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大西洋浪蛤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 ,在浙江温州对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大西洋浪蛤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的大西洋浪蛤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水温19.5~25℃ ) ,可大量产卵二次 ;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10.37 % ,最低出现在2月份 ,为4.66 %。个体产卵量为14.1×104~111.1×104粒 ,卵沉性 ,卵径50~60μm ;受精卵在水温19.5~23℃ ,经16~20h孵化成D形幼虫 ;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75μm×62μm ,浮游幼虫经12~13d培养进入壳顶后期 ,15~16d进入附着变态期 ,壳长为260~290μm ,发育变态为稚贝。  相似文献   

2.
大竹蛏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大竹蛏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水温21~24℃);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31.2%;最低出现在2月份,为21.2%.大竹蛏卵径为85~95 μm;受精卵在水温22℃,经20~24 h孵化成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125 μm,浮游幼虫经5~6 d培养进入附着变态期,壳长为250 μm,发育变态为稚贝.  相似文献   

3.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幼虫和稚贝存活率的高低是人工育苗成败的关键。本文探究了复合益生菌和底质深度对硬壳蛤幼虫与稚贝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投喂S2益生菌(添加丁酸梭菌代谢物的乳酸菌复合菌群)后, 小个体硬壳蛤幼虫比例减少, 幼虫的生长率和变态率显著提升; 在不同温度下, S2益生菌对来自不同地区幼虫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 其中天津地区种贝所产幼虫(25℃)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虫(20℃), 而福建地区种贝所产幼虫(25℃)和对照组幼虫(20℃)无显著差异。此外, 3 mm深度的沙质底质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率、变态率和出足率。埋栖在0~3 mm深度的稚贝比例显著高于3~9 mm深度。因此,筛选促进硬壳蛤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的复合益生菌, 确定适宜硬壳蛤生长发育的最佳底质深度, 可进一步优化其人工育苗技术, 对于大规模开展硬壳蛤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皱肋文蛤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5~30℃、盐度23.6~25.4 条件下, 观察了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胚胎、幼虫和稚贝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皱肋文蛤的胚胎经历桑椹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等阶段, 形成担轮幼虫。根据行为方式和形态特征, 其幼虫阶段可分为D 形幼虫、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虫、变态期幼虫、附着期幼虫。稚贝发育可分为无管期稚贝、单管期稚贝和双管期稚贝。皱肋文蛤幼虫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逐渐改变, 从担轮幼虫至壳顶后期幼虫营浮游生活, 变态期和附着期幼虫分别营匍匐生活和附着生活。壳顶初期幼虫出现足原基, 壳顶中期和壳顶后期幼虫分别形成平衡囊和鳃丝。稚贝阶段开始从附着生活向埋栖生活过渡。稚贝出现明显的次生壳, 无管期稚贝和单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红褐色, 而双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白色。皱肋文蛤从D 形幼虫发育到附着期幼虫,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1.77 倍和2.10 倍; 稚贝阶段从无管期发育到双管期,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3.13 倍和3.28 倍, 显示皱肋文蛤幼虫阶段缓慢生长, 稚贝阶段快速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中科红"海湾扇贝为种贝,研究了在人工促熟条件下其性腺发育各期的特点,分析了积温和性腺指数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性腺发育在生物学零度6.6℃以下时,为休止期;水温14℃,积温171℃,性腺指数8.59,发育到增殖期;水温15℃,积温216℃,性腺指数11.49,为生长期;水温17℃,积温267℃,性腺指数15.85,达到成熟期;水温21℃,积温达446℃,性腺指数达17.99,为排放期,同时也对影响性腺发育的因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泥螺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泥螺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受精卵的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的发育过程,泥螺在浙江沿海每年的繁殖期为3-11月,5-6月和9-10月为繁殖高峰。繁殖期内亲螺有一次交配多次产卵现象,平均每个亲螺产卵3-4次,每次产卵群1个,每个卵群平均含有受精卵6282个,个体繁殖力18848.4-25128.0粒,在水温28.5℃条件下,面盘幼虫孵化时间为72h,孵化率为93.8%,幼虫经过2-8d浮游生活后进入匍匐生活,28-30d后发育变态成为稚螺,50d后成为幼螺。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文蛤孵化及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内外学者就盐度对文蛤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有过一些报道,但仅局限于浮游幼虫期,而对受精卵孵化和稚贝期进行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分别以人工获得的文蛤受精卵、人工培育的浮游幼体和变态稚贝为试验材料,探索盐度对文蛤不同发育阶段生存、生长的影响规律,为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育成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亲贝取自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双台子河口中潮区砂岗,为3~4龄蛤。经阴干和流水刺激排放精卵,取适量受精卵为孵化期试验材料,其余受精卵在25℃水温下经人工孵化、选育后,在40m~3水泥池…  相似文献   

8.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跟踪调查了筛选出的化学诱导物质对紫贻贝(Mytilus edulis)幼虫变态后的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其与相同条件下自然诱导物、微生物膜诱导后的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实验结果表明,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可乐宁、KCI和NH_4Cl 5种化学物质均成功地诱导了该种幼虫的变态,其变态后稚贝同微生物诱导变态后的稚贝以相同的速度生长,且在培育过程中无死亡稚贝出现.因此,这些化学物质可作为该种养殖以及海洋防污染研究中幼虫变态的有效人工诱导物.  相似文献   

10.
栉江珧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栉江珧(Pinna(Alrina)peclinala Linncaus)人工育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及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催产亲贝效果较好。在水温20.6~24.7℃,密度1.018~1.023水体申经50d培育后幼虫附着变态成稚贝,变态率10%-20%,10d后最大幼贝长达6mm。  相似文献   

11.
人工条件下长蛸(Octopus minor)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2010年对山东荣成天鹅湖盛产的长蛸进行了人工繁育研究.采用显微观察和数码拍照等方法,观察其胚胎发育,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室温21-25℃、盐度28-31等条件下,长蛸产卵量9-125粒,个体间差异较大.卵长径13-20mm,宽径4-6mm.雌体具护卵行为.胚胎发育期72-89d,分别历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形成等20个时期.整个发育过程,胚胎发生两次翻转,第一次发生在第Ⅵ—Ⅶ期,约21d;第二次发生在第ⅩⅠⅩ期,约65d,少数个体也存在多次翻转现象.初孵幼体胴背长8.5-11.5mm,全长25-31mm,直接营底栖生活.  相似文献   

12.
尖刀蛏的生殖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尖刀蛏Cultellum scalprum(Gould)生物学系列研究之一,报告了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福宁湾尖刀蛏生殖腺周年发育和组织学观察的初步结果。性腺发育分4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耗尽期。存在着雌雄同体和性变现象。雌雄性比和性变与贝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2009年2月—2010年1月,共采集黄河三角洲流域分布的河蚬498个,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其性腺的年周期变化,利用考马斯亮蓝方法进行了蛋白质含量的年周期测量。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分布的河蚬雌雄异体,性比为1:1,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和排尽休止期。配子发生期开始于2月份,一年内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为每年的6月中旬和10月上旬。蛋白质含量无性别差异,闭壳肌和外套膜的蛋白质含量全年都处于较低水平,无明显波动,性腺-内脏团和足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并分别在5月份和5、8月份达到峰值,与河蚬的繁殖盛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我国鱼类生殖生理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施瑔芳 《海洋与湖沼》1992,23(3):325-333
我国从50年代开始,根据渔业生产的需要,成功地进行了几种家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同时,也开展了鱼类生殖生理学的基础研究,使工作不断深入和提高。本文综述了我国40年来一系列有关鱼类生殖生理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biology of Paromola cuvieri in the Atlantic Ocean, including reproductive patterns, sex structure, depth distribution and egg development. Females were more abundant than males, mainly at depths greater than 600 m. Males were dominant in size classes larger than 110 mm carapace width (CW), especially over 120 mm, for which only males were observed. The mean length of both sexes decreased with depth. P. cuvieri appears to have continuous re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Large females tend to spawn mainly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 but smaller females spawn during the summer. Four maturity categori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vary colour, and these categories were histologically validated. Three categories of teste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colour and morphology. Sexual maturity was estimated at sizes between 71.6 and 74.0 mm CW for females and at 91.0 mm CW for males. The relative growth showed changes along the ontogeny, at 73.6 mm CW (females) and 91.3–92.2 mm CW (males). Egg development appears to not be completely synchronous, and two colour patterns can be observed simultaneously. Four stages of egg development were found: eggs undivided and fully filled with yolk in orange egg masses; eggs with a free region of yolk visible in orange or red egg masses; embryos with slightly pigmented, crescent-shaped eyes in brown egg masses; and embryos with visible pigmented structures, enlarged eyes, segmented appendages and abdomen in brown egg masses. The mean number of external eggs carried by females in stage I was estimated to be 315,753±19,267. Three species of barnacle were observed on the exoskeleton: Poecilasma aurantia, Poecilasma crassa and Heteralepas microstoma (Cirripedia, Thoracica).  相似文献   

16.
沟竹蛏的繁殖季节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性腺形态特征、组织切片观察和肥满度指数变化 ,报道沟竹蛏繁殖期为每年的6~8月份 ,分批放散精、卵 ,其两次生殖高峰分别出现于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繁殖季节、肥满度指数与温度密切相关 ,其繁殖期适宜温度为25~29℃。沟竹蛏的壳长与壳高的关系呈直线正相关 ,L=4.304H -2.084 ,(r=0.9138) ;壳长与干肉重呈幂函数关系 ,W1(非繁殖季节 )=4.750×10-7×L3.53,(r=0.9196) ,W2(繁殖季节 )=3.942×10-7×L3.301,(r=0.9105)。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栖息于厦门杏林海区的双齿围沙蚕的繁殖习性等。结果表明,其繁殖期出现在每年2~5月,3月末至4月初为繁殖高峰期;雌雄性比为1∶1.7;卵径为186~214μm;胚胎发育经担轮幼虫、膜内疣足幼虫、疣足幼虫和刚节幼虫而达稚虫。幼虫和幼体的体节(X_1)与体长(Y_1)的回归方程为Y_1=139.77X_1-24.62;幼虫的生长特性为Y_2=323.40X_2~(0.35);幼虫和幼体的实验表明,亚心形扁藻是较好的饵料;疣足幼虫对海水的适宜比重为1.010~1.025;幼虫的生长速度随着投饵密度的增加而加快;在幼虫培养期间应铺以泥沙底质为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红毛菜繁殖方式和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89-1992年在福建、江苏和青岛沿海采集红毛菜,进行野外观察,并在室内光照强度为70-100μE/(m2·s)的培养架上培养,每两周更换培养液,完成从原叶体到丝状体整个生活周期培养;对福建和江苏红毛菜有性生殖时两性细胞的构造和作用进行观察,并在生活周期的关键阶段用Wittmann方法压片,计数其染色体。结果表明,生长在福建的红毛菜染色体数目为n=6,2n=12;江苏和青岛的为n=8,说明中国的红毛菜至少有两种;细胞学观察证明,两性细胞已完成受精作用,果孢子是受精后的产物;同时,幼年红毛菜还能放散大量无性孢子,双极萌发成为与亲代相同的植物体,这可使红毛菜在短时期内数量剧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