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地下水》2019,(6)
星海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近年来湖水氟化物浓度一直较高。为查明底泥氟化物含量与湖水氟化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底泥中的氟化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设计了氟的解吸试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星海湖底泥中含氟量很高,与水体接触后水溶性氟释放量较大,湖水中的氟化物浓度与底泥释放出的水溶性氟化物浓度呈正相关,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的水溶性氟,超声空化热效应会造成提取液温度升高,检测结果不稳定,不能如实反映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对土壤环境中氟的监测造成困扰。因此,选择有效的控制提取液温度方式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记录直接超声、加冰袋、加冰水、冷却循环水四种温度控制方式提取液温度变化确定出最佳温度控制方式;选取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的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测定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以验证最佳温度控制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分析了提取过程中提取液pH值变化,探讨温度对土壤中水溶性氟提取量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冷却循环水温度控制方式可有效将提取液温度控制在25±2℃内,该方式的相对误差(8.9%)明显小于直接超声(14.1%);提取液pH值无明显变化,测定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徐州地氟病区植物中氟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州地氟病区几种主要粮食中氟的含量变化在0.70-0.85mg/kg之间,均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值。各种主食蔬菜中氟的含量变化在1.88-12.25mg/kg之间,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以青菜氟含量较高(12.25mg/kg),同种蔬菜叶中氟含量高于块茎和果实的氟含量。不同树中氟含量高达24.56-34.29mg/kg。相关分析表明,植物中的氟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叶菜(青菜、白菜等)和树叶中氟含量远远超过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病区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平均值9.60mg/kg),说明氟有随水向植物叶子中富集的趋势。徐州地氟病区主食粮食对人体健康不构成伤害,主食蔬菜氟含量高,长期食用是引发地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安达市是饮水型氟中毒高发区,分布面积大;控制安达市氟中毒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环境等条件,通过对比分析氟含量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防病改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朱利霞  杨林  行春丽 《地下水》2009,31(2):27-27,110
分别从土壤、地表水、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球化学、人为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该地区地下水高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水溶性氟偏高和该县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以具有代表性的徐吕村高氟地下水为样本,设计了经济可行的CaO+KH2PO4的除氟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及其浸提方法。通过洋沙泡水库底泥氟各种形态的分析实验,发现底泥氟形态的含量分布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底泥各形态氟含量呈对数分布;水溶性氟质量分数为26.77~112.39 mg/kg,占总氟的2.699%~19.114%。底泥全氟含量、氟的来源、气候因素的影响、区域理化环境以及湖泊曾数度干涸是造成水溶性氟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盘县特区是我国“硫氟公害”较严重的地区.本文应用环境地质学和环境学理论,从分析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入手,概述了盘县特区“硫氟公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1976年冶金科技重点项目的有关安排,由原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负责,与上海热处理厂和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协作,开展地质管中频调质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加热、冷却、矫直与材质适应性等有关技术问题,对不同材质的多种地质管的中频调质试验均获成功.为此,冶金部地质同于1978年12月上旬在桂林主持召开了"地质管的中频调质处理技术鉴定会".冶金部、一机部、三机部所属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试验单位所作的关于地质管中频调质处理试验的技术报告,对试验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及数据进行了全面审查,一致认为该项技术是成功的.会议通过了地质管中频调质处理技术鉴定书.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流域许多地段浅层地下水中氟含量明显超出国家标准,最高含量达16.4mg/L,地方性氟中毒病分布范围广.为流域内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从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对地氟病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湖东泰沂隆起区出露的岩浆岩和各类变质岩提供了丰富的氟源.岩石中的氟矿物通过表面扩散的反应动力学机制向地下水中传递,氟元素则通过对氟矿物的溶解和溶滤进入地下水中。南黄河冲洪积、湖积作用形成的粘土、亚粘土和粉细砂为主的含水层,氟的含量较高,其氟矿物以云母为主,粘性土巾有大量吸附性氟。地下水的垂向与侧向补给条件差,交替滞缓,氟存水中的集聚作用以蒸发浓缩为主,有利于氟元素富集。  相似文献   

10.
冀中南平原土壤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冀中南平原土壤氟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冀中南平原整体氟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分带性,分别出现4个高氟带和4个低氟带。氟在该区的分布明显受自然地理、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且以自然地理、地质因素为主。在自然地理、地质因素中地貌起主导作用,而在人为因素中化肥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饮水型地氟病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北地区饮水型氟中毒病具有病区分布广、病人多、病情重、危害大的特点,控制东北地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分析了地氟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防病改水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含氟地下水饮用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王业耀  孟凡生 《地下水》2007,29(5):85-86,142
目前,高氟地下水和地方性氟中毒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处理方法.综述前人对含氟地下水的各种处理技术,包括吸附法、沉淀法、电凝聚法、电渗析、Donna渗析等,并对这些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比较,以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河北沧县高氟水灌溉区土壤氟的积累与分布特征、氟等温吸附试验、吸附动力学试验、土柱模拟试验以及农作物含氟量为依据,对高氟水灌溉区水-土壤-植物系统氟迁移转化环境效应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了防止氟环境恶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杨军耀 《地学前缘》1996,3(2):241-244
文章以河北沧县高氟水灌溉区土壤氟的积累与分布特征、氟等温吸附试验、吸附动力学试验、土柱模拟试验以及农作物含氟量为依据,对高氟水灌溉区水-土壤-植物系统氟迁移转化环境效应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了防止氟环境恶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果人体长期摄入含氟量高(>3.0毫克/升)的饮水或食物,便会导致氟中毒,患上氟骨症.氟中毒是有地域性的.现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点,看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陕西大荔县地方性氟中毒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笔者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氟中毒病人群统计,并采集了地下水、土壤、农作物和蔬菜样品进行氟含量的测定。发现土壤水溶氟占岩土全氟比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单位质量蔬菜如菠菜、油麦菜氟含量高于小麦、玉米等;地下水氟在水动力弱、矿化度高的地区相对富集,水氟含量主要来源于岩土中;地氟病严重区位于低洼地边缘及陡坡向缓坡转换的部位;氟中毒病高患病率与大气、农作物和蔬菜氟含量不具相关性,而与地下水氟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以上特征,笔者建议在大荔县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病,除种植低氟含量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外,应加强低氟含量的地下水的开采与饮用,并对开采的地下水进行物化降氟处理,以降低人群中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顺向坡层面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西部某高速公路宜昌-恩施段主要边坡岩体结构面(层面)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包括岩体结构面的野外地质调查、岩体结构面原位直剪试验、软弱结构面室内模拟剪切试验及岩体力学参数估值等.对各种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层面抗剪强度参数.在岩体工程分类的基础上,利用Hoek-Brown经验方法对各类岩体强度参数进行了估算.综合以上多种数据,并考虑岩体结构面所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了各类岩体结构面强度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水土试验,研究山东高密高氟地区的土壤对氟的动力学吸附特性,并用典型的低氟土试验进行对比。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讨论高氟土壤对氟的吸附行为。高氟土壤对氟的吸附有其特殊性;高氟土壤对氟的吸附分为快、慢两个阶段;羟基是影响氟吸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陕西省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本文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样测试,从地层、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受地质、气候、地貌和水文地质的控制,大气降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水岩作用及淋滤作用将岩石和土壤中氟元素带入地下水中,在蒸发作用下浓缩,最终形成高氟地下水。该研究可为解决大荔县饮水安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鲁西南地区高氟水分布规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方病之一,查明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是除氟改水、防治氟害的前提。通过对鲁西南地区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及水文地质、地质条件等多个环境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查明了鲁西南地区高氟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影响浅层和深层高氟水形成的环境因素。浅层高氟水呈片状分布于洼地、缓平坡地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占鲁西南地区总面积的47%,大部分地区高氟水氟离子含量为1.2~2.0 mg/L,局部大于4.0 mg/L,其形成受气候、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特征及水化学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成因类型为溶滤-蒸发浓缩型。深层高氟水具有水平分带性,占鲁西南地区总面积的65%,大部分高氟水氟离子含量为2.0~4.0 mg/L,氟离子含量分布与晚更新世沉积相带呈现很好的相似性,推测其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