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Windows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常常会莫名奇妙的异常终止了,需要我们人工将其重新启动起来。这样往往会对工作造成影响,尤其是当我们没有应用程序的源代码时,我们也不能对应用程序中的bug进行修改。因此,需要找出一个能自动启动异常终止程序的方法。1设计思路Windows环境下,进程是一个应用程序的一次运行实例,线程是一个独立的执行流,是进程内部的一个独立的执行单元,相当于一个子程序。一个进程至少包含一个主线程。主线程负责执行运行的启动代码。另外,一个进程可以创建多个子进程。当进程被创建时,系统自…  相似文献   

2.
通过北极4个区的海水DQ%指数和全国160站7月份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指出,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与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存在着明显的联系,6月份格陵兰海冰少(多)时,黄河中上游7月份易涝(旱)。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影响7月份欧亚大气环流,导致黄河中上游7月份降水产生异常。通过对相关场进行显著性检验,确认了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与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联系在统计上的可靠性。同时发现,有时随机数序列与气象要素场的相关场会达到很高的显著水平,而且这种相关场中的显著相关区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成片分布的。这项工作指出了把对相关场的显著性检验与相关场成因的物理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对太平洋北部持续性异常的研究表明,正、负异常的形热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十分相似,它们都始于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距平形势的变化,并在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出现一规则排列的距平异常区域,东亚及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太平洋北部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对东亚特别是中国夏季的天气异常有重要影响。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表明,夏季太平洋北部大气环流发生持续性异常与太平洋中低纬的海温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1前言 2004年省级中心购买了两台hp380服务器,我们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实现了windows2000 Advanced Server群集技术。服务器群集技术是一组各自独立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运行群集服务并作为一个系统共同工作。服务器群集将多个运行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或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的服务器放在一起,从而使得资源和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可伸缩性和易管理性得以大大改善。服务器群集的目的是在发生故障和计划停机时保持客户机对应用程序和资源的访问。如果群集中的一台服务器由于发生故障或需要维护而无法使用,资源和应用程序将转移到另一个有效的群集节点中。  相似文献   

5.
东亚南亚夏季降水对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洪蕾  张铭 《气象科学》2005,25(4):331-337
利用IAP AGCM-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对东亚和南亚夏季(6~8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4月该海温呈正异常时,中南半岛和我国东部降水将明显偏多,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少;而该海温呈负异常时,则我国华中和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多;对以上海温异常最敏感处为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附近地区,其中前者降水与该海温异常呈正相关,后者则呈负相关;该海温异常还会在中高纬地区激发出强迫波列。  相似文献   

6.
9516号热带风暴属路径异常的南海热带风暴,路径呈准抛物线状。从大气形势和卫星云图两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其右折的原因及前兆;与历史上两个相似个例的异同进行分析,可使我们加深对秋冬季路径异常的热带风暴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提高路径异常的热带风暴的分析预报水平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为“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专题研究工作的简单小结。本工作从资料分析特别是从数值试验研究了极地海冰广度异常的气候效应,着重揭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可激发出全球大气异常遥相关型波形,表现出具有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同样生命的作用;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机制以及极地海冰变化特征和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9516号热带风暴路径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516号热带风暴属径路异常的南海热带风暴,路径呈准抛物线状。从大气形势和卫星去图两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其右折的原因及前兆;与历史上两个相似个例的异同进行分析,可使我们加深对秋冬季路径异常的热带风暴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提高路径异常的热带风暴的分析预报水平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七月大气环流对南极海冰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召民  黄土松 《气象科学》1994,14(4):311-321
本文用一个全球大气九层谱模式,模拟了七月份南极两个不同海区海冰区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讨论了大气环流对南极海冰异常存在的局地性的及全球性的响应。细致分析了二个区域极冰异常导致的南北半球低频波列分布的差异,以及它们对热带区域及亚洲季风区降水、越赤道气流的不同影响。最后则依据我们的模拟结果,讨论了南极海冰异常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模式对发生在热带地区的高频温度异常进行了数值模拟。与控制试验结果对比,得知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及双周振荡是大气变化的固有特性。当热带地区出现高频温度异常时,会影响大气中的各种物理量场,并以季节内振荡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主要表现是使原有的中高纬度季节内振荡作用减弱,而高频振荡部分加强,对异常响应的作用在低纬地区表现为:中上层以相当快的速度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尤其以向东传  相似文献   

11.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形势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IAP-AGCM模拟研究了实测海温异常和热带西太平洋假想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地区环流异常的影响,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籍此间接地研究了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形势的影响。首先,利用1980年实测海温异常,分三种试验(全球海温异常试验、热带海温异常试验、热带外海温异常试验)模拟了该年7月和8月的大气环流异常,指出海温异常是致使东北亚阻塞形势得以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表明在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型的影响方面,热带海温异常比热带经温异常更为重要。此外,我们还模拟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的假想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浃海温负异常对东北亚阻塞形势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月的大气环流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前一月的大气环流异常至少部分地激发了1月份的地温异常,反过来地温又影响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13.
马柱国 《高原气象》1995,14(2):185-191
通过对江淮主涝区深层(1.6m,3.2m)地温距平场的分析发现,江淮流域特大洪涝对应前期地温持续异常高温,江南大旱对应前期地温持续异常低温。历史资料表明,前期地温的持续异常高温对应汛期多雨,前期地温的持续异常低温对应汛期少雨。  相似文献   

14.
1994年7月我国东部降水异常成因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p-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以实际观测得到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异常源为依据,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试验,研究了1994年7月我国东部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上空异常热源的维持是造成这次我国华南华北涝,江准流域干旱的重要因子,此外,还对异常热源的影响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气象播音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当播音内容短小时,声音效果还不错;当内容稍长或连续工作时,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非常吃力,甚至声音嘶哑,嗓子疼痛难忍。有时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播音内容表达需要连贯、自如、平稳时,会出现喉头捏紧、气喘吁吁的现象;当播音内容表达需要声音力度加强、音量增大时,声带会由于负担加重而使声音失去弹性,原来的音色变得干涩,甚至失声。在播音中出现这些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息调理不好,气流没有持续补充,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分析表明,雪深异常,尤其是冬季雪深异常是影响中国降水的一个因子。研究证明,高原冬季雪深异常对后期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比春季雪深异常的影响更为重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冬季雪深异常比冬季雪盖异常和春季雪深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机理分析指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积雪异常首先通过融雪改变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从而改变了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水汽和辐射通量。由此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下垫面的特征和通量输送。在湿土壤和大气之间,这样一种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后期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与干土壤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7.
天气舒适度的分析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黄静 《气象》2001,27(11):47-51
人体舒适度的研究侧重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服务,使人们能从感性上了解天气,从而有效地指导公众的生活和工作。在对多种舒适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有效温度作为衡量舒适度的主要工具,并对它作了适当的修正。针对广东省中山市的气候特点将平均有效温度划分为9级,近一年的试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当白天平均、最低、最高有效温度以及湿度、风力异常时,应用程序也会输出必要的信息,从而给公众以详细的天气说明。  相似文献   

18.
近49年来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慧  王谦谦 《气象科学》2002,22(2):149-158
本文在对淮河流域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侧重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周期性特征、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淮河流域多、少雨年的流场特征。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夏季降水70年代中期以前偏多,70年代中期以后偏少;在周期性特征上有2.3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和8年左右的次周期;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印度西南季风、东亚副热带季风以及冷空气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热带地区蒸发、辐合上升运动剧烈以及海温异常的特点,构造了一个斜压模式方程组,讨论了海表温度(海温加热和海温异常变化)对热带低频波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对天气尺度波动(Lx~Ly~10^6m),采用完全非地转模式,在海温异常作用下,频率明显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波动的不稳定:海温较低时,波稳定,并随海温的增高,频率变低,波速变慢;海温较高时,会引起波动不稳定,且周期随海温的增高而变小。对超长波系统(Lx~10^7m,L,~10^6m),可以采用半地转模式,海温作用可以激发向东传播的低频Kelvin波以及向西传播的低频Rossby波,热带超常波的波动周期随海温升高和异常增大而变长,且在海温异常作用下,波动会产生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异常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于暖期,90年代为49年来最暖期,1986年是由冷转暖的明显突变点;气温异常存在3~4年、8~9年的年际周期及16~18年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黄河以北地区一致性非常好,是49年全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冷、暖冬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西伯利亚高压、亚洲极涡、贝加尔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及极锋急流是影响其异常的同期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