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 经历了漫长地质演化历史, 分为鲁西和鲁东2个主要地块, 地质矿产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其中区内铁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成因类型多样, 矿床广泛分布, 资源储量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铁矿开发基地。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全省地质矿产资料进行总结, 从地层赋矿、构造控矿、岩浆岩成矿和物探异常示矿等方面对全省铁矿成矿规律进行分析, 进一步对全省铁矿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全省铁矿类型共分苍峄式、莱芜市、莲子汪式、朱崖式等共14个矿床式; 铁矿成矿规律研究表明, 各铁矿类型受到地质构造演化控矿、地层控矿、岩体控矿、构造控矿等控制程度不同; 如地层控矿方面尤以沉积变质型、化学沉积型较为突出, 岩体控矿方面尤以岩浆型铁矿最为显著, 而接触交代型铁矿则是地层控矿、岩体控矿、构造控矿联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 认真总结物探异常示矿规律是今后勘查工作的重点, 低缓磁异常区的勘查是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通过对全区铁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和成矿规律研究, 划分了全省铁矿成矿系列, 并总结了综合找矿预测模型; 构建了研究区铁矿综合勘查技术体系。此次研究共圈定了苍峄铁矿远景区、莱芜铁矿远景区、淄河铁矿远景区和莱阳西铁矿远景区等36处; 其中沉积变质型铁矿共15处, 接触交代型铁矿共9处, 岩浆热液型铁矿共4处, 岩浆型铁矿共8处; 在上述36处远景区中, A类远景区共18处, B类远景区共13处, C类远景区共5处, 在今后各个铁矿类型勘查过程中, 沉积变质型铁矿和接触交代型铁矿是今后勘查工作的重点。本次研究为今后全省铁矿找矿工作提供了部署依据和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2.
透辉石,透闪石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正钰 《湖南地质》1990,9(2):46-53
在国内透辉石、透闪石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提出我国该类矿床的四种成因类型:区域变质型、接触热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型。并探讨了除岩浆岩型矿床以外的各类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依托青海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在收集矿产勘查、科研成果资料以及调研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对青海省铁矿时空分布、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青海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和三叠纪,自北向南成矿时代由老变新,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祁连、东昆仑构造带,祁连构造带以产出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特色,东昆仑构造带主要产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和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2)将青海省铁矿床划分为九个矿床成矿系列;3)厘定了青海省主要类型铁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认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大陆边缘,寒武纪—奥陶纪及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产于大陆裂谷、岛弧或弧后盆地,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碰撞-后碰撞造山带;4)概述了九个系列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4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卡而却卡铁铜多金属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典型矿床,矿床成矿作用复杂,但以往对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研究薄弱,制约了进一步找矿突破。笔者通过研究卡而却卡矿床成矿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等,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研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为中三叠世;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围岩和深部花岗斑岩;矿床成因属接触交代型和热液脉型-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分属2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即与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成矿系统和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热液脉型-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成矿系统。1∶1万详细地质填图+水系沉积物测量+磁法测量、激电、重力剖面测量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最佳找矿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大量资料阐述了王浩铁矿床在矿石结构、构造、类型,矿物成分,矿区岩石地球化学以及蚀变、矿化等方面的特征.认为王浩铁矿属夕卡岩型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基本上揭示了该矿床的成矿规律,提出了有关地层、构造、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磁异常等方面的找矿标志,为今后寻找同类型的铁矿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前, 我国铁矿资源供应形势十分严峻, 实现铁矿找矿突破迫在眉睫。矿床成矿系列是对成矿规律的总结和凝练, 在多矿种和不同地质单元的找矿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现在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理论, 对于深化铁矿成矿预测研究、明确找矿方向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已划分的以铁矿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有18个, 矿产预测类型至少67种, 构筑了相对完善的成矿体系。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体系对我国铁矿的研究成果, 铁矿成矿预测应聚焦于: ①成矿地质基础-识别成矿要素; ②特征性矿化指示和找矿标志的提取分析; ③找矿新发现的深入剖析和规律总结; ④新铁矿类型的辨别及其成矿规律研究; ⑤重点矿山的构造重新认识; ⑥以成矿体系的角度开展“全位成矿”和“缺位找矿”研究; ⑦成矿谱系的构建和成矿缺位(矿种、类型、时代)的研判; ⑧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开展铁矿资源预测和综合利用; ⑨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内生铁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系列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铁矿基地.这里的夕卡岩型和玢岩型铁矿的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矿山生产揭露的地质矿化现象日新月异.作者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类矿床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和综合对比.我们认为本区的两类主要铁矿类型——夕卡岩型铁矿和玢岩铁矿成因上近似,都包含有接触交代成矿作用、碱质交代成矿作用、矿浆贯人作用和沉积—接触变质成矿作用以及相应的矿床成因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成矿的区域构造和岩浆活  相似文献   

8.
鄂东地区大冶式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深入研究其成因无疑对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是有重要意义的。关于它的成因,前人先后提出过矽卡岩型(接触交代)、闪长岩钠化蚀变和膏盐层促进成矿,三迭纪沉积菱铁矿被改造成矿、矿浆成矿等不同看法。现以三年来对鄂城、金山店、灵乡和王豹山等四个岩体有关矿床研究所拥有的野外资料为基础,对成矿流体的性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鄂东大冶式铁矿成矿流体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东地区大冶式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深入研究其成因,无疑对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关于它的成因,前人先后提出过矽卡岩型(接触交代)、闪长岩钠化蚀变和膏盐层促进成矿、三叠系沉积菱铁矿被改造成矿、矿浆成矿等不同看法。现以四年来对鄂城、金山店、灵乡和王豹山等四个岩体有关矿床研究所获的野外资料为基础,对成矿流体的性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在我国分布广泛.该类型矿床中富铁矿石占一半以上,其富矿储量也约占各类型富矿近一半.研究这类矿床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围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围岩对成矿作用的影响,特别是矿化岩性的影响迄今仍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纯灰岩对成矿有利,有的认为白云质灰岩有利.本文着重就我国东部地区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围岩的控矿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岩浆通道成矿系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全球最主要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基本特征是:(1)矿石与围岩边界平直,呈侵入接触关系;(2)"矿浆"在岩浆成矿系统的晚期上侵就位;(3)矿体赋存于岩浆通道中.已有的成矿模型不能同时解释这三个基本特征,暗示必须进一步理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最近几年我们的研究发现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典型矿石具有如下特征:(1)矿石中存在流体晶矿物组合,它们既不同于岩浆岩中的矿物组合,也不同于变质岩中的矿物组合,推测是从流体中直接结晶的产物;(2)铜镍硫化物矿床中不同部位矿体中矿石存在显著的成分变化,前锋端矿石以富Ni为特点,尾端矿石富含Cu、Pt、Pd.据此,本文提出了"岩浆通道成矿系统"的新模型,试图整合解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各种观测事实.所谓岩浆通道成矿系统,系指岩浆演化晚期,"矿浆"运移和就位的空间及其相关成矿要素的组合.该模型强调:(1)深部岩浆房在岩浆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矿浆"定位于岩浆成矿系统演化的晚期;(2)矿浆具有整体的流动性,因而提出了"岩浆通道前进方向"的概念;(3)所谓的"矿浆"实际为富含矿熔体-流体流,后者因失去挥发份而呈"矿浆"状,以大的流体体积和流体/熔体比值为特征.数值模拟表明,往硫化物矿浆加入挥发份流体可以显著提高矿浆的上升能力.当加入的挥发份流体达到30vol.%时,受到质疑的密度问题将不复存在,矿浆具有快速上升到浅部地壳的能力.但是,如此富含挥发份的矿浆也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矿浆,而是含矿熔体-流体流.此外,由于流体超压等原因,含矿熔体-流体流利用先存的构造薄弱面快速上升,形成岩浆通道,并在有利的部位卸载成矿金属形成矿体.因此,矿体常常侵入切割围岩.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幔源岩浆矿床的类型、时空分布及成矿谱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新疆北部与幔源岩浆有关的矿床种类齐全,成矿环境复杂,时代和类型繁多,在中国乃至世界颇具特色。主要矿床类型包括铬铁矿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PGE)矿床、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含钴磁铁矿矿床、玄武岩自然铜矿床、热液型钴-多金属矿床,以及非金属矿床等。按照含矿地质体的类型,可分为6种类型:蛇绿岩型、层状杂岩型、小侵入体型、阿拉斯加型、浅成岩型和喷出岩型。这些幔源岩浆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岩成矿系列:铜镍系列、钛铁系列和铬铁系列。钛铁系列以碱性层状岩体型钒钛磁铁矿、铁磷矿为代表,岩石具有明显的富Fe特征,属于碱性富铁质的高钛玄武岩系列;铜镍系列以小侵入体型铜镍矿、阿拉斯加型铜镍-PGE矿为代表,岩石属于铁质的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系列;铬铁系列主要为蛇绿岩型铬铁矿,岩石具富Mg贫Fe特征,属于镁质系列。3个系列的岩浆都具有亏损地幔源特征,可能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岩浆源区富含相应的成矿元素,是形成3个系列矿床相应成矿地质体的主要条件。3个系列矿床的成矿机制可分为深部熔离/岩浆分异、就地分凝、矿浆贯入、岩浆热液等过程。根据各系列矿床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建立了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3个系列矿床综合模式: 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熔离/分异,分离为3个系列,由于外部物质加入在地壳深部发生分异和熔离,在不同深度富集形成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临近地表时流体富集和分离成含矿流体,分别形成浅成岩型磁铁矿和喷出岩型自然铜矿。新疆北部各类幔源岩浆矿床从早到晚主要产于3期构造阶段/构造类型: 大陆裂解期、板块俯冲期、碰撞/后碰撞造山期(又分3个阶段: 碰撞后伸展阶段、幔柱叠加造山阶段、后碰撞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13.
张乾  潘家永 《矿物学报》1994,14(4):369-372
本文以铅同位素组成为线索,讨论了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质来源,得出了该类矿床矿质的岩浆源、岩浆与围岩混合源及多源混合源三种来源。  相似文献   

14.
接触交代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铅源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乾  潘家永 《地质论评》1994,40(4):330-339
本文研究的接触交代夕代岩型多金属(铜-铅-锌)矿床是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的矿床工业类型,传统上认为成矿物质是岩浆分异的产物。文中用矿石铅、岩浆岩铅及围岩铅同位素组成,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该类矿床矿石铅的三种来源,即单一的岩浆源,岩浆与围岩混合源及多元(三种以上)混合源,认为在运用铅同位素研究矿石成因时,既要研究矿石铅,也要研究岩浆岩长石铅和围岩(沉积岩)铅的同位素组成,并考虑  相似文献   

15.
晋东北隐爆岩及其对金银的控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隐爆岩地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金银矿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它是在深源花岗岩浆浅成或超浅成入时,由气爆、浆爆和热液注入作用形成的。隐爆角砾岩可分为五种类型,并显示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性。隐爆岩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形成,因而与火山颈相爆发角砾岩有一系列岩石特征差别,可作为两者区别的标志,。由于隐爆岩在花岗岩类岩浆多期次侵入和火山作用的最后阶段形成,因而是含矿热主最后载体,又由于隐爆岩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且民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中—新元古代发育有大红峪期、串岭沟期等多期火山岩,产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碱性基性岩,包括响质碱玄岩、碱玄质响岩、响岩、副长岩、粗面岩、粗面玄武岩和粗面安山岩。该岩石为碱性,Ti含量高,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高场强元素,显示其构造环境属拉张环境;微量元素比值和同位素分析显示岩浆为幔源,但受到大陆地壳的强烈影响,属裂谷环境。在该区发育有洞子沟、将军关、银冶岭、罗选厂、翟庄等一系列银多金属矿床(点)。这些矿床(点)在时间上和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在空间上相互关联,许多矿体直接产于火山岩或火山机构中,矿石中发育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低温硫化物矿物黝铜矿、自然铜、碲银矿等,从而证明中—新元古代火山作用对该区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月星 《矿产与地质》1997,11(4):225-231
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矿床。其成矿岩体是由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在构造动力驱动下,沿深大断裂侵入形成的含矿铁质超基性岩、铁质基性一超基性杂岩和铁质基性岩体。主矿体通常赋存在这些岩体的中下部、底部或根部。主要成矿作用有岩浆熔离作用(包括岩浆就地熔离作用和岩浆深部熔离作用)和硫化作用。其成矿模式为“以岩浆深部熔离作用为主导的脉动式”成矿,形成由多种矿体(包括岩浆就地熔离型、岩浆深部溶离贯入型、晚期贯入型及交代型和岩浆熔离硫化叠加型)构成的复式矿床。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本文反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5-02-01专题的地质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提出燕山期本区为大陆板块内部的断块与裂陷交织的构造-岩浆-成矿带。燕山早期,以NWW—EW向为主的岩石圈断裂,控制了铜、钼、(金)矿带的分布;燕山晚期,以NNE—NE为主的岩石圈断裂,主要控制了铁及铁-铜矿带的分布。矿带内各矿田的位置,受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联合控制。根据环形构造、线性构造与侵入岩体的关系,建立了本区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的“三层结构”模式。首次研究了主要赋矿层位——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球化学,包括有机碳含量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对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和含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3个成岩成矿亚系列。在综合研究区域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等作用演化的基础上,提出本区存在两个成矿系列,即沉积成矿系列(古生代为主)和岩浆成矿系列(燕山期为主),后者是本区主要的金属成矿系列。两个系列的叠加复合是本区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是造成矿床多样性和复合性的重要原因。论文讨论了铁矿带和铜矿带的区域分布及二者的相互关联,并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环太平洋矿带中的地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峨眉山玄武岩及白马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Cr、Ni富集的地球化学条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母岩浆分离结晶早期形成的堆积层,即结晶度很小的橄榄岩有利于寻找富Cr、Ni层位。  相似文献   

20.
Deep-seated magmatic liquation-injection deposits form a major type of magmatic sulfide deposit in China. The reserves of nickel and copper in this type of deposit may attain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tons (e.g.Hongqi 7 and Karatunggu) to nearly ten million tons (e.g.Jinchuan). Those deposits can be classified as large or superlarge deposits. The ore grade is relatively high, commonly with w(Ni)>1 %.The mineralized intrusions are small in size, generally only 0.0n km2 to 0.n km2, with the largest one not exceeding a few km2. Before intruding, the primary magmas have undergone liquation and partial crystallization at depth; as a result, the magmas have partitioned into barren magma, ore-bearing magma, ore-rich magma and ore magma, which then ascended and injected into the present locations once or multiple times, to form ore deposits. The above-mentioned mineralizing process is known as deep-seated magmatic liquation-injection mineralization. The volume of the barren magma is generally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ore-bearing magma, ore-rich magma and ore magma. In the ascending process, most of the barren magma intruded into different locations or outpoured onto the ground surface, forming intrusions or lava flows. The rest barren magma, ore-bearing magma, ore-rich magmaand ore magma may either multiple times inject into the same place in which rocks and ores are formed or separately inject into different spaces to form rocks and ores. Such deep-seated magmatic liquation-injection deposits have a much smaller volume, greater ore potential and higher ore grade than those of in-situ magmatic liquation deposits. Consequently, this mineralizing proces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 deposits in small intr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