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次春季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春季由于一次冷锋过境产生的大风天气分析,总结出了本次大风天气过程中的日变化特征、引起大风天气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特点,影响系统以及一些具有指示意义的气象要素和数值预报物理量要素场特点,得出一些对今后在大风天气预报预警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一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2014年冬季阿图什2次灾害性大风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南疆西部的克州地区出现了两次灾害性大风天气,12月8日克州阿图什的大风突破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大风天气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秋末冬初南北支高空急流震荡汇合时,汇合处易出现西北大风;高空斜压槽和强锋区、地面强冷高压及南疆西部热低压是发生此类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高空中期环流形势、冷空气强度、动量下传决定了大风的类型与强度;温度平流、垂直运动的强度及配置与大风强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东南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乌鲁木齐国际机场2003年11月12日出现的强东南大风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采集的实时观测资料,对机场东南大风天气形势、机场跑道附近气象要素和水平风切变演变特征、高空风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东南大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等,针对2016年5月1日和11日两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槽型的高空环流形势易触发沙尘暴天气,由于高空冷空气的入侵,且高低空急流配合较好,有利于动量下传,造成大风;移动迅速且强大的地面冷锋是触发沙尘暴天气的重要系统,冷锋过境前期热力条件的积累也必不可少,它使锋面前后温度梯度加大,为天气过程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6.
2017年5月2-4日河西西部地区出现了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本次过程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近10 a实属罕见。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此次大风过程是由冷锋过境引起的,同时动量下传增强了大风的强度。本文着重分析了5月3日致灾大风(≥8级)天气的高空环流和地面形势特点,影响系统以及具有指示意义的气象要素和物理量要素特点,得出一些对今后在大风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6年4月16日青海北部一次大风天气成因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横槽转竖,且有较强的冷温槽与之配合,高空冷空气入侵,为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背景;冷锋是大风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急流的形成为低层大气的加速运动提供动量、使低层锋区加强、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次级环流的形成把高空急流的动量传递到地面,是大风天气中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秋季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次由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底部,槽后冷空气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配合地面冷锋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飑线回波直接造成。环境条件中水汽和热力达到了中国华北地区产生强雷暴大风的平均值,大气温度直减率和垂直风切变比夏季更适宜,但能量不如夏季充足。飑线的强度、形态与夏季产生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无异,但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预警秋季飑线大风需提高阈值。秋季飑线过程中地面同样伴随风场辐合、雷暴高压等中尺度系统,冷池密度流作用有利于地面大风产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2.5°×2.5°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2015年2月27日晴空大风天气过程。结果发现:大理机场上空位于高空西风急流轴附近,虽然高空冷平流较弱,但是动量下传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因子。当高空至机场近地面均为下沉运动时,下沉气流携带高空的动量下传,造成大理机场出现大风天气。相反,当近地面至700 h Pa为上升运动时,上升气流会阻碍高空动量向下传递,机场大风结束。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也表明动量下传是27日大风的主要动力因子,当高空到地面均为下沉运动时,大于3 m/s的下沉速度到达的高度越低,大风的出现频率越高;同时300~2500 m风向随时间反气旋偏转能使高空动量持续向近地面传送,对大风的产生和维持起作用,相反300~2500 m风向随时间气旋性偏转,则对高空的动量下传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流场结构,本文将两步变分法应用于安徽省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风场反演,并利用反演结果检验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警条件。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主要受到东北冷涡的影响,另外高空西北冷气流和地面暖气流以及深层的垂直风切变促进了该次飑线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对应的一些特征量关系符合相关预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丘陵错落,河谷纵横,大风天气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大风(按气象规范定义)天气一年中各季都会出现,就其出现次数而言,是小概率事件,属于出现次数较少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大风天气产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的天气尺度系统、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系统上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上,受地理环境影响,具有强烈的局地性。 广西大风已经有一些分析和总结,本文用广西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国家气象中心出版的天气图和高空资料,对广西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风天气基本事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4月19—20日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形成和加强东移,配合下游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加强,为本次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背景;蒙古气旋是本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的形成为低层大气的加速运动提供动量、使低层锋区加强、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本次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次级环流的形成把高空急流的动量传递到地面,是大风天气中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较为旺盛的的对流运动使得次级环流得以生成和维持,为动量下传机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探测资料及ERA-interim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7日和24日影响天山南坡的两次翻山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两脊一槽的经向环流是两次大风的环流背景,西南—东北走向的冷槽、300 hPa高空急流、低空急流、巴尔喀什湖冷高压、南疆盆地热低压是主要影响系统;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形产生的下坡效应是主要原因,对流层中层强冷平流侵入南疆是造成大风天气的重要热力条件;大风最强时段与经向垂直环流圈出现时间、维持时间有较好对应;大风期间,天山山区附近500~800 hPa有强烈锋生现象,自低到高呈现向北倾斜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9—2013年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雷暴和冰雹等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夜间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海岛站雷暴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多于陆地站;雷暴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10月雷暴大风发生也较多。统计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通常发生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均相对较大的雷暴群中,单体雷暴出现雷暴大风的概率极低,且大都伴有降水,但雷暴大风与暴雨或冰雹相伴出现的概率较低。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是由多种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及高低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高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是制约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因素,高空急流有时制约雷暴大风的产生方位和分布形态,大连地区雷暴大风通常位于高空急流轴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中高空干空气具有3个作用:一是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二是在干湿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强的露点锋,有时具有雷暴的触发作用;三是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时具有增强上升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2月20—21日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冷高压与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形成的强气压梯度是此次大风天气过程的重要成因;高空槽槽后动量下传是此次区域性大风超出一般冷锋大风强度的关键因素;2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流区的辐合下沉运动与冷锋前的上升运动叠加形成的次级环流是此次大风天气出现的增强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物理量场和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2010年03月28日发生在克州境内的一场罕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这次强风沙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及锋后强冷平流、高空急流的加强及高空形成的次级环流使高空动量有效下传到地面起到了积极的动能作用,大风沙尘上空螺旋度上负下正的垂直分布与大风沙尘的出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风沙尘发生前后压、温、湿要素出现的剧烈突变对预报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冬季大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大风形成的物理条件有一定认识,利用NCEP资料和WPR、PBL等非常规资料,以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代表站,选取近年大理的5个大风个例,对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南侧大风环流背景具有相似性,15°N附近的低纬地区有多个高压系统出现,35°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有长波或者低压槽活动;高原东南侧大风的发生受垂直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垂直运动对高空动量的牵引作用;高原东南侧大风有低空急流的背景,低空急流的向下传输受低层风场的旋转影响;感热向下传输和潜热释放给大风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热力条件;WPR探测高度和信噪比强度可以作为大风预警的定性指标之一,并且当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反位相变化时,可对大风天气进行预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何群 《浙江气象》2014,35(3):14-19
对杭州萧山机场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自动站等资料,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认为这次灾害性大风天气是冷锋锋前的中尺度阵风锋和入海气旋两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中尺度阵风锋是风速爆发性增大的直接因素,雷暴群后部冷湿下沉气流、气旋过境后高空强劲的冷性西北急流导致高空动量下传是强风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雷雨、大风等灾害天气资料和电力事故历史数据资料,分析了电力事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雷雨、大风、日平均气温等天气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事件概率回归(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event probability,REEP)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日照市电力事故发生概率与雷雨、大风和日平均气温之间关系的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雷雨、大风是造成日照市电力事故的重要气象因素。2)雷雨、大风和高温等灾害天气对电力事故的发生虽都有促成作用,但影响能力存在较大差距。3)两种回归分析模型对因子和变量之间关系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相较而言,REEP模型更为直观,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更为客观,适用性更强。4)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在客观资料基础上,回归模型具有准确性、实用性,可为电力事故预警发布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