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波动特征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的资料数据进行全面搜集,其中包括12条原始曲线和 600多个标志物点的多项信息,通过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拟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小尺度波动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波动的一系列特征。初步建立起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随时间变化的波动序列,即:大致以 6500aBP为界, 6500aBP之前海面在波动中快速上升;6500aBP之后海面波动频繁,变化幅度减弱,但其变化的总趋势呈现出在波动中微微上升的特点。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从总体上来讲共经历了 9个周期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2.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统计分析、模型模拟、虚拟试验和多种海面变化代用资料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全新世中国东部海面和全球平均海面千年尺度波动期和两千年来中国东部海面百年尺度波动期的划分方案,分析了这些波动与同期全球和中国温度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海面波动对沿海地区海陆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影响,提出了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全新世海陆交互作用研究应注意从趋势模式向波动模式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别对辽东半岛东侧大洋河平原中部的D65孔岩心做连续的硅藻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西侧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B3孔、下辽河平原的机械钻孔X33及手动钻孔X11和X21等钻孔岩心做连续的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得到各岩心的硅藻图谱/或粘土混浊水电导率图谱。显示出在这些海岸平原均有厚度在6m以上的海相层存在。表明全新世海侵时海水达到并长期占据这些海岸平原。同时还显示在这些海相地层的5~7m深处,普遍存在一层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通过对各地点已有的14C年代数据分析,推测这层陆相层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应该形成于全新世海面上升的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时期。表明全新世海进期当中,辽宁沿海普遍存在一次海退地质事件。从下辽河平原样品的14C测年数据,推测这次海退时期大致在9300~8000aB.P.(校正年)。  相似文献   

4.
海南三亚鹿回头半岛珊瑚礁和连岛坝的发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海南岛南端三亚市鹿回头半岛由鹿回头岭陆连岛、椰庄连岛坝和南边岭-火岭三部分组成。该地珊瑚岸礁发育良好。为揭示珊瑚礁发育历史,作者在椰庄连岛坝上打了一口深达26.5m穿透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钻孔,并对钻孔岩芯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及14C和热释光年龄测定,从而区分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套海相地层,其间隔以晚更新世末期的陆相沉积。研究表明,本区的珊瑚礁主要建造于标高-13—-9m左右的松散沉积物基底上,开始出现于8500—8000aB.P,繁盛于6300—4800aB.P.的全新世最高海面时期,当时海面高于现今2—3m或更多。近五千年来,随海面波动和下降,珊瑚礁发育渐趋衰退,连岛坝随之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5.
方晶  胡克 《第四纪研究》2007,27(5):797-805
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通过对11个沟谷进行钻孔调查,确认了在被切割的丘陵台地的沟谷中,埋藏泥炭广泛地发育在海拔\{2~\}10余米的不同高度; 并对钻孔样品做硅藻分析,明确了基底海拔高度在\{4~\}2m的泥炭层之下的沉积物为海生种硅藻占优势的海相层,因而取得了海水广泛侵入大洋河平原并直达沟谷深处的微体古生物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对3个代表性的小沟谷平原从沟头到沟口连续钻孔取样以及地质剖面分析,研究沟谷埋藏泥炭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表明: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 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 研究区约\{6000~\}5500年前达到全新世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福建深沪湾潮间带古森林遗迹分布区的两个钻孔岩芯的粒度、有孔虫、孢粉、古土壤和14C年代等方面的分析测试资料,恢复了该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与海底林生长与掩埋的历史.以油杉为代表的古森林在该区出现于9420aB.P.左右,繁盛于8090~7140aB.P.在7200~6800aB.P.间的中全新世早期,该区气候热暖潮湿,海面不断升高.由于侵蚀基准面的抬高,深沪湾西部的河流发生了加积作用,从而掩埋了该古油杉林.当中全新世中期古海面上升到钻孔所在的位置时,该古森林遭到了灭顶之灾.晚全新世以来,该区一直处于潮间带环境,与今日只有微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复杂的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目前对其第四纪环境演化的历史仍存在多种认识。为进一步查清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的过程,对位于珠江口西岸的QZK6孔,在沉积结构、构造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MS14C和光释光(OSL)测年、有机碳同位素、粒度等对第四纪地层的形成年代和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孔39.40~27.38m发育晚更新世风化层、河流等陆相沉积体系,27.38~2.00m发育全新世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全新世三角洲沉积又可分为27.38~5.30m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组成的退积式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5.30~2.00m的河口湾-三角洲前缘进积式三角洲沉积体系。该孔第四纪沉积特征揭示的环境变化,是对末次冰期低海面、早中全新世海面升高及晚全新世下降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南岸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是我国全新世珊瑚岸礁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台湾岛南端的恒春半岛沿岸。前人从生物学[1-5]、地貌学[6-8]和地质学[9-12]角度对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进行过较为广泛的研究。作者报道过崖县鹿回头水尾岭剖面珊瑚礁样品的C14年代测定结果[13,14]。1979年底至1980年初,作者在海南岛南岸东起小东海沿岸西至西瑁岛西岸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与采样。根据野外和室内分析资料,本文公布了一批新测试的C14年代数据,并进一步讨论了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其与海岸变迁、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生物群和古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据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资料,论述了建湖地区全新世生物群的演替、海平面波动、古地理变迁和古气候变化。生物群资料证实,本区曾遭受两次海侵,全新世中期海侵规模大,为高海面期,属低能潮坪至潮下带上部浅水环境;其晚期海侵规模小,属潮上带环境。两次海侵期之间,出现一明显海退期。据孢粉资料计算,本区气候波动与全新世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进行钻孔调查取样,对由海向陆4个不同地点的100余个钻孔样品,进行粘土混浊水导电率测定,区分了八岔沟古泻湖平原的海陆相沉积层,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原各孔的海相层上限高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约为海拔4.0~4.2 m,此高度代表了该古泻湖平原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间海水所达到的平均高潮线的高度.通过测定和讨论覆盖在海相层上的泥炭底部14C年代,明确了该区略早于5 800 cal.aB.P.达到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全新世最高海面期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约为海拔3.4~3.6 m.将此高度与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高海平面期(6 000~5 500 cal.aB.P.)的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约2 m相对比,显示出在全新世期间辽东半岛西部八岔沟一带较东部的大洋河平原有相对上升的趋势.深达9 m的B3孔的导电率有两个高峰值,反映该平原全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海侵,较晚一次海侵的最大范围达到距现代海岸线约1.2 km处.  相似文献   

11.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化历史,并利用微体生物组合分带对水深变化的指示,定量讨论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经历了沼泽-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环境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始阶段,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发育沼泽环境,南部未见沉积,与上更新统河流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全新世早期,研究区潮滩环境发育。潮滩层厚度约1 m,历时数百至1千余年。至7000 cal BP前后水深增大,研究区进入浅海环境。约6000 cal BP,沿岸南北两端先后进入三角洲过渡环境,中部三角洲环境约开始于1500 cal BP。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化同时记录了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约10000 cal BP前后,渤海湾相对海平面已接近21.3~20.4 m。约8000 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8.6~17.0 m。约6000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低于6.8 m,5000~1000 cal BP,相对海平面高于-2.5 m,1000~800 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3~-0.4 m。8000~5000 cal BP时,相对海面上升约15.0 m,上升速率达5 m/1 ka。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西岸BQ1孔揭示的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 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Ⅰ、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共区分出9次海面波动,分辨率达500~800a级;第Ⅲ海相层存在5次海面波动,与深海O同位素的5a、5c、5e分期的峰值大体对应.在海相层中,海陆过渡相层位占较大比例,其中的石膏结晶和黄铁矿晶簇是该相的重要指相矿物.所见的Ⅰ、Ⅱ、Ⅲ海相层皆为平均海平面下数米的浅海沉积.  相似文献   

13.
商志文  李建芬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2020,94(8):2433-2445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 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 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晚更新世海相- 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全新世海相- 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 02~0. 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 9~1. 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 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巢湖西岸杭埠河入口三角洲地区CH孔岩芯湖泊相沉积物的色度、磁化率及地球化学等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巢湖地区早全新世时期(11.7~7.5cal.kaBP)的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表明:研究区11.7~7.5cal.kaBP期间沉积环境极不稳定,气候波动明显,并分别约在7.8cal.kaBP,8.6cal.kaBP,9.4cal.kaBP,10.5cal.kaBP,11.4cal.kaBP出现5次显著的冷干气候事件,且以8.6cal.kaBP与11.4cal.kaBP表现最为强烈,与我国冰芯、石笋及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早全新世冷事件具有可比性,反映了巢湖湖泊沉积物对我国早全新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响应,这将为我国北半球早全新世气候波动的机理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5.
在对莱州湾南岸8个钻孔沉积物沉积结构及有孔虫特征分析基础上,识别相关海面标志层位,辅以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历史,并讨论了海面变化的沉积响应及控制因素。约9200cal BP以前,海面快速上升,研究区海侵时海面于-21.5m左右;9200~8400cal BP海面上升速率减缓至约2mm/a;8400~8000cal BP海面由-14m快速上升至-5.5m,速率约为33mm/a;8000~7600cal BP,海面持续数百年停滞或微弱下降;7600~7000cal BP海面由-5.5m快速上升至0m以上,速率至少约为13mm/a;7000~6000cal BP海面缓慢上升至+2~+3m位置,速率约为3mm/a;约6000cal BP以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今水平。约9200cal BP以前、8400~8000cal BP、7600~7000cal BP时期的3次海面快速上升,是MWP-1C融水脉冲、诱发8.2ka冷事件的融水脉冲,以及MWP-2融水脉冲的中纬度地区响应。中全新世全球冰融趋于停滞后,由于研究区沉积盆地沉降速度较慢,在冰川均衡调整效应下,使+2~+3m的相对高海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长江口砂坝地区的三个钻孔的岩性岩相结构特征和微体古生物综合分析,在全新世地层中发现有四个沉积层和相应的四个微体化石层。它们分别指示了该地层经历了(由下往上)由滨海—河流相→滨海—河口相→浅海相→河口相的环境演变过程;古气候则显示为从温凉干旱→湿暖略干→暖热湿润→温暖湿润四次波动发展过程:并认为该区全新世地层可以四分,即古全新世、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 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与全新世海面变化相比,内陆封闭湖泊沉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更具有优势。对安固里淖和泊江海子两个湖泊的钻孔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8400 a BP以来,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增温阶段(8400~7300 a BP)、鼎盛阶段(7300~6200 a BP)、气候波动阶段(5500~5000 a BP)、亚稳定湿润阶段(5000~3000 a BP)和降温阶段(3000 a BP至今),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基本一致;270 a BP(1680 A.D.)以来,研究区气候略向湿润方向转化;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又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选择福州马尾青州ZK32钻孔岩芯,作为该地区全新世沉积地层的代表,进行系统的孢粉研究,得出六个孢粉组合,恢复了福州马尾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探讨了福州马尾全新世地层的划分以及气候与海面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收集和整理上海地区各类古海面标志的地质意义及~(14)C测年资料,建立了上海地区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并结合上海地区地层建造、微古化石、孢粉及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探讨了上海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化,及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