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格林函数库可以降低在矩张量反演过程中的计算量,提高获取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速度。运用此方法对2008年11月10日青海大柴旦6.4级地震的地震序列中ML≥2.0的98个余震进行了震源机制解,在小震矩张量反演中克服了模拟资料无法准确得到小震震源机制解的缺陷,初步探索了运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确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并对计算结果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 Helmberger(1968)的广义地震射线理论,研究了利用地震波形资料快速、大量地线性反演国内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和震源机制解的新方法,并对近年来先后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六个中强地震进行了反演,得到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张量、标量地震矩、断层而解和震源时间函数等参数.  相似文献   

3.
方韶东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3,15(3):261-268
利用 Helmberger(1968)的广义地震射线理论,研究了利用地震波形资料快速、大量地线性反演国内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和震源机制解的新方法,并对近年来先后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六个中强地震进行了反演,得到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张量、标量地震矩、断层而解和震源时间函数等参数.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Pnl波波形资料,采用TDMT_INV时间域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尝试反演2009-2011年江苏及附近海域7次中小地震(ML3.5以上,最大震级ML5.3)的地震矩张量解,并通过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在震源球的下半球投影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初动方向一致较好.由此说明在研究区域用矩张量反演法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Pnl波波形资料,采用TDMT-INV时间域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尝试反演2009—2011年江苏及附近海域7次中小地震(M_L3.5以上,最大震级M_L5.3)的地震矩张量解,并通过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在震源球的下半球投影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初动方向一致较好。由此说明在研究区域用矩张量反演法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已成为国际地震学界开展研究的首选震级。对于中强地震事件,矩震级MW通常可以利用长周期地震波,基于矩张量反演计算获得;对于约3级以下的地震事件,直接进行矩张量反演有时会产生较大误差。本文以山西地震带为例,利用山西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开展研究区Q值函数模型的分析评估与基于频谱分析的矩震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基于Q值函数Q(f)=299.4f0.563计算的频谱MW更接近矩张量反演的MW,与Q值模型参数Q0、α和κ的优化组合结果存在较好吻合;对于3.6≤ML≤5.1地震事件,基于频谱分析计算得到的矩震级与基于矩张量反演矩震级较接近。在已具有详细的区域非弹性衰减模型基础上,基于频谱分析快速测定中小地震的矩震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刘超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7,39(2):155-175
本文在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非对称地震矩张量时间域反演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非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类似,只需将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略加改动,即增加3个待解参数,便可实现非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为了判断非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相对于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是否存在过度拟合,运用了AIC准则 (赤池信息准则).为了定量地描述地震矩张量之间的差异,引入了地震矩张量的矢量表示法.通过分析格林函数与地震矩张量各分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非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时,若仅用垂直向地动位移数据,将无法区分Mxy与Myx这两个分量, 需要同时运用垂直向与水平向地动位移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才能区分Mxy与Myx; 若采用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或不同的格林函数计算方法,则需重新评估地震矩张量各分量的分辨度问题.为检验非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的可行性, 利用合成地震图进行了一系列数值试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非对称地震矩张量反演中,有必要引入S波进行P波与S波联合反演以提高反演的准确性和判定断层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邱毅  金星  李军  朱耿青  邵平荣  徐嘉隽 《地震》2014,34(2):65-73
震后快速得到地震矩张量, 可以更好地为烈度速报、 应急救援和震后趋势判定等服务。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地震台网现状, 对Dreger的矩张量反演方法进行改进。 结合区域地震速报系统, 将系统触发、 地震相关信息与地震波形记录获取、 矩张量反演计算和最佳解挑选等过程实现自动化, 建立了地震矩张量快速自动反演系统。 将该系统在线运行于福建地震台网, 实现了对闽台地区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在线快速自动反演。 将反演结果与其他研究机构的结果对比, 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的矩张量反演程序,采用JAVA和HTML语言,研发了一套近实时全波形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用于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的快速产出.该系统由区域地震速报系统触发,能自动实现中等强度地震矩张量的快速反演,同时也包含人机交互模块,可进行人工校正,最终以网页形式对外服务.本文将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反演的结果与USGS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众所周知,构造应力场的分析与研究在地球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应用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样,我们也知道,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在构造应力场的分析和研究中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地震矩张量的引入使地震产生的远场位移与描述震源机制的地震矩张量之间成为线性关系。如果地震产生的位移与描述地震波传播路径效应的格林函数已知,则很容易通过波形反演得到地震矩张量,即震源机制。然而,波形反演技术只适用于远场记录或较大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吉林前郭MS5.8震群为爆发性震群,目前余震活动仍然在持续.基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前郭震群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信噪比、震源类型、台站及速度模型组合的指标选择最佳的反演方案,应用矩张量的三种反演模式,对序列中5个MS≥5.0地震进行矩张量反演研究,获得了全矩张量、偏矩张量和纯双力偶的矩张量.使用F-test对地震的三种模式的矩张量反演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来确定最佳反演模式.结果显示,5个地震的最优矩张量解均为全矩张量模式反演获得的结果,其双力偶分量仅有20%~65%,矩心深度位于地下3~4 km处,地震在Hudson震源类型图上的投影远离双力偶震源类型区域.这些结果表明,震源类型并非典型的构造地震,推断前郭地震可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2.
近震源宽频带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忠良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4,16(2):141-152
以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地震(Ms=6.1)的15次余震为例, 使用简单介质模型进行近震源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并试图通过反演结果的讨论, 进一步明确有关方法的意义和限度。将DCS-302数字磁带加速度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获得的三分向近震源宽频带记录进行两次积分得到位移地震图, 对依据震相特征选出的信噪比较大的直达P波、直达S波和SP转换波波形在频率域进行矩张量反演。反演中采用均匀弹性半空间的格林函数。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简单的介质模型, 选取信噪比较大的震相进行矩张量反演, 对MLL约为4-5的地震可以较好地给出震源机制解。在不十分了解详细结构的情况下, 用本文所发展的反演方法处理大量中小地震求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是十分便利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的结果给出禄劝地区的主压应力轴为近NNW向, 接近水平, 表明该地震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界的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地震破裂时-空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 1 990年 4月 2 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发生的 MS6.9地震及其强余震为例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和宽频带波形资料 ,探讨了地震破裂时空过程的研究方法。首先 ,我们用频率域矩张量反演的方法 ,分别反演了 MS6.9的主震及其强余震的矩张量 ;然后 ,分别以几个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 ,对MS6.9地震的长周期和宽频带记录进行反褶积 ,提取了 MS6.9地震的远场震源时间函数 ;最终 ,我们新发展了一种在时间域反演断层面上位错非均匀分布的方法 ,并用该方法分析了共和 MS6.9地震破裂的时空过程。1 长周期波形资料的反演关于 1 990年…  相似文献   

14.
应用矩张量概念对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当代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近20年来,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广泛应用,地震波形记录的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对震源物理过程研究的进展。对于区域性中、小地震,由于区域性地震的波形记录包含了有关震源和区域地壳的丰富的信息,利用波形资料研究区域性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其结果有助于了解震源区和区域性应力状态以及断层的构造特性,是理解地震孕育过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计算合成理论地震图的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使用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中小地震的点源机制解以及有限破裂参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种针对区域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的求解方法,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震源机制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并结合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用P波波形资料反演中强地震地震矩张量的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利用不同震中距范围(3°-90°)的长周期P波记录资料,通过波形拟合和反演确定地震矩张量的方法.在求解过程中,不引入矩张量的迹为零这一约束条件.有6个独立分量的地震矩张量解可分解成各向同性部分、最佳双力偶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文中给出了发生在中国的5次6级以上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在一些地震的震源过程中存在不可忽略的体积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波形资料反演地震矩张量的全局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初始解的选择,也不受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形式限制.当以记录图与理论地震图的误差函数作为目标函数时,用该方法得到的是震源最佳模型;当分别以矩张量分量某种组合的最小或最大为目标,约束误差函数在允许的界限内,能够得到震源的极端模型.由于许多震源性质可以用矩张量分量的组合表示,因此极端模型能够估计出最佳模型的不确定性范围.我们利用一真实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结果,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3):366-368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37秒,在中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W7.0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19°、倾角83°、滑动角-2°的节面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8.
大同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CDSN长周期地震波形记录,利用Helmberger(1968)的广义地震射线理论得到的线性反演地震矩张量的方法,对1989年10月18日-1991年3月25日发生在大同的4个Ms>5.0的地震进行了反演,计算了这些地震矩张量和断层面解。  相似文献   

19.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1):127-129
2009年12月19日13点2分16秒协调世界时(UTC),在台湾花莲海域发生了MW6.7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地震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4°、倾角75°、滑动角76°的节面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测震台网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北省测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了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6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w,利用正交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体波震级ML和Mw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