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雪崩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山地旅游滑雪以及山区公路安全。因此,开展雪崩的预测预警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滑雪场雪层的安全性必将成为举办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雪崩的预测预警与地形、气象因子和积雪关系密切。雪崩形成区的坡度大多在30~45°,坡形态、地面粗糙度和下垫面也会对雪崩产生影响。气象因子中与雪崩有关的主要因子包括:新雪、风和气温,高的新雪降雪量和降雪密度可诱发新雪雪崩,风向风速决定了积雪的再分配,而气温对积雪的力学性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积雪中的连续性雪晶能形成软弱层,是雪崩发生的必要条件。雪崩形成的步骤为三步:软弱层破裂的产生、传播以及断裂的出现。其中软弱层中雪体低强度带对破裂的产生和传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日合作雪崩动力学研究在我国天山西部进行。结果表明,雪崩前锋速度7.1m/s,雪崩冲和是雪崩雪高度的函数,其最大冲击力为88.7kPa,出现在雪崩雪1.45m高度,雪崩雪分为两层:上层为雪云,下层为密雪流。密雪流表现呈现下倾形态向下运动。  相似文献   

3.
西藏古乡地区的雪崩及其在高山自然地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从山坡上滑落与崩塌的现象叫做雪崩。它是高山地区,尤其是气候潮湿多雪的山区一种分布普遍而活动特殊的自然现象,也是上述地区最活跃与最快速的剥蚀营力之一。雪崩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现象,还严重地影响着某些山区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我国雪冰研究工作为“四化”建设服务,总结我国开展应用雪冰学研究的成果及其经验和教训,拟于1985年9月底在新疆伊宁市召开“全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会议内容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与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及其融雪径流预报研究;雪冰资源的  相似文献   

5.
前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大量崩塌,这种现象称为雪崩。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寒山区,雪崩现象比较普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高寒山区的深入发展、和雪崩遭遇的机会及其危害与日俱增,因此,雪崩及其予报和治理的研究已经成为迫  相似文献   

6.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3):438-438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仇家琪等编著的《雪崩学》一书,已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著者把多年雪崩研究成果、雪崩野外工作经验、国内和国外大量雪崩文献结合在一起编著而成,这是我国唯一一部普通雪崩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八章,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雪崩学问题;第六章和第八章由姜逢清执笔,其余各章由仇家琪执笔。首先,作者以较大篇幅涉及雪崩成因、类型、分布和特征等雪崩理论问题;其次,着重阐明雪崩灾害、安全、营救、环境、生态以及雪崩灾害治理和其它减灾措施等雪崩实际问题。本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针对性大、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7.
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及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钊  陆林 《地理研究》2008,27(4):949-962
近年来,一种基于大众旅游的新人口迁移现象——旅游移民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旅游移民现象已经出现,但研究较少。西方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分析,缺少对旅游移民概念及其研究体系的准确界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移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界定,把旅游移民划分为旅游劳工移民和旅游消费移民两大类,确定旅游移民研究的三大方向为行为理论研究、发生论研究和社会影响研究,并对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构建出旅游移民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旅游移民研究可借用的相关移民动力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较研究、长期站点监测和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对我国旅游移民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地表反射率是地面辐射场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地表反射率的研究对辐射场的变化和地表热状况,特别是对于近年来我国所开展的地表热平衡的研究及其他地表现象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反射率的理论及其变化规律,在国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表反射率的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表反射率是地面辐射场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地表反射率的研究对辐射场的变化和地表热状况,特别是对于近年来我国所开展的地表热平衡的研究及其他地表现象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反射率的理论及其变化规律,在国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  相似文献   

10.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应用到了旅游产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产泛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尺度和空间集聚角度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应用主要从地方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在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和组成合作的“集群组织”;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而且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而实践中则强调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组织者对于推进集群内部企业合作性竞争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也仅是政府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因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应尽快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国内陆地区积雪分布十分广泛。根据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干寒型”积雪的特征 ,对中国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的季节性积雪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最大积雪深度达 15 2cm(1997) ,积雪层一般由新雪 (或表层凝结霜 )、细粒雪、中粒雪、粗粒雪、松散深霜、聚合深霜层和薄融冻冰层组成。与“湿暖型”积雪相比 ,“干寒型”积雪的性质具有密度小 (新雪的最小密度为 0 .0 4 g/cm3 )、含水率少 (隆冬期 <1% )、温度梯度大(最大可达 - 0 .5 2℃ /cm)、深霜发育层厚等特点 ,并且变质作用以热量交换和雪层压力变质作用为主。据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 (43°2 0N ,84°2 9E ,海拔 1776m)的观测资料 ,中国内陆干旱区冬季积雪期雪面太阳辐射通量以负平衡为主 ,新雪雪面反射率达 96 % ,短波辐射在干寒型积雪中的穿透厚度达 2 8cm。春季积雪消融期 ,深霜层厚度可占整个积雪层厚度的 80 %。随着气温的升高 ,雪粒间的键链首先融化 ,使积雪变得松散 ,内聚力、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 ,积雪含水率也随之增大 ,整个积雪层趋于接近 0℃的等温现象 ,因此 ,春季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全层性湿雪崩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天山是雪崩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这里防治雪崩的成败,取决于土地利用政策及其管理,应发挥法律效力,加强行政管理,保障雪崩区人畜安全。执行法律、进行雪崩危害及防治教育、负责雪崩区安全,是地方政府的职责。雪崩灾害评价应该列为雪崩研究重点之一,它是土地管理技术咨询重要部分,亦是制定法律、执行和遵守有关规定的依据。天山山地开发较早,并且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广阔前景。但是,雪崩已经成为、并将更加成为山地开发的障碍。近些年来,天山发生数起灾害雪崩,使我们在如何正确利用雪崩地区土地方面得到一些启示。1978年,笔者曾进行天山雪崩灾害普查,注意到雪崩灾害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天山雪崩地区土地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是雪崩灾害归因之一。今后,应该加强雪崩地区土地利用的管理,并应着手进行雪崩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阿尔玛京卡河流域的雪崩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阿尔玛京卡河流域危险主要出现在中山森林-草原带和高山雪冰带。受局地气候、地貌与环境的综合作用,流域雪崩规模小、路程短,多见全程雪崩;雪崩类型单调,以干、湿雪崩占统治地位,在90%以上,雪崩发生地点集中,而且每年都有出现,只有数量上的差异性。在西风气流的控制下,冬季积雪层的变质过程具温度梯度变质特征。积雪层负温梯度大,雪层深霜的发育和生长迅速,呈出“干寒型”积雪的基本特征。雪崩对道路、居民点和建筑  相似文献   

14.
雪崩是对高寒山区房屋、设施、道路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雪崩监测预警技术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是避免或减轻雪崩对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对国际上常用雪崩防治工程进行分类,重点按作用手段分别阐述了各种防治工程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防治工程研究进展、适用范围、设计要求、应用情况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研究认为,目前的雪崩灾害防护工程存在修筑标准欠缺、雪崩机理不明确、工程设计参数计算不合理、试验模拟不理想、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等不足,并建议从工程综合配置、雪崩与防护结构相互作用、工程设计参数定量化研究、开发积雪清理技术、构建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开展先行工作.  相似文献   

15.
雪崩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发生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流程不长,规模极值差别很大等特点。较大规模的雪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也是山区活跃的外营力之一。雪崩,一次可将数十方乃至数千万方的雪堆积在山麓或峡谷,轻者断道阻车,重者堵塞河流,毁坏森林,击垮建筑物,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倾刻之间造成巨大的灾害。  相似文献   

16.
雪崩危险指标是评价雪崩对公路危害程度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用已有资料对伊焉公路巩乃斯沟口至艾肯山隘段的雪崩危险指标进行了分段计算,结果表明,该路段雪崩危险指标在0.022-2.685范围内,与国外资料相比,属于小量级,其主要原因是车(人)流量小。同时,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并结合该路段的雪崩危害史,进行了雪崩灾害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在该路段灾害程度划分图上。  相似文献   

17.
雪崩危险指标是评价雪崩对公路危害程度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用已有资料对伊焉公路巩乃斯沟口至艾肯山隘段的雪崩危险指标进行了分段计算,结果表明,该路段雪崩危险指标在0.022-2.685范围内,与国外资料相比,用于小量级,其主要原因是车(人)流量小。同时,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并结合该路段的雪崩危害史,进行了雪崩灾害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在该路段灾害程度划分图上。  相似文献   

18.
雪的抗剪力与抗剪强度是雪崩释放机理研究和冰雪工程中很重要的力学参数.本实验是在剪切应变率(ε)为1.8×10-6~33×10-3·S-1的条件下进行的,分为10个剪切应变率等级,共做了36个非均质雪剪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雪的抗剪力与抗剪切强度与实验温度,尤其是剪切应变率的关系甚为密切.雪的脆-塑临界剪切应变率约为10-4·S-1.  相似文献   

19.
雪崩灾害严重威胁亚洲高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掌握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雪崩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数据整理等方式,收集了2009—2019年间亚洲高山区的雪崩灾害数据,基于雪崩灾害活跃指数定量分析不同时空雪崩的活跃度,阐明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展示:(1)10月到次年4月为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危险期,2月下旬和3月为雪崩的危险性和活跃度的高峰期。(2)由于积雪特性和气候的差异,不同山区的雪崩活跃度和受灾程度呈现显著差异。64%的雪崩灾害事件发生在帕米尔高原和克什米尔地区为中心的天山、西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区,该区域的雪崩造成的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78%。(3)多数雪崩灾害事件是由自然因素(强降雪、温度剧增、雨夹雪、地震和风等)诱发,其中强降雪诱发的雪崩灾害最多,其次为春季快速升温诱发的雪崩。本研究可为评估在气候变化下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防治策略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不同形式的块体运动,其中包括蠕变和雪崩。雪崩是山坡上的不稳定积雪断裂后发生的快速崩坍。它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山地自然灾害之一。山坡和山坡上的积雪是雪崩的两个条件。后者是雪崩运动的物质,而前者为雪崩运动提供能量。同时,山坡不但是雪崩的下垫面,而且它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山区降水、积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