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分析我国数字海图(简称CDC)和国际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S-57)结构特点,特别是两种数据结构中物标和属性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研究CDC要素或属性拆解细分,整合为S-57物标或属性技术并提出对照方法;探索数字海图从CDC格式向S-57转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形环境的数字景观图仿真涉及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算机仿真训练系统中,为了显示逼真的地形环境,必须建立地形数据库来记录地形数据,以便仿真出具有真实感的数字景观图。根据数字海图侧重于表达海上目标、地形图侧重于表达陆上目标的现状,讨论了综合利用海图和地形图的要素信息,以仿真出更加真实的数字景观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航道测量内业制图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上海航道处引进开发的海图、水运工程图和地形图自动制作软件,包括软件的主要功能、图的管理功能、制图的特点及全要素图的绘制等。  相似文献   

4.
地形图与海图拼接的矛盾问题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形图与海图拼接的矛盾问题普遍存在。通过抽样调查和分析,指出了两种图型的海岸线、干出滩、礁石等要素不一致的现象和原因,提出了测绘海岸带地图、协调制图标准等技术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海图生产过程中,海洋陆地层面要素和线要素的校对检测是海图校对检测的重点与核心。通过对数字海图海洋陆地层面要素、线要素和水深层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按照航海图书编绘规范要求,基于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应用AML宏语言,主要解决了面要素的编码属性自动识别、识别结果与作业结果自动比对、面要素综合错误自动检测和多余面要素自动检测等关键问题,实现了海洋陆地层线要素与面要素的自动校对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目前纸质海图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数字海图生产体系、纸质海图生产流程及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最终实现了ARC/INFD到MicroStation数据格式自动转换、海图要素自动分版、数字海图纸质化处理及其他一些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地形测绘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韩凌云 《海洋测绘》2002,22(2):42-44
介绍了海岸带地形图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海岸附近地形图与海图产生矛盾的原因,提出了利用航空摄影技术进行海岸带地形测量的新方法,对海岸带地形图的分幅、内容表示的改进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点、线、面是构成海图要素的三种基本几何图形,在海图数据库中建立以多边形为核心的空间各要素间的拓扑关系是进行各种海洋地理分析的基础。拓扑数据主要包括结点、弧段、多边形、多边形内点、洞多边形,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拓扑关系网。本文主要介绍海图数据库中各种空间拓扑数据的结构及各要素间拓扑关系的表示,以及如何保证海图数据库中拓扑关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海图面状要素注记字级的确定通常取决于海图制图资料,需要人工判定,工作效率低、注记字级很难保持协调统一的问题。以海图上的岛屿和群岛为例,从模拟人脑思维的方式出发,通过对已出版海图上大量岛屿和群岛的图上面积计算及相应字级的统计分析,构建了面积与注记字级关系模型,并将这一关系模型应用到面状要素注记字级的自动确定中。实验表明,该方法根据海图面状要素图上面积的大小自动给出了合适的字级,保持了整幅海图注记字级的协调统一,且执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海洋信息》2021,36(2)
为实现陆海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测绘成果一体化显示,本文对陆海融合制图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传统地形图与海图在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信息获取技术与数据精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数学基础一致性处理、陆海融合地理信息要素编码体系与符号体系设计等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实现思路及一种要素编码体系设计方案,最后对某近海区域进行了陆海融合制图示范性研究,为陆海融合制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波束和ArcGIS的海底地形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阐述了利用多波束数据建立基于A rcG IS平台的海底地形空间数据库的过程,并对多波束的数据处理流程、DTM数据层的建立、纹理数据层的建立和空间数据库的结构等海底地形空间数据库建立的步骤和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地形展示、电子海图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雅浦-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的多波束水深数据,获得了9.8°N—13.2°N、132.2°E—145°E矩形区域内的高精度水深地形图。通过对精细地貌进行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洋坡上发育有大范围的地垒、地堑型地貌,雅浦海沟北部存在明显的分段性特征,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内存在不同展布方向的大规模脊-槽地貌。研究结果表明此处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板块运动的控制。最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外高桥电厂码头区冲淤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杰  恽才兴 《海洋工程》2001,19(2):34-38
岸滩稳定性及取排水口的水深状况是电厂水工建筑物布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在数字化地形图分层叠加的基础上,对外高桥码头区的淤积及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公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国内外航次调查积累的海底地形等资料,笔者编制了西太平洋海山区1∶500万构造分区图。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包括1幅主图和3幅辅图,主图为《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共划分出了3个一级板块、22个二级分区块体、12个三级分区块体,3幅辅图分别为《西太平洋海山区地质构造图》、《西太平洋海山区布格重力异常图》和《西太平洋海山区εNd(t)等值线图》。本文介绍了构造分区图编制的思路和方法、数据来源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依据,还通过搜集和整理西太平洋海山区玄武岩εNd(t)同位素数据,在研究区圈定了9个Nd同位素异常区,并讨论了Nd同位素填图结果与地质过程的耦合关系以及其对海山区构造分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黄海中部海区重点区域进行的多波束全覆盖勘测数据,并结合周边最新的水深资料编制了南黄海中部海区1:50万的海底地形图(略)及海底地貌图。依据此地貌图,对该区域的地貌类型及区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貌进行综合分级分类。  相似文献   

16.
利用风暴潮前后潮滩剖面的实测对比及不同时期地形图和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研究了莱州湾西岸海滩冲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西岸海滩中、高潮滩处于相对稳定状况,低潮滩呈现弱淤积的特征。岸线50多年来的总体变化特征是1986年以前岸线淤进蚀退变化较明显,1986年以来海岸线逐渐趋于稳定。分析表明,岸滩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人类活动对岸滩形态的改造以及大风暴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A technique i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a the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imaging of backscatterec acoustic returns from ocean basin topography. The method is straightforward. An explosive sound source is detonated near the center of an ocean basin and the round‐trip travel time from source to reflectors and return is measured. Distance to back‐scattering topography is assum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round‐trip time, with a proportionality constant equal to half the sound speed. A multielement receiving array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zimuthal directions to topographic features. Reverberation data are output to an imaging system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a bottom reverberation. The images are in the form of two‐dimensional maps of backscattered acoustic energy. Typical maps are larger than 2,000 km x 2,000 km (or area coverage greater than 4 x 106 km2). After correction of maps from individual shot detonations for range‐dependent propagation losses, we average ("integrate") maps together on a pixel by pixel basis for a clear picture of major basin reverberators.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sub seabed topographically controlled fluid migration is assess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distributions of acoustic chimneys at the Nyegga pockmark field on the mid-Norwegian continental margin. 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s resulted in topographic gradients of seismic time surfaces and RMS amplitude maps. Topographical gradient maps and flow tracing allowed identifying migration pathways and trapping locations for free gas within the shallow sub seabed. The occurrence of acoustic chimneys, pockmarks and mounds correlate with identified fluid migration pathways and gas trapping location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ontrols the trapping locations and the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seeps on the seabed at Nyegga is the variation through time of the depth of the base of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BGHSZ). Fluids can derive from gas hydrate systems that are suspected of being a biogenic source and/or Tertiary dome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show leakage of thermogenic fluids to the shallow geosphere.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研究区海域的水文泥沙进行现场测验,对比1960-1962年海图、1995年和2001年水下地形图三期地形数据和分析浅地层探测数据等方法,分析了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的水动力、悬浮泥沙及冲淤特征,探讨了海岸边坡发育演变的模式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岩岬角海岸与潮流深槽的边界控制及往复潮流的作用下,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演变是一个"上淤下冲"的模式,即边坡变陡至边坡土体失稳并在不定期外力触发下滑塌堆积坡脚,然后上部重新淤积、下部滑坡体不断被侵蚀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