管倾斜仪由构成120度夹角的NS·EW两分量组成,跨距60米。本文对正常观测的1979年至1983年共60个月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该台资料主要干扰源为降雨和地面温度的周年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经过资料分析处理获得菏泽5.9级地震前的短期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7.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后7处祁连山断裂带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进行了异常核实和加密复测,综合场地环境背景、地震前后观测曲线以及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拟合指标,排除场地异常人为等干扰,分析了震后观测资料变化。结果显示: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门源震区附近的九条岭、南营、乌鞘岭、河西堡、芨岭东、石灰窑口、扁都口7处场地异常基本可靠,与门源地震发生或构造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同震形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海原小山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相对标定和异常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海原小山yRy-4型钻孔应变仪进行实地相对标定后,数据比标定前有明显好转,资料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验证了海原小山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相对标定后的潮汐因子灵敏度明显提高,稳定度明显改善,出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相关性明显增强,各元件均有正常背景。对比钻孔应变各元件观测数据变化曲线,在固原ML3.8级与定西ML6.6级地震震前出现的扭曲、转折、恢复现象,是地震前地下应变积累和调整所致,表现出明显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释放能量较小的地震,曲线扭曲、下降、转折的异常变化幅度较小,反之变化较剧烈,但短临异常变化的时间基本在震前10至15天之间。  相似文献   

19.
引言预报一次地震预期的破坏,不仅必须考虑到这次地震的震级和位置,而且要考虑到震中区人口密度和建筑物的类型。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彼此类似的地震的这些因素会有相当大的变化。本文旨在阐明如何利用该地区以前的经验来评估未来的地震破坏。本项研究选择的地区位于 N34°和43°及 E19°和14°之间。在包括希腊和土耳其的这一多震区,大的浅源(<大约15公里)和中深源(>70公里)地震影响着分布在一个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20.
1978年5月19日、20日,在下关凤仪地区接连发生了两次中强地震,震级(M_s)分别为5.1级和5.0级,震中经纬度为:25.5N,100.°3E,宏观考察估计震源深度为5公里。伴随这次地震,距震中11公里的下关地震台的磁秤记录到一个明显的地磁异常变化,这样清楚的变化在近年来的地磁观测中还不多见。分析了现有的资料,未发现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