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脑部外伤性病变之一。本文对我院1989年3月至1993年6月间收治的258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了系统分析,对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与预后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02例颅脑外伤进行了分析,其小脑挫裂伤61例(20.2%),硬膜下血肿49例(16.2%)硬膜外血肿43例(14.2%),复合血肿41例(13.6%)。作者认为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患,无创伤性的CT扫描诊断则有定位,定性、定量准确之优点,可给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从而减少了手术或其它不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脑外伤分类的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对多种颅脑损伤的认识水平。所用材料和方法为本组135例,男98例,女37例,年龄4_77岁,平均年龄24.83岁。车祸伤93例,跌伤28例,击伤14伤,101例有昏迷史,全部病例均作头颅CT轴位平扫。从相互伴发的多种颅脑损伤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它们的CT表现。结果得到了135例中,有多种类型颅脑损伤133例,单纯脑挫裂伤2例;硬膜外血肿104例,合并同一部位骨折75例,占72.15%,合并脑挫裂伤占70.37%;硬膜下血肿20例,位于外力对冲部位15例.占75%,合并脑挫伤裂伤12例,其中11例邻近硬膜下血肿;外伤后2小时内CT检查,并于外伤后4小时至5天内CT复查47例,发现病变进展38例,占80.95%。结论为硬膜外血肿多伴同部位骨折;在硬膜外血肿中,伴发的脑挫裂伤多位于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对冲部位;颅脑损伤后,短期内病变可能会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及早诊治外伤性颅内迟发性颅内血肿,研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表现、CT随访价值。方法:在12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行CT随访检查。结果:通过CT复查,32例发现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2例,颅内血肿4例。大约80%的血肿在外伤后3天内出现。结论:外伤后3天内积极CT复查能及早发现迟发颅内血肿。即使开初CT扫描正常者,如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变,应立即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及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32例,脑实质内出血灶23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低,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7例,合并硬膜下/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7例,结论: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腹部实质性器官损伤的CT表现的认识水平,方法:56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腹部外伤患者,男43例,女13例,年龄7-58岁,平均年龄23.2岁,全部行中上腹部CT平扫。结果:56例中,脾挫裂伤23例,脾包膜下血肿5例,脾内血肿4例;肝挫裂伤并包膜下血肿4例,肝内血肿3例:肝脾破裂并包膜下血肿5例,肾挫裂伤2例,肾包膜下血肿3例,肾内血肿3例,胰腺挫伤1例,肾上腺挫伤2例。结论:CT平均对腹部实质性器官的损伤有重要作用,肝实质局限性受压是包膜下血肿与腹腔积血的较为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7.
导电性影响的地面核磁共振反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导电性影响对实际的地面核磁共振反演非常重要. 在导电条件下,导出了地面核磁共振感应电动势的平方是含水率分布的二次型.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将其对含水率的灵敏度用显式表示出来,为由核磁感应电动势利用迭代技术快速求解含水率分布奠定了理论基础.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由空间与导电条件下,采用非线性反演技术获得的含水率分布与理论模型都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医学核磁共振与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是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对二者在方法原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地面核磁共振找水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CT/MRI和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影像诊断水平和临床表现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临床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检查时间外伤后半小时至3天不等.结果所有病例的胼胝体损伤灶在CT图像上均未见明显密度异常.MRI上表现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FLA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病灶位于胼胝体膝部4例,胼胝体压部2例,胼胝体嘴部1例,胼胝体广泛性损伤1例.8例中都合并有1处以上的胼胝体外其他部位的颅内损伤,包括多发性脑挫伤、脑内血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2例有MRI复查资料.结论 MRI是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明显优于CT,不仅对较小和轻微的挫伤敏感,而且能多方位地显示病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阐明核磁共振测井(NMR)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利用NMR测井资料对桩海地区长堤油田的储层特性及产能、复杂岩性储层的孔隙度作出评价,并在电阻率测井资料显示不好的复杂储层条件下进行油气水层识别,以及指导完井和钻井方案的实施等。不阐明了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具有常规测井技术所不具备的特点,特别是定量的评价孔隙流体流动特性、准确划分产层、直接识别油气水等优点,从而有利于解复杂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核磁共振找水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探测地下水的地球物理方法,本文在weichman等人改进的核磁共振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经典的Chave算法对含有贝塞尔函数的积分核进行积分,求得了地下磁场和垂直激发场的空间分布。通过计算地下垂直激发场的椭圆极化率,验证了垂直激发场的椭圆极化效应,发现当地下电导率较大时椭圆极化效应将导致垂直激发场严重畸变;地下垂直激发场的正旋和逆旋分量显示了椭圆极化效应对核磁共振找水激发和接收上的不同影响,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延迟相位揭示了相位延迟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相关性质。将以上理论应用到共圈模式下的核磁共振找水响应函数中,得到了地下氢核的扳倒角、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核函数和单一含水层模型的响应曲线,发现椭圆极化效应和相位延迟效应将导致核磁共振找水响应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对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实际研究考虑椭圆极化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动态CTM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例有姿势依赖性平状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进行腰椎屈、伸直位动态CTM观察表明,当腰椎处在伸直位时中央锥管和侧隐窝的容积均减少,表现为硬膜囊矢状径、硬膜囊最大径、韧带关节间径和黄韧带夹角均有显著减少,关节突向间盘方向突出使得椎管的前外角狭窄、神经袖周围的游离间隙消失,神经根受到挤压、作者从CT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了椎管内各种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提出脊柱伸展时黄韧短缩性增厚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多回波串联合反演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核磁共振多回波串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分别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两组回波串数据、变等待时间多回波串数据以及变回波间隔多回波串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这样处理得到的一维核磁共振T2分布不但连续,而且能够揭示短横向弛豫组分的细微特征,提高了核磁共振孔隙度的精度.处理变等待时间或变回波间隔下的多回波串数据,可以得到孔隙流体的 (T2, T1)或(T2, D) 二维核磁共振分布图.与一维核磁共振T2分布相比,二维核磁共振提高了识别流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下含水体结构复杂,一维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含水体分布特征的问题,建立了三维核磁共振响应模型,结合回线源条件下核磁共振的响应表达式,推导了频率域三维磁场分布方程与边界条件,应用有限元法实现了正演计算,并对算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含水体参数变化对磁共振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核磁共振具有测深功能,增大发射脉冲矩可以有效提高勘探深度;与响应振幅相比,各测点曲线之间的差异更能反映含水体位置的变化;对于浅层含水体,电阻率的变化对响应曲线初始振幅的影响较大.三维核磁共振的响应研究对复杂环境下核磁共振找水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血肿,常规X线检查不易发现,患者死亡率高.CT检查可对硬膜外血肿及时的作出明确诊断,并可确定血肿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数量,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收集证实的76例,其中6例保守疗法均经CT诊断.旨在阐明CT诊断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地面核磁共振找水反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地面核磁共振找水的正演理论方法,采用高斯求积并结合连分式展开的方法对核磁共振核函数中包含双重贝塞尔函数的积分核进行了数值积分,进而计算出精度较高的核函数值,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导电性对地面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基于奇异值分解算法,对核磁共振找水理论模型进行了反演研究,在不导电的情况下,重构出了比较理想的含水率分布.总结并改进了模拟退火算法,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分别对覆盖层高阻和导电条件下的核磁共振人工合成数据进行了反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反演地面核磁共振是可行的,而且反演结果较稳定,收敛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7.
MR检查6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帝。40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7例脊髓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相同的这位MRI表现:1、推移 侧移位;2、肿瘤侧上下蛛网膜下腔扩大。本文讨论了每一种肿瘤的信号特征。MRI在评价椎管肿瘤方面显示出世大的优越性;无电离辐射、无创伤性、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不需椎管内注入造影剂、多发病变一次成像,直接显示肿瘤信号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定位及定必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测井在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核磁共振测井不仅能够测得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理信息,为储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而且通过采用适当的探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探测到地层中天然气的信息,并能给出储层含气饱和度,而成为天然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论述了核磁共振测井探测天然气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几个实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本病已非少见疾病,笔者就所收集的80例,对本病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讨论本病的CT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额顶区蛛网膜下腔扩大作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暂定为6mm,作为诊断参考,正确认识本病的重要意义在于鉴别于脑萎缩,以及硬膜下积液,与文献材料一致,本病以原发性者居多(67/80),而继发性者,本组病例中以化脓性脑膜炎为多见。强调对本病的诊断,不能以有无头围增大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本  相似文献   

20.
对比分析致密砂岩岩心在完全含水状态和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2谱,明确了致密砂岩孔隙中流体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指出常规核磁共振方法预测渗透率的局限性并提出核磁共振双截止值的概念.基于核磁共振双截止值,将储集空间细分为完全可动、完全束缚、部分可动等三部分,分析不同孔隙组分对渗透率的影响,并应用三组分法建立了核磁共振渗透率表征新模型.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渗透率与完全可动流体饱和度、部分可动流体T2几何平均值、核磁孔隙度成正比,与完全束缚流体饱和度成反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完全含水核磁共振T2谱的二阶差分得到了双截止值的自适应确定方法,可以连续地计算储层双截止值.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渗透率计算精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