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润秋  向喜琼 《地质通报》2002,21(2):98-101
针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特点,建立了应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流程,提出了相关图形-属性数据库建立的要点,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基本步骤,并对有关指标体系的选取、分析评价模型等做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4.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地质条件通过制约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动力作用、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而制约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差异。(2)西南山区成土母质主要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或风化后近距离迁移形成的,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被物质传导链条,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3)对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该地区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4)提出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方法。该成果可为西南山区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案例,同时对生态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全国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支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润秋 《中国地质》2001,28(11):20-24
从现代环境观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内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特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构架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实施了“岷江上游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以及“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跨地质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探索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再生 《地质通报》2003,22(11):977-983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结归纳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展望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8.
提出确定地质环境的自然状态,查明危及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预测未来地质环境的变迁,营造人类最佳生存环境和评价环境效益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的新概念。地质—生态环境调查除完成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任务外,还必须评价生态环境,应用当代高精度、数字化、深层次的观察手段,确保填图质量。将全国分为经济区的、营造地质环境的、基础地质调查的和海洋的4类填图区,并以长江经济带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为例,列出填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后,提出了适宜于青藏高原牧业环境下的生态环境地质"自然综合体多属性叠加填图法"的新方法.即针对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区的调查要素,摒弃了以往单一方法,有机地协调气候、土壤、植被、景观与众多的地学要素,避免了不同学科对同一生态环境地质现象单打一的调查现象.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结归纳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展望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1:257万补力太幅、四子王旗幅区调修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结合1:25万区调修测的实际情况,把数字填图的核心PRB过程划分了6个阶段。强调了修测图幅对前人资料运用的重要性,提出了收集、录入前人资料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野外地质路线、剖面的采集过程和数据整理过程,指出了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1:25万阿坝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修测中涉及的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问题.运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该区域进行了数字填图。对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适宜于以工程与环境为侧重点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智能地质调查体系与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用了近10年时间,在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领域基本完成了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过程。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大环境下,未来5至10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本文基于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业务管理全面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空间与普适计算概念给出了智能地质调查定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的天地空一体化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式,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近年来开展的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等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成果,对西南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几大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is an account of the changes in funding,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BGS), the oldest government-funded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world, from the early 1980s to 2000. It will interest student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istorians of science and geological surveys, and those who have followed the convoluted recent history of BGS. Peter Allen has rendered a most valuable service in documenting and describing as an insider (he only recently retired from a position as Assistant Director) the struggles to maintain the Survey and its prime role of discovering,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地质调查的驱动机制、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技术手段、服务意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趋势为:需求驱动——地质调查工作的驱动机制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领域拓宽——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以寻找、发现矿产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型转变为兼顾资源与环境保护、灾害减轻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社会型;技术先导——地质调查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质调查传统的“老三件”正逐渐被“新三件”所替代;服务优先——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19.
伍卓鹤  伍凯琳 《江苏地质》2018,42(3):370-378
主要介绍了1∶5万高精度重力测量在广东南岭雪山嶂地区地质综合调查中的应用。利用面积性及剖面性重力数据处理和解释所取得的成果,在指导1∶5万地质填图中圈定半隐伏或隐伏岩体、追踪断裂构造、确定地层界线及追索矿(化)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三位一体"成矿理论指导大宝山矿床外围找矿,圈定了大宝山矿集区含矿建造范围,追踪已知矿段延伸,分析其深部成矿潜力。根据1∶5万重力测量成果,在大宝山矿床外围的北东侧剩余重力正异常部位,成功发现深部厚大铜矿。  相似文献   

20.
勘查测量工作应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布网,根据地质要求决定是否联测国家控制网,选择的控制测量方法要注重经济实用,增强测绘高科技含量。勘探线在新坐标系中的方位角等于其在旧坐标系中的方位角与新旧坐标系的旋转角之和,而与坐标平移值无关。勘探线剖面测量的常规方法施测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只适用于植被不发育地区,在植被比较茂盛的地区把常规方法与线外剖面测量法相结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