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引言2012年10月,英国地质调查局(BGS)、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等多家单位在巴黎举行"欧洲固体地球科学路线图展望"(A Forward Look to a Roadmap for Solid Earth Science in Europe)会议,旨在对未来欧洲固体地球科学发展提出设想。此次会议后,经广泛讨论,于2013年1月形成咨询建议报告"2013—2033年欧洲固体地球科学路线图展  相似文献   

2.
会议 名 称会议地点联 系 人 及通讯地址1985.21985.51985.61985.6.26—281985.7.29—8.9阿拉伯和东北非泛菲地壳演变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4项目会议)海洋地质学会议国际中、南美洲近代地壳运动讨论会国际非洲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两年一次会议)欧洲岩石圈演变会议大陆扩张构造学会议国际地球化学勘探会议(地球化学勘探协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国际数学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海洋断裂带会议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第二次会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第二届国际土壤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欧洲勘探地球物…  相似文献   

3.
刘贤伦 《内陆地震》1998,12(2):170-173
引言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模拟记录的地震图来研究地球结构和确定地震参数。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地震的震源过程及其机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求提供大动态、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地震数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从本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欧洲13个国家的欧洲数字地震台网、日本的环太平洋数字地震台网相继建立。1983年,中美双方签定了合作建设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的协议[1],并于当年6月开始筹建,8月全面展开建设。1986年7月台网…  相似文献   

4.
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表面效应和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噪音干扰,提高信噪比,推进现代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地震灾害预报等问题的需求, 近年来世界大陆科学钻探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经启动并正在构建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为实现我国的“入地”科学计划,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28日,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郦永刚到四川省地震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省地震学会办公室负责人、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共计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议.  相似文献   

6.
大陆动力学与大陆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1999年英国伯明翰IUGG大会以来,中国地学界围绕大陆地震研究开展的两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和《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的科学目标、子项目构成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文中还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强烈地震的主震后,中国地震局开展的现场余震监测工作及这次强烈地震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以及地震对震中附近正在进行的重大工程及格尔木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蔡惟鑫 Vieira  R 《中国地震》1997,13(2):97-105
中国和西班牙合作在西班牙Lanzarote火山地球动力学实验里开展了对地球动力学观测技术与仪器的研究,并对监测和长期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用合作研究的先进仪器和观测技术监督并获取火山及地震的前兆地壳变动信息,对于探索预测火山爆发规律,推动地球动力学观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以及深入研究对火山和地震等灾害的防御对等等,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幔对流与深部物质运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已经认识到,地幔对流不再是少数动力学家的假想,它是地幔热动力系统的主要构架.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驱动机理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主动或被动驱动的讨论转向对统一热动力系统的探讨.包括地幔热柱在内的地幔对流的深入研究不仅成为研究地幔热动力系统演化的主线,也成为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驱动机理的主线.与此同时,以地震层析成像为主体的地震、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和以地幔岩石化学组份为主体的地球化学观测成为认识地幔对流的强有力的工具.然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观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依赖于地球化学数据构思的新的热动力学框架对地幔对流的研究构成了强烈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记事报》1979年1月第131期23—25页刊载一篇报道,介绍在法国施特拉斯堡召开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议期间(1978年8月29日至9月5日),举行了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地球动力技术”工作组组织的“在地震带观测地壳动力”的国际会议。会议探讨了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空技术问题。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于1992年1月4日—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联合召开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研讨会”.来自地震、有关院校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的22个单位,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33篇论文报告分别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这次讨论会的特点是:(1)会议所涉及的是当今国内、国外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近来由俄国、希腊、意大利、乌克兰以及格鲁吉亚执行的欧洲合作项目SUPRE(Study of the UL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Related to Earthquakes与地震相关的超低频电磁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讨论地震孕育区的地震一电磁监测方法的进展和地震灾害评估。主要内容是:在特定地震活动区正在使用的观测技术、提取地震前兆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地震孕育过程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最新提出的、作为下一步地震一电磁合作研究设想的SHARP(Study of Seismic Hazard Anomalies Recognition Possibilities,地震灾害异常识别的可行性研究)计划的战略进行了评论。文中对它的预研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对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现状,作者对未来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①强调要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地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②建议在选定的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开展密集和综合的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以及资料的深入分析;③加强对板内地震发生物理全过程的基础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理论研究人才;④充分重视和利用亚洲地震委员会的平台,推动亚太地区地震和防震、减灾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炜  李宣瑚 《中国地震》1991,7(4):72-78
本文对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其中包括:1.建网过程、布网原则;2.水文地球化学地震观测点的布设特点及点位的条件与类型;3.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项目及测试仪器等。此外,还对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地震的效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一直是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领域.青藏高原东部地形起伏剧烈,地震活动频繁,金属与油气矿床丰富,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极为复杂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变形及非常强烈的深部物质运动.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技术、深部结构成像方法、地球动力学模拟等研究的快速发展,围绕青藏高原东部的深部构造、块体运动、深部动力模式、强震活动与深部蕴震机制及成矿深部构造等方面进展显著.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是围绕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结构与动力学机制、资源开发、地质灾害等相关地球科学问题按年度召开的学术交流研讨会.本文基于2021年和2022年召开的第九届和第十届WTGTP的会议报告,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以及强震活动与深部蕴震机制等主要内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地球物理结构及深部构造变形与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初步展望了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前景,期望能给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以固体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之间,实现地震预报实用化这一问题,至今都是困难的,这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其中唯独“电磁现象”的研究者们却豪情满怀。本书作者早川正已先生是科学技术厅地震前沿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指导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地球遥感技术项目”的研究。也许有人不可思议,地震电磁现象怎么和遥感扯到一块儿了?答案很简单,最近有报告说,从人造卫星观测到被认为是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1997年3月早川先生主持召开了“地震电磁现象国际研讨会”,本书就是从那次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中汇编了与地面观测、大气以及电离层有关…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1年3月13日报道,由日本科学技术厅主持的日本第六次防灾科学技术研究联络会议,最近在京港区的都道府县会馆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冈本舜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大沢胖,分别以《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的意义》、《强震观测的国际合作》为题作了报告。高密度强震观测就地震来说,今后日本应走防灾和观测相结合的道路。冈本教授对此讲了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从AGU2004秋季年会看地震层析成像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和整理最近几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发展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参考了AGU2004年秋季会议的相关文章,分以下5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1)地震层析成像的正演与反演方法;(2)多震相层析成像技术;(3)利用层析成像研究岩石物性及热状态;(4)多尺度和非规则地震层析成像方法;(5)其它层析成像方法及其与地震层析方法的联合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研究的主攻方向: 动力数值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怛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仍须把地震的监测和预报作为中国地震局最为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高举攻克地震预测难题的旗帜,打破长期以来地震预测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近年来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战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电磁阵列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从布网观测走向阵列观测已经成为21世纪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上述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为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为此,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打破经验性地震预测的局限,把研究的注意力尽快转向以动力学为基础的地震数值预报。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壳动力学,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强化多学科,多部门的组织协调,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家们的合作研究在地震基本特点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新成果,并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新见识。许多研究都在中国国家地震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科学基金会签署的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议定书完成的各项活动和取得的进展是在加州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1985年秋季大会的两个特别会议的主要内容。构造物理学特别会议的重点是地震预报研究和板内断层作用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于2009年12月14-15日在旧金山举行会议,根据会上提交的研究成果,未来几年内将建成加州地震预警系统。目前正在实施的该研究项目证实了建立加州地震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并展示了该系统建成后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