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下水》2020,(2)
基于第三次甘肃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1956-2016年系列径流资料以及评价成果基础上,对甘肃省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包括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等特性。黑河属于河西地区主要水源地,对河西的农业和工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黑河流域径流多年呈增加趋势;径流主要集中7月份,在年内分配不平衡;主要产流在山区,空间分布相差较大。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其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影响,需增加水利工程均衡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九里山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响应矩阵法,建立了焦作地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运营的优化管理模型,同焦作地区目前岩溶地下水开采时空域上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开采方案同时指出,解决焦作地区将来水资源供求紧张局势的主要手段是开发地表水资源和提高矿井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阿尔泰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极不合理,仅就地表水来说尚有90%的资源未能发挥作用;即使地表水绰绰有余,也要“三水”统一调配,建立一套能灌能排的水利设施,方能保障农牧业永兴不衰。  相似文献   

4.
来宾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爽秋  陈伟海 《中国岩溶》1995,14(4):330-335
来宾县多年来主要依靠地表水治理干旱,但地表水灌溉不到的地区,其干旱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本文详细分析了来宾岩溶地下水富集的控制因素和分布特征,认为来宾蕴藏着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且在地域上恰好弥补了无地表水资源的空缺。并根据岩溶地下水的赋有特征提出了开发岩溶地下水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对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直接导致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对流域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采用多期TM等卫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要素,应用斑块破碎度和分段比重百分比指标等方法,研究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应用河川径流的溯源性和零地表水资源尺度等理论,研究土地利用对地表水资源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驱使地表水资源格局产生剧烈变异,地表水资源整体向河源溯进;疏勒河水资源受耕地面积扩张等影响中下游径流变化产生紊乱;黑河耕地面积10万hm2成为水资源格局变化的极值,地表水资源损耗量出现逐步减少的趋势;石羊河耕地面积的扩张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力不断减小,转化为对地下水影响的加剧.  相似文献   

6.
梁俊平 《广东地质》1999,14(4):35-40
雷州半岛是广东省的历史性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难以解决半岛西南部的干旱缺水问题,但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燕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但开采程度仍很低,开采潜力大。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以缓解半岛的缺水紧张状况,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瑞久  袁志梅 《地质论评》1981,27(3):277-279
北京是一个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城市,目前总供水量已超过40亿米~3/年。其中地表水的取水量仅占三分之一;地下水开发已近最大限度。随着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地表水资源的比例将相应提高,同时地表水和地下水必将联合使用。但是由于目前水利部门专管地表水,而地质部门只管地下水,所以本区水资源尚处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各自独立的开发状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地区地质环境容量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人口、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荒漠化等的概况和特征。认为河西走廊的地质环境容量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即:农业资源子系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人类活动子系统和地质灾害子系统(土地荒漠化)。选择人口密度、可利用水资源、适宜农田面积和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作为地质环境容量的4个分量,对河西走廊各环境地质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环境容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流域内近5 0年来地表水出山迳流量、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补给量、泉水溢出量、地下水开采量的历史变化,对不同时期地下水均衡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资源保障当地居民饮水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辽宁本溪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本溪地区采取推行地表水、地下水征费管理制度等策略,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高效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总体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本溪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保持所遇到的阻碍予以总结,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拜纪章  戴凤君  田立 《地下水》2007,29(3):57-59,79
镇江地处苏南,"临江近海",虽然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大多为"客水".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已成为可供利用的主要水资源之一.镇江市为地下水资源不丰富地区,随着对地下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发生了地质环境问题.在分析镇江市地下水水资源系统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在镇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促进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谢军健 《地下水》2012,34(6):50-51,63
甘肃河西地区人类的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很高,且对水资源影响频繁,本地区"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转化关系复杂,难以直接观测到各种水的量及变化规律。由于观测资料缺乏,水资源转化规律及模型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题。选取观测资料(1982-2005年)相对完备且具有代表性的酒泉盆地,从盆地水资源系统转化机理和转化规律入手,利用水均衡的观点,提出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关系模型,分析得出水资源使用状况,并对地下水的开采使用情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与海河平原水资源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河平原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平原。随着山前拦蓄地表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资源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在开采量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降水量减少、气温呈上升趋势,使本来就少的水资源更削弱了补给资源。通过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资源的系列变化性分析,认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而引起的蒸散发量增大,人类治水工程和开采地下水等因素是造成本地区水资源减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的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地下水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在地表水资源奇缺地区已成为主要水源。水量的多寡和水质的优劣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  相似文献   

15.
1956—2018年中国江河径流演变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要素,河川径流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式,二者的丰枯变化均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管理。基于江河实测径流量资料和水资源公报资料,初步分析了1956—2018年中国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和中国十大水资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除长江大通站外,中国主要江河代表性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均呈现下降趋势。② 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实测年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1980—2000年和2001—2018年唐乃亥站实测径流量较基准期1956—1979年分别变化1.8%和-5.9%,而同时期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分别减少26.7%和41.0%。③ 地理分布上,黄河是中国南北地区径流变化的分水岭,黄河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变化,黄河以北江河径流量为显著性减少趋势,特别是海河流域,实测径流量减少最为显著;21世纪以来,黄河以北河流实测径流量较1980年之前减少幅度超过25%,海河减幅高达80%以上。④ 1956—201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7 266亿m3,较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结果偏少122亿m3。21世纪以来,海河、黄河、辽河地表水资源明显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6.
朱荣  薛勇 《冰川冻土》2019,41(1):246-256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将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甘肃转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突出地方特色、着重绿色发展的新发展思路。处于丝绸之路关键段的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生态屏障建设水平最高的地区,集历史、民族和全样自然景观等多元旅游资源于一身,是我国最早发展入境旅游的地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开发经验。随着大众旅游的常态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愈加被世界旅游所关注,而露营旅游成为时下旅游市场的刚需和新的增长点,将入境旅游和露营旅游相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通过回顾露营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建设情况,以入境旅游为视角,对河西走廊露营旅游的资源、政策、区位、交通、经济、文化、环境、人才、客源地和露营地进行了剖析,从定位、方略及对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可通过露营旅游将多元旅游资源融合、串接,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河西走廊露营旅游应面向国际,定位高端旅游开发和建设。中长期瞄准国际高端市场,近期可借助政府引导培育河西走廊的周边和发达地区。另外,将现代发达的交通方式与地方、历史的交通体验相结合,在不同时期,设立不同主题的营销系列,将目前的观光旅游向增强体验感和参与度进行转变。同时,借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河西走廊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地表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要素,河川径流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式,二者的丰枯变化均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管理。基于江河实测径流量资料和水资源公报资料,初步分析了1956—2018年中国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和中国十大水资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除长江大通站外,中国主要江河代表性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均呈现下降趋势。②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实测年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1980—2000年和2001—2018年唐乃亥站实测径流量较基准期1956—1979年分别变化1.8%和-5.9%,而同时期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分别减少26.7%和41.0%。③地理分布上,黄河是中国南北地区径流变化的分水岭,黄河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变化,黄河以北江河径流量为显著性减少趋势,特别是海河流域,实测径流量减少最为显著;21世纪以来,黄河以北河流实测径流量较1980年之前减少幅度超过25%,海河减幅高达80%以上。④1956—201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7266亿m 3,较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结果偏少122亿m 3。21世纪以来,海河、黄河、辽河地表水资源明显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8.
河西内陆河地区径流模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黎明  张耀南  冯起 《冰川冻土》2016,38(1):259-269
径流模拟是河西内陆河地区水文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其它水文问题的基础.目前广泛应用在河西地区的径流模拟模型大致分为系统理论模型、概念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三类.但是这些模型各自有哪些特点,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却缺少宏观的认识.总结了这三类模型在河西内流河区应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所应用模型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研究区未来水文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甘肃半干旱区天然降水是主要的水资源,而干旱区的水资源来自于南部祁连山以及阿尔金山的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甘肃半干旱区在小麦生长需大关键期的5-6月,降水量离差系数大,农业生产易遭旱灾,河西干旱区出山径流较稳定,为灌溉农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甘肃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应主要拦蓄大气降水,配合开发地下水,并合理规划利用地表水,其中雨水集流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政策和措施是关键,干旱区的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主要应通过水价调整来引导建立节水型经济结构和推广节水技术,政策支持重点领域是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完善绿洲资源保护与水源涵养林保护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海河平原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平原。随着山前拦蓄地表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资源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在开采量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降水量减少、气温呈上升趋势,使本来就少的水资源更削弱了补给资源。通过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资源的系列变化性分析,认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而引起的蒸散发量增大,人类治水工程和开采地下水等因素是造成本地区水资源减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