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3S技术在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3S技术的应用在许多研究和管理领域广泛推广并日臻成熟,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组成的3S技术相结合,综合应用于三角洲及滨海湿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其快速、经济、高效的强大优势。本文实验区选在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方大河三角洲地区,经过资料收集、野外探查、光谱实验、室内计算机处理、野外抽样定位验证等阶段的工作,建立了合理的技术流程,并探讨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前景、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遥感影像分类与地学知识发现的集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王雷  冯学智  都金康 《地理研究》2001,20(5):637-643
遥感与地学之间存在着数据与知识上巨大的互补性。本文通过地面类型数据将遥感影像分类与地学知识发现结合起来:用遥感数据驱动发现地学知识,用地学知识解释、确认、检验遥感分类结果,并使用统计值和分布谱来定量化表达地学知识,形成一体化的遥感地学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3.
3S技术大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S技术的在许多研究和管理领域广泛推广并且臻成熟,表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成的3S技术相结合,综合应用于三角洲及滨海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其快速、经济、高效的强大优化。本文实验区选在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方大河三角洲地区,经过资料收集,野外探查,光谱实验、室内计算机处理、野外抽样定位验证等阶段的工作,建立了合  相似文献   

4.
遥感影像智能图解及其地学认知问题探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提出遥感地学智能图解模型 (RSIGIM)概念 ,主要内容是如何模拟地学专家对遥感影像的综合解译和分析过程 ,对遥感影像中包含的地物目标进行描述、识别、分类和解释 ,提取遥感影像中地物目标所属的类别 ,判别其大小、结构、相互关系等地学属性及遥感成像机理、内部特征 ,进一步融合地学分析模型 ,预测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作出决策性规划。 RSIGIM的核心问题——遥感地学智能图解中的认知模型 ,具有层次结构 ,从低到高包括基于数理统计的影像基本处理和分析模型、基于神经计算模型影像视觉生理认知模型和基于符号知识逻辑心理认知模型等三个层次的分析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5.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在必修模块“地理3”的内容标准中,专门列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标题,具体内容包括: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陈继革 《地理教学》2014,(16):57-59
地理信息技术体系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方面的核心技术组成。总体要求是: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别对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认识,能对遥感图像进行简单判读、对3S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形成基本的地理信息素养。高考重点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已在众多领域取得广泛应用.该文对虚拟现实技术作概括性介绍,并讨论和评述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学中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在地学理论研究及环境动态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二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三是在旅游中的应用。同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的空间图像专题分析与制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肃性  傅俏燕 《地理学报》2001,56(Z1):98-102
重点论述了遥感专题制图信息、源的地学分析,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J探讨,包括空间图像信息的地学特性和时间特性的研究.如不同地区的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的物候期(分蘖、拔节和抽穗等);以及基于专家知识的图像空间信息分析与制图和地球信息融合体系在遥感制图中的应用与发展.将专业知识(专家知识等)运用于空间图像的分析、处理与制图是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评《旅游地学概论》王守春,陈传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一门新的学科—旅游地学,经过几年的蕴育和创立。渐趋成熟,《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卢云亭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三维遥感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机载三维遥感技术能够同步获取三维位置和光谱数据的一体化信息。三维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利用获取的三维遥感数据生成遥感地学编码图像和DEM(数字表面模型)。该文阐述了此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和软件构成,同时对该系统的各处理模块进行了描述,通过对中关村地区300多km^2的三维遥感信息数据的处理,检验了三维遥感信息处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以来,我国科考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Lovénbreen 和 Pedersenbreen两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我国考察队员在这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藉此开展北极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测量。在分析单频GPS动态单点定位数据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基础上,经过平差计算获得了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数据,进而生成冰面DEM和等高线,制作冰面地形图。经与高精度控制点比较,冰面DEM高程的误差为0.78m,在冰川季节性高程波动和年消融的变化范围之内。由于SMART-V1型GPS设备是当前冰川研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pulseEKKO型探地雷达配套的一个重要部件,本文的结论对于同类仪器开展冰川测量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基于高密度的GPS动态单点定位测量方法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数据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北斗/GPS双系统四频率接收机,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采集了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沿线的北斗和GPS实测数据,跨度北至中国天津,南至南极内陆昆仑站。从C/A码伪距的信噪比和多路径、可见卫星数、PDOP值、标准定位的精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北斗和GPS系统在航线上不同区域,尤其是在远洋及南极地区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定位效果。结果表明现阶段的北斗系统信号质量总体上与GPS相当;在45°以内的中低纬度地区,动态定位精度与GPS相当,水平和高程方向分别可达10 m和20 m左右,而静态定位水平方向精度为米级,与GPS相当,高程方向10 m左右,较GPS略差;在中高纬地区,由于可见卫星数较少、卫星分布较差,定位精度较差或无法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依靠常规的手段不仅更新速度慢、难以主动发现变化区域,而且成图周期长、误差大。依靠遥感(RS)手段可以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运用差分GPS技术可以精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性质,GIS则是管理土地利用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图斑号等)的有效工具。基于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建立面向工程目标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新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在数据库建设中分别用于获取状态数据和确定变更靶区 ,而全球定位系统用于靶区的准确定位。该文阐述选择GPS机型的几个条件、GPS基准站设立的两个方法并明确了GPS测量方法。GPS数据在进入数据库之前要基于GPS数据处理软件和传统GIS进行数据转换和编辑。说明基于时空地理实体建立一个本质为TGIS的县级资源环境数据库及其完备的时、空、属性查询特点。同时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探讨县级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The most labour-int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part of many mass balance programmes is the acquisition of snow depth data. The standard technique, which involves probing the snow cover at intervals along a series of profiles, generally by an individual on skis, may involve more than 300 discrete measurements along a total of more than 20 km of profiling at a single glacier. Kinematic surveying with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in differential mode provides muc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hanges of glacier surface level and snow thickness between surveys. The positions of a large number of points can be fixed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by GPS surveying, and the technique is usable in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With real-time kinematic GPS surveying, it is possible to return to the same positions (longitude, latitude) during successive field programmes, and a previously followed route can be retraced precisely. GPS surveying facilitates the production of accurate glacier maps for mass balance programmes. Data obtained by snow depth probing and GPS surveying in 1995 at Austre Okstindbreen, the largest glacier of the Okstindan area, Norway (66°N), indicate that repeated GPS surveys are likely to provid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withinyear and between-year changes of surface topography and are not subject to the errors in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which arise from probing snow depths along selected profiles. Kinematic GPS surveying of several glaciers within an area woul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rising when mass balance studies are confined to a single glacier within a particular area.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位置感知设备的人类移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每个人在地理空间内的移动看似随机而没有规律,然而一个较大规模人群的移动却隐藏着特定的模式。为了研究某些地理问题,如交通、疾病传播等,可以从个体行为出发,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发现人类移动模式,并构筑基于个体的模拟模型,从而建立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并支持相应的决策过程。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使得基于位置感知设备获取海量人类移动数据成为可能。近年来,上述研究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热点,该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GNSS 可提供全天候的实时高精度定位结果,是形变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卫星信号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如建筑物、人群等遮挡的影响,而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修建于山谷、城市建筑群、车流密集等区域。文章研究在遮挡环境下卫星定位应用于形变监测领域的可行性问题。因中国北斗系统在星座布设上与GPS 不同,采用GEO、IGSO 及MEO 三种不同轨道类型形成高轨卫星与中轨卫星的结合,不同的轨道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以广州大桥为例,通过对北斗/GPS 集成高精度定位的研究,并针对北斗卫星的不同轨道类型,利用GEO、IGSO 及MEO 之间的不同组合进行定位,分析其在形变监测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北斗/GPS 集成高精度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能够满足形变监测的需求;同时,北斗/GPS 集成定位可增加可视卫星数,改善卫星的几何分布,而北斗系统的高轨卫星高度角较高,特别是GEO 和IGSO 两种高轨卫星的组合仍能达到1 cm 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了山谷、高边坡、城市峡谷等遮挡较为严重区域中卫星高精度定位的可行性,有利于形成全天候自动化实时高精度的形变监测与灾害监测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电离层闪烁特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纬度地区,而在极区,特别是在南极地区,由于测量数据稀少,所以研究十分有限。借助安装在南极South Pole站和Mc Murdo站的GPS闪烁监测仪,获取到实测的电离层闪烁数据,同时结合IGS网站提供的同址GPS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9月24—25日磁暴发生前,9月26日磁暴发生时以及9月27日磁暴发生后GPS L波段信号电离层相位闪烁和GPS TEC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显示,这次磁暴对电离层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电离层扰动剧烈期间,相位闪烁活动及其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发现,在强电离层闪烁期间,实测的相位闪烁指数σ_Φ与由GPS观测数据推算的TEC变化率指数(ROT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从而证明,在如南极等缺乏独立电离层闪烁观测值的地区,GPS ROTI可以作为表征电离层闪烁的重要可选参数,进而可以借助全球分布的GPS观测数据来分析和研究电离层闪烁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监测和预测冰盖的行为和演化趋势对于研究未来全球气候及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地球物理探测成为极地现场考察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并取得巨大成功,而航空地球物理的独特优势成为极地科考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成为第4个拥有极地航空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能力的国家,并在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期间完成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PEL)数千平方千米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测任务。对于航空地球物理勘探而言,航空测点定位是首要而基础性的工作,本文针对航空地球物理测量中GPS定位数据后处理工作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软件对比试验,评价GPS后处理精度误差和应用效果,在试验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软件完成GPS数据和各地球物理方法数据的匹配连接,进而总结极地航空地球物理GPS数据后处理工作流程,形成实用化的极地航空地球物理GPS数据后处理方案,对后续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5):186-19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echnology to nonspecialist geographers and recommends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GPS instructional modules in college geography courses. The GPS system was developed as a worldwide satellite-based system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to simplify and improve military and civilian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By presenting GPS in several courses, the approach outlined can expose large numbers of students to GPS and may help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GPS for several geographic sub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