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潮源地与台湾海峡西侧浮游介形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记述黑潮源地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3个纵行量值带,并分析介形类的生态类群以及介形类的分布与黑潮暖流、明达瑙海流、南太平洋中层水、菲律宾海沟和深层上升流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此外,还讨论了黑潮对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浮游介形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淤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东海浮游介形类对海流、水团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东海东北部浮游介形类的丰度、种类与生态类群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着重探讨了这些分布特征及其变动模式与海流、水团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并阐述其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同时指出本海区存在4种生态类群,但以高温高盐类群起支配作用.此外,夏、冬两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有显着的差别,7和12月的均值分别为0.63个/m3和1.22个/m3,而就丰度的水平分布而言,表现出东海南部大于台湾以东海域的分布格局,并在海区的东北部形成数量密集区.同时,还着重阐述本海区的群落结构,本区虽存在3种生态群落,但以外海群落占据绝大部分海域,尤其应指出的是,钓鱼岛邻近海域与台湾北部和东部水域同属于外海群落.最后,分析了由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导致群落生境地理位置的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 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 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根据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分布和分层调查资料,阐述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这是介形动力在温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另一表征。介形类整个类群的丰度存在着白天下降,晚间上升的昼夜垂直移动总趋势,而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昼夜垂直运动型式。此外,从宏观上看,各物种具明显的层状分布,并形成上怪分布型、中层分布型、次深层分布型、深层分布型和广深分布型等五种垂直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陈瑞祥  林景宏 《海洋学报》1993,15(5):104-111
根据国家海洋局1977年12月~1978年11月在28°~34°N、120°30'~127°E的广大海域逐月周年综合调查的资料撰写而成。文中着重阐述研究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种类多样性、数量分布及其季节更迭、生态类群的划分及与台湾暖流、黑潮暖流、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长江径流和沿岸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浮游介形类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82,4(5):617-626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浮游介形类Ostracoda的分布规律和数量变动与海区环境因素,尤其是与几个不同的水系的运动、消长和相互推移的关系.对于台湾海峡浮游介形类的研究,过去,国内、外已有若干研究者著文论述[1-4],但对海峡两侧介形类的生态学上的研究,尚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IONESS系统中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IONESS系统对浮游动物的分层采样结果,研究浮游介形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浮游介形类存在着整个类群的昼夜垂直移动,白天其丰度最大值记录于200~300m层,并往上层水域递减,而夜间则明显往上层密集,丰度最大值提升至50~100m层;就物种多样性而言,由于工作水层(0~1000m)以深水层的众多种类于夜间上升至1000m以浅水层,导致工作水层内总种数由白天的49种剧增至夜间的78种,增幅达60%,各分层的种类数都有较明显的增加,750~1000m层的增幅最大,达150%,其次为50~100m层(增幅达125%);各种浮游介形类有不同的昼夜垂直移动模式,但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夜间上升型,少数种类属于不敏感类型,极少数种类却具夜间下降的移动特点.浮游介形类虽具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但这一变动往往局限于一定水深范围,从而反映出介形类的层状分布特点,可划分为广深分布型、上层分布型、中层分布型和下层分布型.  相似文献   

11.
东海浮游介形类生态适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07,29(5):123-13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浮游介形类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介形类分布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特征分析,确定东海浮游介形类主要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在浮游介形类优势种中,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短棒真浮萤(E.Chierchiae)、针刺真浮萤(E.aculeata)、细长真浮萤(E.elongata)和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等为亚热带外海种.这些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如果冬、春季在较低水温出现,与东海北部外海暖流带入有密切的关系.腹突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ecipiens)、猬刺拟浮萤(P.echinata)、棘刺拟浮莹(P.spinifera)、长拟浮萤(P.oblonga)、大浮萤(Conchoecia magna)和葱萤(Porroecia porrecta)等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种主要分布在黑潮暖流、台湾暖流和台湾海峡水域.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Paraconchoecia sp.最适温度较低,但地理分布特征显示前者是亚热带外海种,后者是暖温带外海种.所提到介形类其他物种最适盐度大多超过34,但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依据有关文献,这些种在我国从东海到南沙海域都有分布,分布虽广但数量稀少,难有证据表明这些种分布与暖流有密切的关系,是亚热带外海种.  相似文献   

12.
东海浮游介形类(Ostracods)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06,28(2):101-10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四季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介形类分布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浮游介形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3.47%;春、夏、秋和冬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0.70,1.72,2.57和0.90个/m3;冬春季的短棒真浮萤(Euconchoecia chierchiae),夏季的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秋季的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分别是各季的主要优势种;夏、秋季介形类总丰度与水文环境因子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春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温度相关.东海北部外海四季均有介形类高丰度区出现,但在东海北部近海长江口及其邻近舟山水域,介形类数量相对较低.在东海南部,冬春季高丰度区位于外海,夏秋季在近海.东海浮游介形类基本上是一大类较为典型的暖水性且具有集群行为的海洋浮游动物.介形类秋季高丰度区和较高丰度区的分布与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鲐鯵鱼类等渔场的位置基本一致,在渔业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前言介形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生活的水域很广,从深海、浅海、泻湖、湖泊、河流、水沟、沼泽至水坑中均有分布,特别是在浅海、湖泊及水池水沟中最为丰富.介形类种属繁多,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种类.新生代有许多介形类科属延续至现代.因此浅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中的介形类化石,对于恢复古环境,了解全新世浅海近岸带海水的涨落,是一类重要的化石.本文研究的材料系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地貌研究室分析,于1965年6月寄给笔者鉴定研究的介形类化石.介形类样品取自渤海北部海底沉积物柱状岩芯中.取样钻  相似文献   

14.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 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冬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分别使用网目孔径为505μm和160μm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 比较不同网目所获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差异, 分析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分布特征, 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160μm网目采集的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均高于505μm。基于160μm网目数据分析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 1) 鉴定浮游介形类32种, 其种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等深线100m以浅海域的种数显著高于100m以深海域(p<0.01); 2) 夏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高于冬季, 夏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雷州半岛东部和琼东近岸, 显著高于外海(p<0.05), 冬季介形类丰度分布较为均匀; 3) 优势种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是近岸高丰度的主要贡献种; 4) 介形类种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温度和盐度呈负相关。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粤西沿岸流有助于浮游介形类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形成较高的丰度, 最高达1252个·m-3。同时, 建议今后研究浮游介形类采用网目孔径小的浮游生物网进行采集以便全面评估其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介形类是一种微小的水生甲壳动物。它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水域环境变化反映也较灵敏。研究现代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化石,不仅为研究现代介形类提供可靠的线索,而且对研究古代沉积环境也提供有力的生物依据。因此,开展现代湖泊沉积物中介形类化石的研究,不论在生物学上或沉积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宇虹 《海洋科学》1987,11(3):46-48
本文报道了笔者对四十六枚现生和化石四组介形类标本(现生海洋、现生淡水湖泊、化石海相、化石陆相介形类)壳体的内表皮层(即钙质层)进行能谱无机成份定量分析的结果。初步研究表明:介形类钙质壳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出现频度、平均含量、钙镁比值等有关指数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5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珠江口海域南沙段海洋生态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均匀度(J)、多样性指数(H')及多样性阈值(Dv)等群落生态特征。共鉴定浮游动物73种(类),其中春季28种(类),秋季57种(类),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长尾类幼体为2季共有优势种(类群)。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淡水生态类群、河口低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近岸暖水生态类群和外海暖水生态类群。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季高于秋季,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则以秋季高于春季。统计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均与水温有关(P0.05),除了水温,盐度成为秋季浮游动物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相关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89,11(5):638-644
本文记述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分析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讨论其昼夜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全面报道了产于浙江象山县爵溪镇下沙、大岙和岱山县大长涂岛小沙河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计有43属54种贝类和7属10种有孔虫,8属8种介形类。进行了生态类型的划分和古今对比研究,认为与当地现生动物群有明显差别;发现了16种热带贝类,而有孔虫、介形类未见冷水种,揭示了中全新世时当地气候比现今温暖,也证实了浙江海滩岩是中全新世热带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湖相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本文主要指Mg和Sr)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湖水信息。自20世纪80年开始应用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古环境重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影响因素:(1)其宿生水体中M/Ca比值(M主要指Mg和Sr)的影响因素:季节变化、微环境差异和湖泊演化过程,这类因素通过对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来影响介形虫壳体中的M/Ca比值,进而造成古环境重建结果的误差增大或可靠性降低;(2)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温度、碱度等,这类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介形类壳体分泌、钙化的生命-化学过程的因素,是定量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现代介形类生活习性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消除或减小以上影响因素对古环境重建的影响,提高介形类壳体化石中微量元素组成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