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地震波对乌鲁木齐河谷地下管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骏  唐新军 《内陆地震》2007,21(2):129-134
根据乌鲁木齐河谷的1~3级阶地和地层岩性,分析了在地震波作用下地基土层剧烈复杂振动对地下管线的影响,表明场地内地质构造、地形条件的特殊性加重了地震灾害。通过乌鲁木齐河谷的天然气钢结构管道地震应力计算,讨论了地震波对地下管道的应力作用,其大小主要由表层土体产生的变形或应变决定。提出了建设乌鲁木齐市河滩路地下管线公用隧道工程建议,这是保护地下管线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区域地震波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可以很好地反映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变化.本文简要总结了青藏高原地区区域地震波的研究方法与进展;对青藏高原区域地震波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意义.最后分析了目前青藏高原区域地震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蒋通 《世界地震工程》1996,(3):37-42,70
表层地质对地震波传播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十分引人注目。本文综述了国外一维及二,三维模型用于分析实际场地地震动增幅的新成果,并对该问题的研究作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生了大柴旦M_W6.3地震,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与地面运动特征,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和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构建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区域三维传播介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大柴旦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以及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对波场传播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震波传入盆地后在边界产生次生面波,盆地沉积物对地震波具有围陷作用,地震地面运动在盆地内振幅增大、持时延长.模拟结果给出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分布以及理论地震图均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反映数值模拟较好地给出了观测地面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传播介质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喀拉朔克水库坝区场地的设计地震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喀拉朔克水库坝区场地的地震波设计过程.设计地震波的主要参数以多次地震危险性的分析结果为基础,代表了作者当前对该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认识水平.由于危险性计算中采用了两种地震动衰减摸型,因此设计的地震波蕴含了两种衰减特征;此外还提供了以地震动设计谱为参数的地震波以直接为所在场地的壅水建筑物和非壅水建筑物做地震动力反应分析之用.另外综合欧进萍等的研究成果确定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参数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1.前言为了给西安市地震小区划提供场地土的动力参数,我们采用应力波检层法,现场实测了西安市场地土的地震波速。击振方式为木板敲击法。使用的测试仪器为兰州地震研究所自行设计安装的孔内充气附壁探头,内装三分向DZJ 5—71型地震小检波器,经701—5型测振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里叶变换的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等不均匀地震构造体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 结果表明, 地震波由岩石区进入盆地结构后,在盆地内上下多次反射振荡,对地面建筑物可能形成多次连续的振动和破坏,仅有极少量地震波能量返回岩石区域中,这是防灾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面运动特征;地震波在盆地边界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的地震波体波与次生面波动的叠加干涉形成了大振幅的地面运动,它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极大破坏;破坏峰值的空间位置可能远离岩石和盆地沉积层的边界或者地震断层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何蔚 《华南地震》1997,17(4):73-77
通过对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质构造,场地工程地质环境,砂土液化判别以震害预测的综合研究,进行了区内的场地地震易损性分析。根据计算出的地震易损性指数,结果表明,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震害程度不同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地震波前成像和射线数分布分析法对上世纪80年代在琼东北及雷州半岛地区完成的三条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的Pg波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三条测线下方的上地壳顶部P波速度结构及基底的空间展布形态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表现出较复杂的上部地壳结构特征,浅部P波速度结构的高、低速区域分别与地质构造上的一些凸起和凹陷相对应,用射线数分布分析法所显示的基底结构及形态特征与地震剖面穿过区域的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测线穿过的一些断裂下方P波速度结构表现为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
场地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决定了场地土结构及土动力学参数的区域性差异,对强震地面运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为了考虑这种控制作用,以便合理地进行成都平原地震动小区划,本文根据一定数量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和所处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地貌单元、土层厚度和土层结构等因素与各类地震反应谱和各档峰值加速度的统计直方图。并引入分量分析方法,对原始因素进行正交变换,用产生互不相关的新因素来代替它们。正交变换之后,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R,根据反映新因素重要程度的因子载荷矩阵生成新因素权重矩阵 A,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判别成都平原东部各点的地面地震动类型,并由判别结果勾划了本区地震动小区划图。  相似文献   

11.
水震波异常与中期强震危险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金子  车用太 《地震》1993,(4):30-37
近年来在我国井网中发现某些强震之前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异常现象。本文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井网中统计结果提出水震波异常与区域应力状态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然后广泛收集了华北地区15口井水位1985—1991年间的水震波资料并系统分析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M_s6.1地震前后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变化,确认强震前存在着水震波异常。  相似文献   

12.
地震对人类生活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对建筑结构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地震波动强度非平稳特征可为地震的预防提供参考。研究地震波动强度非平稳特征提取模型,分别设定确定性参数和随机参数的取值。对地震波动强度非平稳特性进行傅里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设定;将记录的地震波动强度所对应的数振幅谱进行分解,拆分成一组不同尺度的分量,并对其重组创建连续分量,提取地震波振幅谱;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之间的关系对地震波动强度非平稳特征进行提取。经过仿真实验证明,本方法提取地震波动强度非平稳特征的准确度更高,对分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昆仑山断层围陷波的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波频散方法反演S波速度结构,用振幅谱比的方法估计断层带的Q值.野外试验结果表明,S波震相与围陷波组的时间差随炮点与台站之间距离增大而增加,在断层带外的测点上观测到与断层带相关的场地效应.最后得出昆仑山断层带宽度为250m、速度结构为断层内低速的分层结构和Q值为15(断层内)和30(围岩).虽然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比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的震级(Ms76)大,且地震产生的破裂带长度长得多,但是这两个地震断层带的宽度却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4.
震害资料显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以及工程结构破坏程度影响显著。为减少因场地效应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在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时,需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地震动评估偏差,为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选取并生成适当的地震动输入。随着强震动观测技术的逐渐发展,大量可靠的钻井台阵记录为地震过程中场地观测点的动力反应提供了直接数据。以美国加州地区La Cienega钻井台阵强震动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互相关函数,对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Cyclic 1D为模拟平台,建立一维自由场地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钻井台阵地震动观测数据识别,得到场地平均剪切波速,能够反映该场地的动力特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台阵地震动记录基本吻合,可为数值模型参数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姚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昆明区域数字遥测台网记录的姚安地震序列资料,结合姚安震区流动数字化台网的近震源观测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法测算婉安地震序列的震源力学参数,给出S波的计算结果,并进行讨论。同时,对区域数字遥测台网和震区流动为流动数字化台网同时记录的39个地震采用同一模式计算出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年实地调研考察和近20年的文献资料,对云南纳西族和汉族地区农村典型民居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合传统工艺中的抗震构造措施,分析了这种典型民居建筑形式的震害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云南典型民居建筑在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抗震新问题和实施抗震加固工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区域整体抗震防灾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福建数字遥测台网1999年所监测到的“9.21”台湾南投大震群和“9.23”福州小震群中的一系列较大地震进行分析,利用地震的时间和空间相对集中这一特点,有效地避开震源、路径及随时间变化的地质背景等因素对测定震级的干扰,发现了对测定台网平均震级影响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来自于台站地质背景的影响、台网使用的起算函数的影响,而且还发现在一定距离内地震周期也会对台网平均震级测定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计算地动位移随震中距衰减的系数和起算函数随震中距增幅的系数,求出起算函数引起震级偏差的大小,提出了改进和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传统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与仿真时,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的数列进行仿真分析时,忽略了地震波动强度的时间属性对结果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准确性较低。本论述提出新的地震波动强度变化数学建模分析与仿真方法,通过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经验分布确定门限自回归模型的门限值,依据该门限值、AIC最小准则以及最小残差平方等方法获取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分析自回归模型的极限环和振荡的属性特点,得到地震波动强度变化的初步数值模拟结果。本论述构建了基于均生函数的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数学模型,通过均生函数数学建模方法拟合地震波动强度时间序列,依据时间序列基于双评分准则选取拟合周期,实现地震波动强度的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Earthquake-induced hazards are profoundly affected by site effects related to the amplification of ground motions, which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local geologic conditions such as soil thickness or bedrock depth and soil stiffness.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based system for geotechnical data, called the geotech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TIS), was developed to establish a regional counterplan against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in the Seoul metropolitan area. In particular, to reliably predict spatial geotechnical information, a procedural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the GTIS within a GIS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Seoul area in Korea. To build the GTIS, pre-existing geotech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nd around the study area, and then a walk-over sit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acquire surface geo-knowledge data. In addition, the representative shear wave velocities for geotechnical layers were derived by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many seismic test data in Korea. The GTIS was used in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estimate site effects in the study area; seismic zoning maps of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depth to bedrock and the site period, were created and presented as a regional synthetic strategy for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Furthermore, seismic zonation of site classification was also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ite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seismic desig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t any site and administrative sub-unit in the study area. Th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of seismic zonations in the Seoul area verified that the GIS-based GTIS can be very useful for the regional estimation of seismic risk and also to support decisions regarding seismic hazard mitig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