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第一届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在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召开第一届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25~29日在广东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旅游地貌组、中国地理学会区域旅游委员会与丹霞山风景名胜委员会共同组织召开的。到会代...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理学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韶关市旅游局、仁化县人民政府和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的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2月9—12日在“丹霞地貌”名称的策源地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召开。来自各省市、香港地区和各丹霞风景名胜区的学者、旅游经营和管理干部40多人,带着30多篇论文出席了会议。这是我国举行的第一次特殊地貌类型的旅游开发专门性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理学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韶关市旅游局、仁化县人民政府、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在韶关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于1991年12月9日至12日在仁化县丹霞山召开。这是我田特殊地貌的第一次旅游开发的专门学术论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及香港等33个单位41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和著作29篇,甘谷、齐云山、赤水市永康方岩等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因故未能派代表参加,特向会议发来贺电。贺信等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理学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韶关市旅游局、仁化县人民政府、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召开的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在韶关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于1991年12月9—12  相似文献   

5.
1999年9月22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风景名胜管理处主办,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河北省地理学会协办的《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嶂石岩地貌研讨会》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26个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共9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地貌·环境·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地貌第四纪与环境变化、地貌过程研究、灾害地貌研究、旅游地貌开发、21世纪的地貌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对嶂石岩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考察。嶂…  相似文献   

6.
王新军 《地理研究》1992,11(1):97-97
我国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众多的风景地貌类型中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三大类相对突出,所构成的风景旅游区相当多,其中丹霞地貌以其奇特的造型和红灿多变的色彩而见长。为中国地理学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韶关市旅游局,仁化县人民政府、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局等单位策划和组织下,1991年12月9日—12日“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在广东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区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旅游协会下属的二级分会,对外简称“中国生态旅游协会”(英文简称“CETA”)。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旨在以全国旅游和生态环境研究单位为依托,通过广泛联系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试验站、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信息交流和科研活动。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已开展了多项活动。1995年1月,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协会积极了解国际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专业组于1992年11月1日—6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专业组和桐庐县旅  相似文献   

9.
金德生 《地理研究》1993,12(2):112-113
第一届地貌实验与模拟研讨会在中国地理学会及其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支持下,于1993年4月5日—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宣布在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下成立"地貌实验与模拟组”。参加会议的32人,其中青年占三分之一以上,来自11所科研单位和5所大学。为了便于学术交流,会议筹备组预先印发了简本论文集。  相似文献   

10.
在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丹霞山旅游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丹霞山旅游环境质量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在资源特色、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但存在一些制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植被发育和森林覆盖率不够理想,达不到游客满意的程度,从业人员素质和居民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医疗救护设施的完备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第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讨会于1992年6月1日至6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会议由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会同武陵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组联合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旅游管理、新闻出版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会议针对我国有关区域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普查、旅游市场分析及旅游地图的绘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考察,对张家界进一步发展战略、旅游市场潜力与开发、以及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旅游交通秩序治理和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旅游协会下属的二级分会,对外简称“中国生态旅游协会”(英文简称“CETA”)。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旨在以全国旅游和生态环境研究单位为依托,通过广泛联系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试...  相似文献   

13.
《热带地理》1999,19(4)
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热带亚热带环境专业委员会发起,协同广东省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环境处联合主办,“华南环境变迁记录的遗迹与旅游资源科学化”现场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广东省揭西县召开。与会者包括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交流部、广东省地质学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地矿局、广东省地震局、华南师范大学的地质地貌、古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学及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揭阳…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滇召开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22~26日在著名名胜风景区云南省石林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喀斯特与洞穴专业、中国风景名胜协会、国家旅游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万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研究,构造万佛山旅游发展SWOT战略分析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万佛山旅游业的对策,对策有3方面:其一,打造丹霞景观与侗族风情相融合的特色旅游品牌;其二,打造万佛山、良山、丹霞山“红石”神韵的组合旅游精品;其三,打造具有红色历史底蕴的生态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2013,68(11):1587-1588
2013年10月12-19日,"海峡两岸2013年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教育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承办,昆明理工大学协办。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海峡两岸高校及科研院所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科研与教学进展、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科研教学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探讨、中国海疆权益维护与地缘政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风景旅游地貌资源与自  相似文献   

17.
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论会在广东省汕头市召开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汕头市中国旅行社、玄武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陆丰县碣石)、青岛大学旅游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旅游开发与管理专业、北京...  相似文献   

18.
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郭康 《地理学报》1992,47(5):461-471
本文在与有关地貌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貌类型——峰石岩地貌,分析了它的特点、成因,研究了发育模式和形态分类,并对其景观旅游开发价值做了分析,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山岳型风景资源。目前已有多处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根据风景名胜区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全面并有重点地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螺丝壳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余青  韩淼 《地理研究》2016,35(8):1589-1598
旅游交通拥堵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大量游客和自驾车涌入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导致旅游交通与通勤交通、过境交通交织混杂,旅游旺季人满车满为患,交通拥堵不断升级,景区大面积瘫痪等严峻问题。旅游交通拥堵已成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严重地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特征和问题分析,基于TDM理论,提出解决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拥堵问题的PMSI模式,统筹协调,多管齐下地解决旅游交通拥堵难题。这一模式在雁楠景区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表明,PMSI模式不仅适用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也可以在一般景区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