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呼叫中心系统是综合利用先进的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和物资流程优化处理和管理,集中实现沟通、服务和生产指挥的系统.介绍了呼叫中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意义等,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的研究工作.论述了呼叫中心的基本原理,以及本系统总体方案的确定和相关技术,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本系统结合实际需求,采用板卡实现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价格比,解决了呼叫中心在电话防伪识别系统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实践运行该电话防伪识别系统,证实了该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数字城市"集成开发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整合现有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和有效的集成城市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管理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和提供各种应用与服务的基础信息支撑平台,以满足"数字城市"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需要.利用MapGIS数据中心的数据仓库技术、功能仓库技术和搭建式二次开发技术,实现"数字城市"集成开发平台.该平台能提供统一的城市各类业务应用与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网络化的社会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城市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SOA的GIS应用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现有的框架及开发模式较难灵活地完成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系统多层次的融合,也难以快速地构建Web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的应用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思想(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GIS应用框架,通过将工作流引入到空间信息处理中,并结合面向服务的业务端构造模式来简化用户GIS应用系统开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由系统框架、工作流引擎和表单3部分组成的面向SOA的GIS应用框架.实际应用表明,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GIS工作流能灵活的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粒度和不同功能组合的地理信息服务,而基于SOA的表单能快速地构建业务系统,它们为GIS软件的集成和应用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万林  谢忠  吴信才 《地球科学》2013,(Z1):174-182
现有的空间信息网格应用系统缺乏对计算资源的有效组织及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复杂空间业务流程化建模及计算任务协同化处理的需求.从数据与功能相互分离的GIS软件架构角度出发,采用活动网络图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以服务功能建模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通过服务功能的组装拆卸及动态聚合能够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灵活构建及动态迁移,较好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下空间计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按需分配、计算任务的并行化处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信息网格工作流集群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系统的自动负载均衡及流程资源的动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环境下的矿产资源储量测算系统,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复杂空间应用的工作流处理模式,并有效地提高了业务系统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钾盐资源潜力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中国钾盐矿产资源潜力进行全面预测,建立了全国性的钾盐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系统。对收集的钾盐信息进行系统地整理,在Oracle空间数据库中建立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进行系统的框架设计,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操作发布为Web服务,客户端通过网络调用服务实现空间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及分析,采用面向对象语言C#和ArcObjects二次开发具体实现本系统。系统可通过Web服务与其他地学系统有机集成,对地学数据基于服务集成与共享及一站式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青藏铁路数字路基与仿真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南卓铜  李新  李述训 《冰川冻土》2002,24(5):646-651
在软件工程流程中,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是基础, 不同的体系结构要求不同的底层数据模型及相应的实现手段. 分析比较了适用于网络环境的两种体系结构, 文件服务器架构和客户/服务器(C/S)架构,选择胖客户C/S架构作为本系统的基础体系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青藏铁路数字路基与仿真平台"要求体系结构能支持网络分布式环境、易于功能扩展、具备可操作性等特点, 描述了系统的工作流程, 给出具体的系统配置及开发集成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8.
e地质应用系统包括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灾害、在线博物馆、城市地质等模块,支持PC端和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北京市各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灾害、地质科普等信息服务于广大群众。e地质应用系统部署在市级政务云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介入,同时根据e地质应用系统的访问量需求特点,使用弹性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云平台技术,为广大的地质爱好者提供获取地质信息的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地质公园旅游导览服务、地质科普知识服务和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分析区域海洋预报中心业务的基础上,从数据传输流程入口,进行业务系统总体建模,建立统一的海洋预报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高度集成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XML Web Service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平台技术,实现了前台应用系统和后台业务系统的松耦合连接,解决了系统建设中由于各种现存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造成的信息系统过度扩张问题,以及在新的信息系统建设中,新老系统的继承和复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储修林 《安徽地质》2021,31(2):173-175
随着区域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CORS)在高精度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基准上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服务范围越来越宽,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文章基于地下水监测站点工程所要求的常规测量方法无法实施的D级GPS高精度平面点位和高程的测定,采取利用AHCORS加以解决,成果精度分析与验证表明,各项指标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蓝牙”技术与数字地震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 ,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 ,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它将给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通讯技术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本文通过介绍“蓝牙”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析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通讯要求 ,展望“蓝牙”技术在地震台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数字国土"在"数字地球"中的地位及其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计划在国土资源领域的个体体现,借鉴点源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多”技术集成化研究基础,阐明“多S”技术集成的点源信息系统技术是“数字国土”的支撑技术,并构建了“数字国土”模型。  相似文献   

13.
姚光庆  姜平 《地球科学》2021,46(8):2934-2943
复杂油气储层非均质性强、“甜点”成因控制因素复杂,面对精细表征与预测要求,储层研究需要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体系上有所改进.基于盆地沉积学发展起来的“源-汇”系统分析为复杂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经过多年实践,本文提出了储层系统研究的“源-径-汇-岩”(source-route-sink-rock,SRSR)系统分析思路与方法,强调开展基于沉积物(岩)的四个子系统研究,即“源——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来源”、“径——沉积物搬运过程与路径”、“汇——沉积物汇聚堆积环境与变化”、“岩——沉积物埋藏成岩过程与成岩相”.介绍了各个子系统要素构成,认为四个子系统共同决定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共同决定储层质量.在源汇分区、沉积相分区及成岩相分区基础上,用甜度RSI指标划分区域储层“甜点”等级,并在乌石凹陷低渗储层评价中加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储层SRSR系统分析是复杂“甜点”储层成因研究的新思路,是复杂非均质储层精细表征的技术遵循,为开展复杂常规储层、致密储层、非常规泥页岩储层定量化评价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吴冲龙  刘刚 《地球科学》2002,27(5):605-609
“数字国土”是新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也是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战略计划的响应,其核心问题是分布式点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主题数据库建模,“多S”结合与集成,三级网络结构,信息标准化体系,海量数据入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关键技术的攻克,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了与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前提,而信息安全是“数字国土”的保障,作为合理而完善的解决方案,除了制定总体规划和系统结构外,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实施步骤,这需要借鉴国际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球信息科学方向发展和最新成果,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勘查与管理的特殊布局,通过周密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来制定。  相似文献   

15.
将水系沉积物样本数据转换到具有岩石样样本数据特征的水平上,近似地称为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反推".文章利用"标准正态转换法"对此作了一些探讨:将两者的样本数据都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的形态,在此基础上,再将水系沉积物样本数据转换到岩石样水平.该样本数据的总体特征具有岩石样样本的数据特征.该方法还可以对工作区内不同区块分析数据的系统误差进行调平.并以1∶ 25万四子王旗幅为例说明了该方法在这两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影响滑坡稳定性。采用竖井分段开挖的"坎儿井"式排(截)水工程治理,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T11”多边断层非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晓飞  宋岩 《地质学报》2008,82(6):738-749
地质学家过去一直关注松辽盆地“T2”高密度断层系,其成因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并没注意到“T11”也为高密度断层系。笔者系统研究了三肇凹陷肇州地区“T11”断层系几何学特征和形成的地质背景,首次提出“T11”断层为典型的多边形断层,仅从目前构造演化历史难以解释其成因,基于断层与较厚的青山口组具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分布一致,认为多边断层为长期发育断层反转期再活动诱导青山口组泥岩层密度反转的成因机制,随着超压的积累断层周期性活动,是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的长期通道。  相似文献   

18.
“十五”计划是我省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 ,是关系到我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五年计划 ,建设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十五”计划的重点 ,从我省震情、闽东南及闽西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闽台地震科技合作与交流来看 ,该工程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进行“一个防震减灾中心、三大地震观测台网和三大基础工程”的建设 ,使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 ,基本实现国家提出的防震减灾十年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灾区恢复过程与水体自净过程的相似性,提出了洪灾"自愈过程"概念,建立了灾区的三大"受力"系统:破坏力系统、自愈力系统和救助力系统,并通过效能平衡原理确立了三大受力的关系,采用灾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解决了效能平衡的定量衡量问题,从而构建了完整的洪灾评估系统。系统中破坏力代表了洪水的破坏能力,自愈力代表了灾区自身抗洪救灾的能力,救助力代表了外界提供的帮助,所以该系统不仅分析了灾情,而且对灾区、对国家应当采取相应的抗洪救灾措施也进行了分析。算例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结构完整、评估全面的特点,系统中的模型也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同时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对于其它类型的灾害评估决策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参阅了有关资料和文献 ,结合本职工作 ,就“数字地球”、“数字福建”和“数字地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对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