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发现早三叠世地层(图1)。该地层以往曾作过多次地质调查研究,先后称之为“吉林层”(C—P,河田学夫,1932),“波泥河组”(P_2,九台地质队,1959),“一拉溪组”、“杨家沟组”(P_2,长春地质学院,  相似文献   

2.
甘肃夏河—合作地区属西秦岭成矿带,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已发现一定数量的金多金属矿床(点), 且在矿集区及周边地区仍存在良好的金多金属矿找矿潜力。本文以夏河—合作地区为研究区, 基于成分数据分析定量提取了成矿元素组合, 集成了以构造-地球化学异常为基础的多元信息综合找矿模型, 基于卷积自编码网络(Convolutional Auto-Encode, CAE)模型进行区域金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结果表明CAE模型在该区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性能(AUC=0.90), 以此为依据确定的7个预远景区值得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项目为依托,对贵州硅质原料类矿产的种类、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重点认为:贵州硅质原料类矿产的种类主要有石英砂岩,其次有粉石英和脉石英。主要矿床类型包括机械沉积型矿床(石英砂岩,细分为河湖沉积矿床和滨海沉积矿床两个亚类)、风化型矿床(粉石英)、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脉石英),它们的成矿作用及含矿地质体、分布区域、矿床地质特征等各不相同。从而,先后从矿种、含矿地层及沉积相、工业用途、地理—交通—环保等角度进行了找矿方向概略分析,可供该类矿产的区域找矿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华南沿海第四纪工作开展较迟,过去只分散零星地对局部地区作过一些研究。近十年有许多新的进展。1980年以来,闽、粤、桂三省(区)先后开展了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第四纪地质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海岸带第四纪地质调查内容丰富,区域广阔(按全国规定为向陆10km和向海至10—15m等深线),基本成果包括1/20万第  相似文献   

5.
新疆天山下古生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天山下古生界的研究始于1928—1930年.当时,“中(国)瑞(典)考察团”E.诺林等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现了奥陶纪笔石化石,建立了“Charchag”(却尔却克建造),这就是新疆天山下古生界的第一个地层名称.大量的地层工作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特别是由于展开了大面积的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工作,从而为研究天山早古生代地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该课题是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勘查项目“长江中下游及上海经济区航空遥感综合调查”中的二级课题(JKDY—75—05—03),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担完成.该课题应用遥感地质与矿床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区域构造、岩石及矿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典型矿田(床)的实地研究,深入系统地总结了该区的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一定数量的找矿远景地段,探索出一套遥感地质与矿床地质相结合的方法、经验,在理论认识和方法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成果有:  相似文献   

7.
根据成矿理论和我国成矿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北京市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划分出2个Ⅳ级成矿区和5个Ⅴ级成矿带(或矿集区),并对其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编制了区域成矿规律图,这项研究对提高本地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确定已知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Ubendian造山运动影响了中非东部很大区域,它产生于早元古代期间,在马拉维、坦桑尼亚、扎伊尔和赞比亚境内发育成一条主要呈NW—SE向特征的带。在东北部的沙巴(扎伊尔),常见到新鲜的、保存完好的、裸露的Ubendian侵入岩和火山岩,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深成—火山杂岩研究结果,显示出3个岩浆旋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五年,黄汲清教授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把吉林省北部地槽区划为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吉黑褶皱系和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然而,从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区域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地质资料。笔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任纪舜、姜春发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于1981-1984年对吉林省及其邻区前人积累的区域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吉林省北部地槽区是以递进式转化的华力西地槽(早) 印支褶皱带。  相似文献   

10.
地质部物探研究所,陕西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承担的“区域重力资料整理,处理成图自动化”研究是地质部重点科研项目,自七八年下达至八一年先后列为科技计划。本项目主要是配合目前各省相继开展的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工作,以提高其各个环节的精度和效率而设计的。方法技术的研究包括利用航照技术解决不规则测网重力测量中的测地工作(主要由陕西省综合研究队承担)和建立“区域重力资料整理、处理、成图自动化系统”—简称RG—81系统(主要由物探研究所研制)。  相似文献   

11.
<正>西南三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铜、铅锌、银、金、锡等优势资源潜力巨大。四川石渠—甘孜—理塘地区铜金银多金属矿富集区位于该成矿带南段,随着找矿勘察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在四川西部三江成矿带发现了一系列的多金属矿床,如硐中达锡铜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不大,但展示出该研究区良好的多金属找矿前景。为了查明该区域矿产资源潜力,笔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编号:资[2012]02-004-027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进行了一些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矿产资源区划是指按照已知矿产资源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域自然分布和组合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结合研究其他自然条件,进行不同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的划分工作。实际工作一般分为三步进行,一是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分析(预测),二是成矿远景区划分(分区、划片),三是部署勘查工作(提出找矿计划的建议)。这三步工作可以认为是  相似文献   

13.
以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结合测井地质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奥陶统层序界面特征及其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将下奥陶统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其中冶里组两个(SQ1,SQ2),亮甲山组两个(SQ3,SQ4),马家沟组一段至马家沟组六段各划分出一个(SQ5—SQ10)。层序SQ1—SQ4都表现为向上变浅的结构特征;层序SQ5—SQ7反映了区域上的海侵过程,总体为潮下环境,以加积序列为特征;层序SQ8反映了区域上的最大海浸,以大量凝缩段沉积为特征。由于加里东运动影响,层序SQ9—SQ10仅在研究区西缘和东南缘出露,西缘以盆地相深水沉积为特征,东南缘以发育潮坪相沉积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引言上海地区所见变质地层由金山群与惠南板岩两部分组成。主要分布于区内枫泾—川沙断裂带的南东侧(图1),为一套中、浅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一套变质地层未进行过详细工作,更无生物化石与同位素年龄资料。因此,对其时代归属说法不一,争议颇多。1983年6月—1986年9月,在编著区域地质志过程中,曾着重对本区变质地层做了大量工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厘清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更新统划分与对比,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识别出区内早更新世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辅以年代学研究,开展了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第四系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格架。研究表明: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等是区内短程河流的冲洪积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Qp_1),而上覆网纹红土则形成于中更新世(Qp_2),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内第四纪更新世地层格架;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所代表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响应,暗示了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的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汉水群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水群一名早期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室(1959)及王钰、俞昌民(1964)正式命名,系指分布于西秦岭北部礼县西汉水流域—宕昌县北大山梁、新庄一带的泥盆纪地层。其名称由西汉水系、西汉水统演变而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西汉水群的岩石组合及时代研究日臻合理(表1),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该区开展多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  相似文献   

17.
<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克一河镇一带属于大兴安岭北段原始森林覆盖区,该区内出露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及侵入岩,以往该区勘查程度较低,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找矿已有所突破,如在得尔布干成矿带内发现三河铅锌矿、下护林铅锌矿等一系列金、银、铅、锌、钼大中型矿床(邵和明等,2001),同时也引起众多地质学者对该区中生代火山岩成矿极大的关注(徐公愉等,1983)。2010—2013年,研究人员对该区1315 km2范围内开展了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内共发现了6  相似文献   

18.
张新虎等人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过程中,根据甘肃省区域地球物理新成果,对地球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甘肃省处于中国西北地区五大板块交汇地带,地质历史漫长,地质构造复杂,在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一幅复杂的应变图像。甘肃省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也极为复杂。文章介绍了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概况,分析了区域地层岩性的密度特征,随地层层序从新到老密度值呈递增趋势。在古生界—太古界间岩层密度接近或略高于地壳表层平均密度2.67×10~3 kg/m~3。不同期构造层之间形成密度层及密度界面,较明显的是新生界与中生界之间、中生界与古生界之间。岩体密度随岩石由酸性到基性、超基性岩密度变大;酸性花岗岩和同质火山岩熔岩较地层平均密度偏小;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壳深部信息的区域分量和浅部信息的局部分量,根据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分布,划分出甘肃北山—秦岭东段重力异常带、阿克塞—张掖—永靖—舟曲弧形重力梯级带,对四顶黑山—红石山、玉门关—前红泉—旧寺墩、阿尔金山—祁连山—西秦岭、六盘山—陇山、天水—武山—临夏—尖扎、青川—阳平关、天水—武都重力梯级带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甘肃省区域重力场特征是甘肃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为中大比例尺的成矿预测提供基础资料。本文试图对甘肃区域重力场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予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由河南地调一队和武汉地院共同完成。其主要目的,旨在通过用历史地球化学的观点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和区域化探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区域基础地质研究的深度、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评价水平和地质找矿工作的效果。本项研究于1979年开始,1982年结束。共完成区域性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约2200平方公里,同时开展了较大范围的地层、  相似文献   

20.
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于评估冰川能量物质平衡及认识冰川消融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OLI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10A1产品,并结合冰面反照率实测数据,开展了2011—2021年北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表面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Landsat反演反照率和MOD10A1反照率与同期内冰面实测反照率的相关性分别为0.95和0.62,均显示木斯岛冰川表面反照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空间尺度上,冰面反照率沿主流线整体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局部地形差异,反照率在海拔3 600 m以下区域随海拔升高出现下降趋势;在同一海拔处,反照率沿冰川两侧边缘向中部递增。2011—2021年,冰川年均反照率微弱增加,消融期内(5—8月)平均反照率与全年平均反照率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024 a-1和0.0017 a-1;逐月反照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6—8月冰面反照率较低(0.330),12月—次年2月冰面反照率较高(0.586);消融期内冰川消融区反照率下降幅度大于积累区。研究进一步表明,夏季(6—8月)平均反照率与冰川物质平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4,P<0.01),气温、固态降水、云量、太阳入射角、吸光性杂质等是影响冰川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将对冰川消融过程和机理、能量物质平衡模拟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