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主要对杭州湾及其沿岸各县(区)的工业、生活、农业、畜禽养殖和海水养殖等污染负荷及贡献率进行了系统、定量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各污染源中,工业污染负荷和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畜禽养殖污染,同时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亦不容忽视;杭州湾周边12个县(区)中,萧山、绍兴的污染负荷和贡献率相对最大;加强萧山和绍兴等区域的污染负荷控制,尤其是来源于工业和农业面源排放的CODcr和畜禽养殖排放的BOD5以及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排放的总氮及总磷等,对杭州湾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削减以及海域环境的改善等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跨海大桥对钱塘江河口水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建设在潮汐河口的特大型桥梁——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上边界选在老盐仓,下边界定在金山,平面比尺为1000,铅直比尺为100,模拟总水域面积约2200km2;模型运用2000年9月杭州湾实测水下地形及大范围同步水文测验资料进行了验证,其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资料分析,运用定床模型试验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附近水域流态的变化及对钱塘江涌潮、上游行洪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建桥前后潮位、流速流向、潮流量以及涌潮高度等试验数据的变化表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对钱塘江河口水流的影响主要在桥位近区,对涌潮、上游行洪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1964年作者发表了“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Ⅰ.上湾区”一文(毛汉礼、甘子钧等,1964)。根据表征入海径流冲淡作用的河口盐度沿程分布和变化特征,将杭州湾以海盐为界划分为上湾区和下湾区:海盐以上的上游段为上湾区,其潮混合为强混合型;海盐至湾口的下游段为下湾区。其后,又对杭州湾的盐度分布、水系和环流做了初步分析,并对潮汐、对流和风浪等作用所导致的涡动混合现象作了粗略的讨论,认为要合理地阐明下湾区的混合过程似应同时考虑侧向与垂向的混合效应(毛汉礼.沈鸿书等,1964)。本文根据1963年在杭州湾下湾区进行专题水文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杭州湾下湾区的潮混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表征该区潮混合扩散过程的某些特征量,如水平涡动扩散系数、水平涡动交换系数等作出量级估计,并给出涡动交换椭圆;估算了控制这一河口区域盐量平衡与动量平衡的各项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为进一步开展杭州湾下湾区潮混合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东海西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分区及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本区10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化学及生物组分等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据此,把东海西部海域的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两种类型的过渡环境。一类是与河口有关的过渡沉积环境,如长江三角洲沉积区,杭州湾沉积区及混合沉积区;另一类与河口无关的过渡沉积环境,包括浙东近岸沉积区,苏北浅滩沉积区及陆架改造沉积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及其邻近陆架区2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硅的资料分析,及与水文、地质、矿物等资料的对比研究,详细地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硅的含量分布、来源及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908”ST04区块调查的夏、冬、春、秋季四个航次和“908”补充调查的8月航次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表层水体溶解氧及其饱和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东海北部表层水体在夏季和春季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为主要控制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口外、杭州湾外及浙江近海存在大范围的强光合作用区;秋季以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为主,表层溶...  相似文献   

7.
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潮流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等实测资料,对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净输运通量以及起动流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影响明显;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整体由湾口向外海输运,平均日单宽输沙通量由杭州湾内向外海迅速减小;从杭州湾向外海,泥沙起动越来越难,单纯潮流对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潮汐特征时空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湾是世界著名的强潮河口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基于杭州湾口内外实测潮汐资料,对杭州湾潮汐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高潮位、低潮位、平均潮位、潮差、涨潮历时以及天文潮变化,同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汐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最近50年来,杭州湾年平均高潮位和海平面抬高,潮差增大;澉浦年平均低潮位抬高,涨潮历时缩短,浅海分潮增大;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是造成杭州湾潮汐变化的主要因素;浙江和邻近海域的涉海工程可能是造成浙江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92—2012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波  唐静亮  胡颢琰 《海洋学报》2014,36(12):111-118
本文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2年)20年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杭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生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20年间,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杭州湾生物群落的各项指标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0年后至今,由于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杭州湾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DIN、DIP、COD和富营养化对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年来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水排放导致的富营养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有很大影响,滩涂围垦等沿海开发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热探针法原理,测试了在杭州湾以东陆架区取得的28个海底表层柱状样0.2、1.0和1.8 m处的导热系数,结合激光粒度分析结果,比较了研究区6种土导热系数的大小,发现含砂量大于10%的粗粒土拥有较大的导热系数。土质类型相同时,含水量和干密度对其导热系数影响显著。杭州湾沉积区、混合沉积区,陆架砂质沉积区表层土导热系数的平均值分别是:1.25、1.45 和1.46 W·m-1·K-1,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增大的趋势。而土样导热系数在垂向的变化表明:水深、埋深等空间分布因素对海洋土的热物性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尹庆江 《海洋预报》1991,8(4):41-49
本文采用动力数值方法,对影响杭州湾的几次典型的强台风风暴潮进行了成功的模拟实验;并对6种不同角度登陆的台风和5组平行海岸移行的台风所引起的杭州湾的风暴潮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有益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假设一模型台风,选取建国后进入东海的台风最低气压为其气压值,按有利于杭州湾增水的路径移行,计算出杭州湾可能最大风暴潮值。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外围海域岛礁众多,波浪传播机制复杂。为了了解该海域的波浪分布特征,采用MIKE 21 SW模块建立了杭州湾海域波浪数值模型,利用实测波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模拟杭州湾海域的波浪传播。利用1970—2002年嵊山海洋站实测极值波浪资料推算50年一遇波浪要素,将其作为模型边界条件,对杭州湾海域50年一遇的设计波浪进行了模拟,并对该海域的波浪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内波高较之外海明显减小,外围众多岛礁起到了很好的遮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杭州湾及邻近水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与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1月杭州湾及邻近水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其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及邻近水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和富营养化不仅与湾内河流高DIN、磷、硅的输入直接有关,同时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十分显著.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变化主要受物理混合作用所控制,浮游生物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 MSS、TM、ETM+影像和HJ1B CCD2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了1983~2012年间的6期杭州湾海岸线。分别采用端点变化率(EPR)法和叠加分析法定量化计算了岸线变迁速率及陆域面积变化,并按照地级市分岸段进行了岸线变迁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开展了杭州湾南岸和北岸的变迁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沿岸以人工岸线为主,岸线变迁剧烈,变迁速率分布不均,绍兴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上海市围填程度依次降低。人类围填是杭州湾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模糊聚类法对杭州湾水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杭州湾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图5,表6,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杭州湾的特点,设计了3个污染物减排方案,以2008年入杭州湾的总磷源强为基础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杭州湾总磷污染物进行权重计算,根据磷酸盐和总磷的换算因子,换算成磷酸盐的分配权重,对磷酸盐减排削减量进行分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比选最优的磷酸盐减排方案。结果表明:方案1为最优方案,根据最优方案计算杭州湾近期磷酸盐的减排削减量总共为298.45t/a。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物中的孢子和花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杭州湾是钱塘江河口区的口外海滨,为典型的漏斗状海湾,其宽度由湾口向内逐渐变窄,水深逐渐变浅.它的南北两岸均有潮滩发育,但因深槽通临北岸,故而南部潮滩不断发展,滩面宽缓,北部潮滩以侵蚀后退或相对稳定为主,边滩较窄,滩坡也较大.对于杭州湾潮滩沉积物中的孢粉研究,以往仅少数作者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表层沉积孢粉时稍有涉及,而对潮滩尚缺乏较为深入的工作.为探讨潮滩沉积中的孢粉组合及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尝试以孢粉组合来划分潮滩沉积相带,我们采集了杭州湾北岸五条剖面(金山Ⅱ、Ⅲ号剖面,金山咀Ⅳ号剖面,柘林Ⅵ号剖面以及芦潮港Ⅸ号剖面,共47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图 1),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孢粉,经鉴定统计可区分出三个孢粉组合,其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即是对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中孢粉组合及其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演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1976~2004年杭州湾北岸的多幅地形图,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这些资料为主要依据对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的历史演变和近期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历史上杭州湾北冲南淤,其北岸经历了先侵蚀后淤涨的过程.(2) 由于圈淤围垦,近30年杭州湾北岸岸线全线外移.(3) 近30多年杭州湾北岸的冲淤演变:1997年前芦潮港至南奉边界岸滩基本处于淤积状态,1997年后基本处于冲刷状态;金山岸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金山嘴-金山卫滩涂一直比较稳定;漕泾-金山嘴滩涂经历了一个冲刷-淤积-再冲刷的过程,但冲淤幅度不大;奉贤部分岸滩处于侵蚀状态,1997~2004年0 m等深线以上岸滩进入侵蚀状态,侵蚀带由东向西推进,同时也向岸北侵,使-5 m等深线以下滩坡侵蚀变成-5 m等深线以上滩坡侵蚀.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受多种动力因子的影响,除受潮流和风浪等动力因子的作用外,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围垦工程的影响及长江来沙量的减少是造成杭州湾北岸岸滩冲刷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杭州湾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和地球物理探测所获得的资料,将杭州湾常见的地质灾害分为活动性地质灾害和限制性地质灾害.对杭州湾常见的地质灾害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潮流冲刷槽、古河道、软土、滑坡、砂土液化、浅层气等与海洋工程密切相关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危害性等,为本区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提供基础资...  相似文献   

20.
在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通航标准论证报告》及杭州湾交通通道有关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浙江省交通厅文件的精神,结合杭州湾的水文、河势、港口、航道等基本状况、条件以及通航船舶现状与未来对通航发展的要求等,确定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桥位航道中心线及通航孔的位置。在杭州湾南航道中心线设了3个通航孔,其中1个为主通航孔,2个为副通航孔。主通航孔可通行总长为97m,宽为14m的3000t级杂货船,净空高度不于31m,净空宽度不小于125m,单向通航;副通航孔可通行总长小于33m,宽为7.2m的小型船舶,净空高度不小于20m,净空宽度不小于50m,单向通航。最高通航水位为5.19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