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撰写的《地洼学说—活化构造成矿理论体系概论》专著最近已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全书共10章53节,计72万余字。该书是陈国达院士从事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研究半个世纪以来精心研究的成果总结。早在50年代中期,陈国达院士首创中国大地构造学新学派—地洼学说。由于中外地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研究,目前该学说已发展成为包括5个组成部分和多个衍生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起源于我国的国际学术思想和学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90年代初,地洼学说研究又跃上新台阶,创建了以壳体构造为核心的历史——因果论…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地洼学说创立40年来的发展和成就及其对地质科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地洼学说理论在90年代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和领先的重要作用。当国际地学界再次将研究对象指向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运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时,活化构造(地洼)及其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自然成为大地构造,同时也是地洼学说研究的前沿和特别关键问题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地洼学说所创立的以壳体概念为标志的综合大地构造学同时兼顾演化与运动,把二者统一研究的优点,发挥我国地域特色的优越条件,选定我国自己的重点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学科优势领域和已有的国际影响,建立既有全球意义、又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更有成效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理论、新学科,为推动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科学发展历史,对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和发展纲领.对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建立和壳体概念的提出与阐述.从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規律方面.探讨了地洼学说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概念方法.假说方法在地洼学说发展中的应用问题,地洼学说中的内核和保护层问题;地洼学说发展中的“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的建立问题;以及地洼学说发展的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洼学说的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地洼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找矿应用情况,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宣传和弘扬地洼学说这一中国人自主创立的大地构造新理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由著名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教授倡导设立的地注学说奖。一九八三年度地洼学说奖首届评奖结果,我院康自立讲师获地洼学说研究纪念奖。  相似文献   

7.
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及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陈国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4月8日4时23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3岁。陈国达先生毕生致力于地质科学与实践,他将自然辩证法与地学思维相结合,创建了地洼学说,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构造与成矿研究等提出了独特的思路,对我…  相似文献   

8.
在著名科学家陈国达教授创立地洼学说30周年之际,全国地洼学说研究会于1986年12月成立,第一批会员有200余人,挂靠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地构造学的百花园里,有一朵正在盛开的鲜艳夺目的花朵——地洼学说,二十多年来,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沐育下,与其它大地构造学派竞相开放,茁壮成长,为我国大地构造学及区域成矿规律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地洼学说是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教授于一九五六年提出的,并逐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种新的地壳运动演化理论,成为我国大地构造学重要学派之一,在国外(特别是苏联),  相似文献   

10.
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创建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洼学说,30多年来,经历了孕育、诞生、成长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在理论上有了重要发展,在找矿实践中已获良好效果。11月1日至3日在长沙召开的首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184名中外专家,交流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学说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拉套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对煤田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地洼学说的观点,明确提出本区经历过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详尽阐述了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地貎和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存在地台型煤田;并探讨了地洼构造对煤田的改造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找煤远景区。经实践验证的成果表明:应用地洼学说研究本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教授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划分为两种地洼区类型,大致以南北地洼区为界、西部称中亚型地洼区,东部称华夏型地洼区[1978,陈国达].滇西兰坪-思茅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是一个地洼型断陷,称兰坪-普洱地洼系。它与上述两大类型地洼区有显著差异,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发育基底、建造特征、构造特征及成矿规律都别具一格,是地洼区中一类特殊的地洼型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3.
怀念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国达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成矿学家;是“地洼学说”及其演进变革系列和序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负责筹备的第二届全国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定于1990年9月16日至20日在江西庐山中国科学院疗养院举行。 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地洼学说关于大地构造理论与研究方法;沉积建造、变质建造、构造型相与矿田构造、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构造地球化学、成矿学方面的应用与实例分析;金属、非金属矿床的专门成矿问题;区域构造与成矿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地洼学说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创立的在世界上影响颇大的大地构造理论。自1956年创立以来已经历了三十年的实践检验,并被越来越多的地学家所赞同,而与板块学说并列,被誊为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两个新学说(H·H·T。Mc。n)。地洼  相似文献   

16.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很多很大,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地构造成矿学派之一,地洼学说对成矿学最突击的贡献,是创造性地从地壳大地构造单元中划分出地洼成矿区,并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矿区。因而扩大了找矿领域,指明了研究的新动向,获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又一突击贡献,是提出多因复成成矿论及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教授的著名论文《从地壳演化规律看多因复成矿床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这类矿床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多成矿作用及多控矿因素的五多特点,是多阶段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成因有争议的矿床研究。解决了多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指明了新的找矿和研究方向。由于地洼学说在成矿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地洼成矿区的时代,已从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推延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洼成矿区的空间分布,由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世界各地。地洼学说使成矿学研究引向深入,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度陈国达地洼学说基金奖已于1987年2月19日由陈国达地洼学说基金奖管理委员会评定。5名地质工作者获奖。其中,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黄苏(86年病故)获特等荣誉奖。地矿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丁培民、核工业部中南地勘局230研究所姚振凯均获  相似文献   

18.
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冲破了百年来由欧美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的传统观点,提出并阐明了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一种新型活动区,即活化区,又名地洼区;总结并论证了地壳演化是活动区与稳定区相互转换,交替更迭,由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螺旋式的上升发展,这就是地壳演化动"定”转化递进律.为研究地壳演化运动规律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活化构造理论的创建是陈国达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晶.他尊重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客观、科学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成果,又不为已有的发现所约束.知识创新始于问题,孕于积累,厚积而薄发.创新的过程往往是锲而不舍的长期奋斗,而创新结果正是长期积累的能量的瞬间释放.陈国达院士在50年代创建的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正如陈国达院士曾经说过的那样:主要受惠于无数前人的劳动成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要诀,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科研成果的集成.从研究中国大陆大地构造演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理论,并对全球大地构造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这是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是一种真正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活化构造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关注,受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重视.中国科学院于1961年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1978年科学大会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地洼学说自50年代提出后,发展很快,特别是近10年来,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较显著突破.地洼学说理论的精髓,不仅在于提出了“地洼区”作为地壳构造演化的第三构造单元,而且强调了地壳构造动“定”递进演化的一般规律,这些见解,揭示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和构造单元的多样性.地洼区的分布,从时间上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地  相似文献   

20.
焦淑沛 《地球学报》1993,14(1):15-27
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