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旱区地理》2016,(6):1266-1266
2016年10月16日,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会议旨在为干旱区从事森林样地建设的科研人员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干旱区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地理》2007,30(6):857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协办的“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协调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9-21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汪集场院士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外国专家、海外华人学者以及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水文、生态学专家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2013年1月7日,为促进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学术交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自主创新,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举办了"百人"专场学术年会。新疆生地所党委书记田长彦、副所长雷加强、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管开云及科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是基础和应用基础性公益型研究所。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评价以及森林植物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森林生态、森林生物多样性、湿地、森林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林业六个研究室,一个分析室,及一个林业部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林业部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挂靠本所。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29日"2010年中国科学院旅游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旅游研究进展与创新"。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  相似文献   

6.
土壤侵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土壤保持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一项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基于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空间数据,利用土壤通用流失方程,借助Arc GIS分析了我国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状况。结果表明:由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而产生的土壤保持效果显著,与潜在土壤侵蚀相比,现实土壤侵蚀的微度和轻度侵蚀区域面积增加了26.2%,强度到剧烈侵蚀区域面积减少了25.1%,且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南方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保持量最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土壤各养分元素保持量与土壤保持量和土壤自身各养分元素含量有关,各土壤养分保持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土壤有机碳、土壤全钾、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且以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各类土壤养分元素保持量最高。建议加强单位面积现实土壤侵蚀量较高区域的植被保护和管理,提高植被覆盖度和增强水土保持措施,从而增强土壤保持功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同时巩固潜在土壤侵蚀量较高区域的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壤侵蚀恶化。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赵传燕  冯兆东  刘勇 《山地学报》2003,21(2):157-161
论述了干早区森林水源涵养的机理、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根据长期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干旱区森林对降水到径流过程的影响及对水分归宿的作用。认为干旱区森林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干旱区森林涵养功能的分析仍偏重于定点定位观测,获取的资料以统计分析为主,在大尺度上建立定量预测模型及监控措施等方面还需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鸟类多样性是评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极其敏感的指标。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半干旱区,受气候和人为影响,生态环境变化极为剧烈,因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且简单易行的鸟类多样性评价手段,对于及时了解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信息,提出湿地和鸟类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对策至关重要。稀疏标准化法是一种建立在物种-面积关系上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区域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评估。运用改进的稀疏标准化程序,利用多年调查和收集的鸟类数据,来评价和分析向海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其变化,结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两种方法获取结果的相关性。评估结果表明:稀疏标准化法获取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信息与传统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于鸟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评价,且具有科学、直观、运算简捷、快速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物地理学研究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交叉非常明显的部门自然地理学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特点,同时研究成果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我国生物地理学基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山地植被与地理环境、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地理环境、植物区系、植物物候、土壤动物与土壤生态功能、土壤生物结皮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同时拓展了传统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在植物地理学与全球变化、植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地理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生物结皮研究、典型温带荒漠区原生荒漠植被对水分改变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取得了令国内外关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3月28日,正在埃及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会见了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埃方3位科研人员。其中来自苏伊士运河大学的Osama Mohamed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特殊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的访问学者。他曾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被选为首批赴华工作的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执行中国科技部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项目,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事干旱区特色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及其功能研究。Osama博士在新疆生地所做访问学者期间,查阅大量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以及国内外的文献,了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宏观背景及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在系统分析全球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宏观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形势和面临的生态重建机遇及挑战。认为生态威胁已上升为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胁,生物多样性退化速度惊人,许多物种频频告急,诸多脆弱生态区域先后沦为生态灾难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跨国生态掠夺仍在继续,惊人的生态破坏加剧着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生态重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生态安全战略成为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英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与地貌专业组共同主办的环境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区地貌过程与生物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月在威尔士斯旺斯大学召开。美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和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与所宣读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际地貌学与生物地理学界对干旱、半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总趋势,对我国广大干旱区自然地理工作者不无启发意义。会议的主要议题: 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气候;古湖泊学;地貌学;生态与地貌变化的模拟和预测;干旱区应用生  相似文献   

13.
简讯     
简评《干旱荒漠区生态产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主编和总纂的《干旱荒漠区生态产业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57.5万字,共388页。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刘怡为此书作序。《干旱荒漠区生态产业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该书特点在于以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材料为依托,针对中国西部干旱区特点,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特色的生物种质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构造…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地理》2006,29(1):28-28
干旱区的盆山体系所孕育的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MODS)是研究干旱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的天然实验室。围绕着干旱区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让会领导的学术团队,经过5年的艰辛探索,在干旱区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生态系统耦合的原理与方法》已公开出版,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为该专著作序。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地理》2006,29(6):942-942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气候变化、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环境变化、植被与景观生态研究、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南岭山地作为华南地区的天然屏障,其地理学意义重大,水文上是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气候学上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分界线,地表形态上是两广丘陵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行政领地上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的地缘交界处,地貌类型上拥有典型的丹霞山和喀斯特地貌。同时,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足使其堪称具有世界意义的动植物资源宝库。也正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该区域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入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湄公河项目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领域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联合国环发大会(1992)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森林公约》5个地球保...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30 a里全球生态退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生态退化主要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森林和草地,水域生态系统包括近海、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后果主要体现为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直观地体现于土地退化、森林毁坏、物种濒危和绝灭以及淡水短缺。借助联合国相关网站上发布的报告,对20世纪末30 a里全球生态退化状况进行综述,旨在促进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地理》2006,29(6):884-884
近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先后成立了“中亚工程”项目工作小组、“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工作小组、“院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小组,讨论并实施了一系列拟合作研究内容,试图在创新三期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中亚地区资源与生态的研究,加强与中亚地区相关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并能引领中亚资源环境研究的机构。  相似文献   

20.
水分是干旱区生态过程的第一非生物限制因子,土壤氮由于直接影响着生物生产力和土壤生态过程而被认为是仅次于水分的限制因子。利用人工施加氮肥的控制试验研究了荒漠植被草本层片植物在多度、物种丰富度、高生长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等群落学特征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施肥量分别为12.5、25、50 g·m-2时,样方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在施肥当年和第二年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施肥量越高,降低越明显,这一结果支持来自典型草地和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对氮素增加或氮降沉增加响应的结论,即氮素的增加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施氮肥的响应在施肥当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1.4倍)和第二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0.7倍)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即施肥当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小,说明水肥耦合同样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氮素对植物高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各施肥梯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主要取决于荒漠草本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