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面测报工作中,我们时常可以在天空观测到钩卷云。从其成因和编报规定来看,出现钩卷云大致有CH4、CH1及CH2(有密卷云)几个电码可供选编。报的云码不同,代表的云况和指示的意义就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了钩卷云,究竟选择哪种云码编报更能客观地反映实况,我想借此谈,或个人认识。众所周知,钩卷云属于高云族,完全由冰晶构成。从外形上看就好象逼、Q、符号,云丝向上倾斜,顶端带有小构或小团簇。主要是由于冷暖气流在高空汇合引起层结不稳定发生对流所形成。最常见于暖锋云系前绝以及钢困锋、高空槽的前部,它的出现,多预示…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云是大气运动的产物,每一个云码代表着各不相同的天气形势和大气稳定度。因此,一个云码选择正确与否,无疑将影响到天气予报分析质量。有些站或个人,C_(M_3)编报特别多,C_(M_4)或其它A_C电码极少编报;另一些站除报C_(M_4)外,别的中云电码又极其少见。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选报C_(M_3)和C_(M_4)这两个电码问题。以下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航空报规定的第5条中,第五款规定,积雨云与其它云同时存在,已高度相同时,还看天空总云量是否≥4/10,来确定编报几组8Nschshs。其中:①N≥4/10时,究编报CB的8Nschshs组.然拒,按0、4、6、10规定编报8Nschshs,这一组的Ns报合量。C编报积雨云之外电码大的云状。由于CB云是一种特珠的云种,容易出现一定特珠的天气现象,甚至灾害性天气,所以对CB云在航空报中的云量、云层的编报就显得十分重要。就应用航空报的单位来讲、收到这份航空报,对了解这个地方当时天空云量,云层有一个清晰的印象。那么.当Cll云与其它云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4.
贵刊在第九期中发表了商洛地区气象局文大铭同志关于“是报8872X 还是报8472X?”一文后,我们认为对于天空出现全天的雨层云(Ns)和5成的碎雨云(Fn),报8472X 较合适些。因为:一、从规范和编报要求出发1、从云的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来看,将 Ns 归为低云族;且在云的记录上,  相似文献   

5.
新电码有关云码编报的修改部分,较之原GD—01的有关规定要切合实际些,这对提高云码编报的精确度有好处。 一、增加了“如果确实观测到普通层积云与淡积云同高存在时……”。实际工作中,布满全天的普通层积云下有淡积云比较容易识别。但当普通层积云只占据部分天空,而另一部分天空为淡积云所遮掩时,如观测员确实看到两者在同一高度上,就可根据二者云量多少或按其发展趋势编报C_L=1或C_L=5。这条说明,可使人避免一遇到普通层积云和淡积云同时存在,不仔细观测其高度如何就编报C_L=8的“公式化”倾向。新电码规定,普通层积云与浓积云同高,应编报C_L=2;普通层积云下的部分积云已发展成积雨云,虽其量较少,也应编报C_L=3或C_L=9。这比原GD—01对积雨云有云量达2成的要求,更能确切反映本站的天气状况。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工作中 ,中、低云量记 10 -时 ,一些观测员坚持上层云码在报“×”的同时 ,亦可根据具体情况报“0”。其理由是 :当天空受弱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时 ,天空有Actra系统推进并逐渐布满全天 ,从云隙中未见有上层云 ,此时CH就可以报“0”。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GD - 0 1III中规定 :由于黑暗、或雾、或沙尘暴、或其它类似现象、或有完整的较低云层存在 ,以至看不到属于CM、CH的各属云时 ,此时CM、CH应报“×”。另外 ,在GD - 0 1III电码CM、CH编报说明中也明确指出 :“完整的较低云层存…  相似文献   

7.
08时天气加密报中7WWW_1W_2的编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天气加密报中 ,我省规定夜间不守班的站 0 8时7WWW1 W2 一组的“WW”编 0 8时观测时的天气现象 ,即 7∶45~ 8∶0 0(包括 8∶0 0 ,不包括 7∶45)这 1 5分钟内出现的天气现象 ,“W1 W2 ”一律编报××。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台站曾多次将 7WWW1 W2 编报为72 1××、791×× ,这是不妥的。“WW”电码 2 1反映的是 70 1 ~ 745间有降水而观测时没有 ;“WW”电码 91反映的是 70 1 ~ 745间有雷暴 ,而观测时没有。由此可知 ,“WW”电码 2 0~ 2 9、91~ 94,我省一般站在编发 0 8时天气加密报时 ,不能使用08时天气加密报…  相似文献   

8.
1 外推法 这是在熟练掌握地面天气报的基础上,即对每个指示电码的意义都要有所了解,从而外推出整份地面报可能出现的电码组数。如在漏报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份电报的前面与后面电码都可能出现,但中间就有一部份电码漏掉,我们就可以根据前面的电码组如I_RI_xhvv组的指示码,推出后面的电码组数;如果I_RI_x是11,说明应该有降水组6RR1和现在天气组7WWW_1W_2;如果I_RI_x组是31,就只有7www_1w_2组;如果是32,就是无降水组6RRR1和7WWW_1W_2组。又如VV<60就必须有7WWW_1W_2。组出现;总云量N有数量就必须有云组8N_nC_1C_MC_H。反之,知道后面的电码也就可以推出前面的指示码。  相似文献   

9.
有关航空报、危险报的编报规则及要求,已是发报台站测报员所熟悉的了,但是最近却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站地面值班人员的争论. 一、某日观测实况12~sVV=30.0 N/N_L=5/4 dd=WNW ff=10 WW=00W_2=x云层:Cu1200/1 Cb1200/3 ci4500/1.按照航空报电码(GD-21ⅠⅠ)编码规定:5-(2):天气总云量达到或超过4成时,按下述规定分层重复编报本组,先编最低的个别云层,不管它的量是多少;再编报一次较高的个别云量,其自下而上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铜川站1988~1995年报错情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铜川站1988~1995年共出现错情312.9个,其中一般错情234.9个,占75%,重大差错情78个占25%。一般错情中,发报错情1745个,占74%;观测错情6O.4个,占26%。重大差错8次。1错情分析1.l错情发生时间错情多集中在季节转换期,以10月、2月、B月为最多。重大差错多发生在门时至07时,1.2错情人为因素1.2.l发现错情不及时,发报错情中可发更正报的93次,只有24次发更正报。如发现及时,可减少错情5七5个。1.22电码错清发报错情中,天气现象、云码类,其它类电码错情共…  相似文献   

11.
2017年5月22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降水过程,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在太行山东麓区域对积层混合云进行了5次垂直探测。依据这些飞机探测资料结合石家庄天气雷达和邢台皇寺观测站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分析了积层混合云的微物理结构和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降水云系出现在低槽槽前西南气流中,积层混合云由冷、暖云组成,云厚大于5 km,暖云厚度大于2 km,冷云厚度大于3 km,0℃层高度位于3577~4004 m,云底温度为15. 4℃,云顶温度为-17℃。云内出现最强雷达回波达45 d BZ的对流雨核,人工增雨作业应在雷达回波强度不超过40d BZ,且4000 m以上雷达回波强度不超过30 d BZ积层混合云区实施增雨作业。嵌入对流核的积层混合云中,5000 m以上冷云中上层过冷水含量达0. 2 g·m-3,比稳定的层状云中过冷水含量提高2~4倍;丰富的过冷水从雨核发展初期维持到雨核发展盛期,且该高度层是冰晶重要增长区,温度在-15~-5℃之间,适合催化作业。  相似文献   

12.
2期 热带气象资料室:156oE、180”E逐候总云量剖面资料 187 来11S6”Efff总云邑(1160.S一19BI.4) — —人188 热 带 气 象 二卷 4$,—— 5016 5 5 T 5 5 6 7 7 9 9 9 9 8 9 9 8 9 9 9 8 8 8 9 48i 8 6 T 8 sl6 7 7 8 8 8 8 T 8 9 9 9 7 9 8 8 9 8 4617 7 7 6 2 2 7 8 6 8 8 7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观测编报时遇到这样一个事例:3日气薄一1现象栏的降水现象为:·20—313。02时至05时的降水量为0.0mm。在编08时的天气报时,观测员输入(计算机)了02至08时的降水量0.0mm。08时天气报中的6RRRI组及7R24R24R24R24组均无误。4日元降水现象,但在05时的天气报中,计算机自动打印出了“79999”组。这与电码GD一off中3.21.l规定前一日5时至当日5时有降水才编发7R24R24R24R24组不符。因为前一日5时到当日5时无降水,可见此组为多编组。自从计算机的程序改为AMDX—A。后,要求05时、08时输人计算机的降水量分别为2至5时及5~8…  相似文献   

14.
上海短历时强降水的雷达和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雷达反射率及其导出产品(分层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分层平均反射率等)与闪电和大气温度层结资料,通过对降水系统时间演变、反射率垂直结构和闪电活动的分析,将上海2010年6—11月的短时强降水(1 h雨量≥20 mm)分为层状暖云型、对流暖云主导型和对流冷云主导型。(1) 与雨强密切相关的关键因子是:低层(0 ℃层以下、高度在0~1 km、0~2 km、0~3 km和0~4 km)的VIL、低层(高度在1~2 km、2~3 km和3~4 km)的平均反射率和整层最大反射率;(2) 不同类型强降水中,高层(高度在0 ℃、-10 ℃和-20 ℃层以上)的VIL、整层VIL、高层(高度在5~6 km、6~7 km和7~8 km)的平均反射率、总地闪和负地闪频次这5个因子对雨强的作用各有不同;(3) 对应不同降水类型的平均反射率垂直廓线具有不同的垂直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4) 在三类强降水中,对流冷云主导型的雨强与总地闪和正地闪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1983、5——1984、4卜. l问 热带气象资料宽l凹。D远侯总云三剖面资橱 卯 , W…WW------------W IWe、5——IWe、4 Z 34!8 4 5 7 9 6 8 5 5 3 3 4 3 8 5 7 7 8 5 8 6 8 5 7 32 8 患3 5 9 毛6 9 毛51o 2 2 8 毛6 7 7 3 6 6 7 7 思 30 3 6 9 5 5 9·4 6 0 0,317 4 5 7 7 3 5 6 7 9 9 28 2 4 9 4 2 8 4 5 0 off 2 3 2 7 8 3 4 4 6 9 7 26 Z 磋2 37 3 2 5 毛6 2 二2 土 互 3z 6 7 *2 2 6 吕7 24 e 3 5 4 7 4 4 5 2 7113 2 0 316 4 3114 4 5 2 2 S 3 4I 4 3 5 2 712 4 4 0115 2 2 21212 20 3 3 4 4 2 EI6 0 0 4 5 210 3 2 of 0 2 0 2 IEll…  相似文献   

16.
对云中微物理过程的研究是研究云降水形成过程和人工影响降水的重要基础,目前对积层混合云的对流区/对流泡中的微物理结构了解甚少。本文利用河北省“十三五”气象重点工程——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示范项目(2017~2019年)“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飞机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重点分析研究了2017年5月22日一次典型稳定性积层混合云对流泡和融化层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积层混合云高层存在高浓度大冰粒子,冰粒子下落过程中的增长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在含有高过冷水含量的对流泡中,冰粒子增长主要是聚并和凇附增长,而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云区以聚并增长为主。由于聚并增长形成的大冰粒子密度低,下落速度小,穿过0℃层时间更长,出现大量半融化的冰粒子,使融化现象更为明显。镶嵌在层状云中的对流泡一般处于0℃~-10℃(高度4~6 km)层之间,垂直和水平尺度约2 km,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可达5 m s-1。对流泡内平均液态水含量是周围云区的2倍左右,小云粒子平均浓度比周围云区高一个量级,大粒子(直径800 μm以上)的浓度也更高。在具有较高过冷水含量的对流泡中降水形成符合“播撒—供给”机制,但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区域并不符合这一机制。  相似文献   

17.
范思睿  王维佳 《气象科技》2019,47(2):191-200
2014—2017年四川地区开展了大范围云系观测科学试验。观测对象以盆地层状云系和积层混合云系为主,积状云(对流云)为辅。本文围绕试验目标、区域、观测要素、观测布局设计、观测方案设计、设备技术参数和典型个例等7个方面进行介绍,根据不同类型云系和降水变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观测方案,获得了不同类型云系和降水的多尺度连续性观测数据,为四川地区开展云和降水关系研究提供详实的综合型外场观测数据。层状降水云典型个例云高可达8km,云强核心部位的云雷达反射率可达28dBz,径向速度可达-6m·s~(-1),在0℃附近,反射率和退偏振因子LDR上有一条明显的亮带,表现为极大值,液态水主要集中于4.5km以下,随着雨强增大,液水含量增加,降水滴谱分布较窄,随着雨强减小,雨滴谱和速度谱变窄,但小粒径数浓度增加,说明对层状云雨强起主导作用的是雨滴直径,而不是数浓度;无降水层状云典型个例云层厚度为3.2km,云顶约为4km,云雷达反射率不超过0dBz,径向速度不超过5m·s~(-1),层状云内整层水汽含量和液水含量较为稳定,云中主要为液态粒子且粒径偏小、小粒径数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95GHz云雷达对一次冷锋云系结构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毅梅  周毓荃 《高原气象》2012,31(4):1129-1138
利用安徽寿县W-Band云雷达(95GHz,波长3.16mm)、地面微波辐射计、探空和地面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11月5-7日一次冷锋云系的云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雷达的多普勒速度可以初步确定粒子相态和大小以及是否存在雪晶或雨滴;在0℃层附近有回波暗带产生,这主要是由于波长为3mm的雷达对雪晶的衰减较强以及粒子的非Rayleigh散射引起的;云雷达观测可以清楚地识别混合云中的融化层。冷锋云系发展、演变过程及结构非常不均匀:锋面前部,在5~7km之间有一水凝物含量大值区,不断有长大的冰雪晶下落,使云底逐渐下伸,触地后产生间歇性阵性降水;降水过后,5km左右有一相对干层,上部为高层云,下部为散乱的多层云结构;冷锋临近,云层冷区没有水凝物含量大值区,回波强度较弱,暖区2km以下是干冷的东北气流,限制了雨滴通过暖雨过程增长,导致锋面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短。锋面后部4~7km高度,由于冰雪晶沉降,相对湿度较小,云层分裂成两层云;冷锋过后,出现了较强的降水,这主要是由暖雨过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火箭人工增雨流动作业技术与业务流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斌  张殿刚  张靖萱  赵繁盛  濮文耀  赵雅轩 《气象》2014,40(10):1271-1278
文章通过统计和分析大连地区1975—2004年30年过程降水≥5 mm的40个天气样本资料,总结了主要降水形势为大槽型、中纬度系统型、北涡型和南涡型4种类型;同时分析了2003年6—10月过程降水在5 mm以上的22个多普勒雷达观测个例,总结得出大连地区主要降水云系为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且积层混合云多于层状云,表明大连地区更适宜开展火箭增雨作业,进而统计和建立了火箭增雨的雷达作业预警、决策判别指标模型;并研究了通过自然降水落区与社会需水综合分析确定作业区域的技术方法;根据雷达预警判别指标权重分析,侧重研究了作业车辆适时调度技术方案及业务流程,为火箭人工增雨科学、高效作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年5月9日山西中部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机载探测和地面雨滴谱观测资料,分析了空中云系微物理参量的垂直分布、冰晶形态及演变和地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积层混合云为冷云结构,垂直分布不均匀,云中过冷水较为丰沛,对流泡的存在造成云内不同区域云水含量不均匀。云滴的凝华增长导致5.3 km处大云粒子和降水粒子数浓度明显增加。小云粒子谱分布以单峰型为主,峰值直径主要位于5~6 μm或9~10 μm,大云粒子谱分布呈多峰型,不同高度处变化较大。此次降水观测到的冰晶形态包括板状、针柱状、柱帽状、辐枝状和不规则形状,4.9 km处受聚合和淞附过程的共同影响,辐枝状和针柱状冰晶增多,在4.1 km处融化层附近淞附状冰晶明显增加。地面降水受到雨滴谱仪布设位置的影响,其微物理结构主要呈现为层状云降水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