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布雅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南缘有利的铀成矿地段。在简析布雅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已知铀矿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宏观地分析了盆地形成铀矿化的地层、构造、水文地质及铀源等条件,以构造为主线初步总结出该区铀成矿的载体形成、初始铀富集、相对停滞和破坏及叠加富集4个阶段,独特的构造演化促成了铀矿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黄汉纯  周显强 《地质论评》1989,35(4):314-323
文章从构造体系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盆地周边山区构造,盆地基底构造、中、新生代盖层构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了古盆地、现代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及其对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和生、储油条件。提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含油远景区主要分布在阿尔金山南缘盆地的西北部,并将其划分为六个二级含油远景较好的地段。同时提出中侏罗统是柴达木盆地主要油源,在德令哈凹陷和祁漫塔格山前的基底中可寻找古生代油源。  相似文献   

3.
三江盆地是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重要的中—新生代盆地。本文从三江盆地铀源条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格局、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主要盖层沉积建造特征及后生蚀变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对三江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盆地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盆地西部具有较好的铀源条件,好于盆地其他地段;盆地中生代以来存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早期和古近纪末—新近纪早期两期构造反转,在构造反转作用的控制下形成了盆地的主要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猴石沟组和古近系宝泉岭组含煤碎屑岩;猴石沟组、宝泉岭组及富锦组在盆地内发育有良好的地层结构和岩性岩相条件,同时在局部地区发育有氧化带,其是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线索。盆地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总体较好,其中西部坳陷为重点工作区,猴石沟组和宝泉岭组为重点找矿层位。  相似文献   

4.
滇西陇川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泽轩  郭宁  向清友 《铀矿地质》1999,15(2):65-70,105
本文从大地构造,地貌景观及古气候,铀源,盆地构造格架及构造分区,上第三系岩性,岩相,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铀的富集及深部信息入手,与邻区龙川江赋矿盆地对比,对陇川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盆地东南隆带阻水断裂上方富有含有机质,炭质丰富的构造侵蚀洼地是区内砂岩型铀成矿远影地段。  相似文献   

5.
新疆三塘湖盆地地下水赋存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通过对控制地下水赋存及其富水性的机制进行分析,确定了控制盆地地下水的赋存及其富水性的主要因素有补给源、控水构造、地层厚度和地形地貌。盆地内地下水富集区均与控水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盆地内非储水构造分布地段,地下水富水性较弱或无地下水赋存。  相似文献   

6.
和政军  王宗起 《地质科学》1999,34(2):186-195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的非稳定组分,是在高沉积速率下形成的近源堆积产物,与这一时期曾存在强烈的构造隆升活动有关。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地段的逆冲系具有向南推进的特点,并形成背驮式盆地。  相似文献   

7.
根据羊街盆地充填特征和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是在走滑构造活动中,局部伸展拉陷条件下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活动,控制了拉分盆地构造的形成和发展,成盆期末又发生了构造反转变形,同时提出了盆地形成和构造反转的地球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8.
广东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广东中新生代盆地隐伏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前景,在充分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形成的原理,结合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对东莞盆地地热的热源、储层、盖层、热水通道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莞盆地具备较好的成热条件,具有形成热传导型中低温地热系统的地热地质条件,在断裂破碎带尤其是断裂交汇地段是沉积盆地最有利的成热部位,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大杨树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杨树盆地是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大杨树盆地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具有以伸展构造为主、并被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叠加的构造特征。早白垩世龙江期主要受到了NWW—SEE向的拉伸作用,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控陷犁式正断层组合,在控陷断层的上盘发育小型箕状断陷;早白垩世九峰山期,大杨树盆地受挤压作用控制,使早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发生反转作用,形成正反转构造,同时在某些地段形成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早白垩世甘河期,大杨树盆地再次受到伸展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小型断陷。早白垩世晚期(甘河期之后)—晚白垩世早期,大杨树盆地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出现正反转作用,在盆地的浅部形成大型断层传播褶皱,使大杨树盆地全面隆升遭受剥蚀。第四纪大杨树盆地具有伸展的特征,发育一系列小型伸展断陷。  相似文献   

10.
忻定裂谷盆地位于山西断陷带的中北部,处于滹沱河上游谷地的繁峙、代县、原平、忻州、定襄一带,北接大同盆地,南连太原盆地。盆地边缘受活动性正断层控制,第四系构造活动具有不均一性,差异性、间歇性、突发性、周期性的特点。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使盆地分割成大小不同、活动性差异的块体。在块体边缘是新构造运动发育和活动的地段,也是地震活动的高发地段。因此,对忻定盆地第四系活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铀成矿条件分析西北地区砂岩型铀矿找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浸技术的引进与不断完善,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已经成为我国铀资源找矿重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主要受层间氧化带控制,同时与高背景的铀蚀源区、盆地较弱的新构造运动、沉积和成矿期不同的古气候、有利的岩相岩性、富含有机或无机质还原剂、良好的地下水径流动力条件等密切相关。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富集区及其相关盆地成矿地质条件的宏观分析,指出吐哈、伊犁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对具有类似于上述盆地的西北地区铀矿找矿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江民忠  王怀武  石岩 《铀矿地质》2002,18(6):365-370
民和盆地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前人在盆地边缘已发现了一些砂岩型铀矿化和大批航测铀异常,显示了一定的找矿前景,本文以区域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对高精度航磁、航空放射性(简称“航波”)和布格重力资料进行解释,结合对盆地水动力,岩相古地理与古气候的分析,对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指出了成矿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东沟营盆地位于扎兰屯铀成矿远景带北段,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受林区覆盖厚、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铀矿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找矿进展缓慢.在区域铀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铀矿点控矿因素进行剖析,结合航空放射性、地球化学、遥感多源铀成矿信息,构建了火山岩型铀矿综合找矿模型.类比邻区典型火山岩型铀矿床,开展找矿远景分析,认为研究区具备较好的找矿前景.依据找矿模型,结合地质、物化遥综合找矿信息,圈定铀成矿有利区段4处.其中新圈定成矿有利区段3处,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线索丰富,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4.
克鲁伦断陷盆地是海拉尔盆地内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海拉尔盆地西南缘,是一个近NE方向展布的长条形盆地,面积约2000 km2。克鲁伦断陷盆地北西缘是一个构造斜坡带,具有完整独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基底岩石不但原始铀含量高,而且其中大部分的铀经后生改造能够被活化释出;克鲁伦断陷盆地古气候经历了温湿干旱炎热的演化过程,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古气候条件。克鲁伦盆地的找矿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上段,该段存在较好的砂体条件。克鲁伦盆地存在潜水氧化带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型两种铀矿化类型。因此,克鲁伦断陷盆地存在较好的铀矿成矿条件,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柴东地区航放异常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飞 《铀矿地质》2002,18(5):302-307
1997年在柴达木盆地东部(柴东地区)五道梁及北霍布逊湖地区发现了两片共7处航放异常。本从基础地质条件出发,分析、研究了柴东地区的区域地下水动力条件,对航放异常区的放射性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解剖了五道梁地区航放异常。从水地质角度探讨了航放异常成因,认为其反映了深部铀成矿信息,进而指出柴东地区有利于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值得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7.
西藏南木林盆地是一个经历多次构造活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近年来在该盆地相继发现了一批铀异常点(带),主要产于第三系流纹岩、凝灰岩和喜山期花岗岩中。该盆地基底、蚀源区及盖层岩石的铀含量普遍较高,具有成矿的物质基础;盆地断裂构造也比较发育,中东部断裂带铀异常明显;铀异常具有点多、分布广的特点,是铀矿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笔者初步认为,南木林盆地具有形成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等构造热液型铀矿床的有利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深部砂岩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开采技术、成本和成矿理论制约,现有的砂岩型铀矿勘查主要选择在盆地边缘700m以浅的地区,对盆地深部的铀矿找矿潜力研究较少。总结中国北方重要中新生代盆地的含铀岩系、构造特征,结合近年开展的北方砂岩型铀矿深部找矿,分析了盆地深部成矿有利的沉积建造、构造与流体改造、还原条件等,指明了盆地的深部找矿潜力。同时指出,作为战略储备,当前盆地深部寻找砂岩型铀矿要优先重视2个方向:(1)在盆地边缘斜坡区,重点以发育红-黑岩系结构的含铀地层为目标,寻找与浅部成矿条件相似的深部矿床;(2)在盆地中心区,以含铀的红色岩系为重点,优先寻找延伸至盆地深部的正向构造区和砂体发育区。这些认识在松辽盆地的铀矿调查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