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工业结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工业行业、规模、所有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其9省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多角度研究三大区域九省市的工业结构特点,运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索了上述区域分工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工业行业、规模、所有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其9省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多角度研究三大区域及九省市的工业结构特点,运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索上述区域分工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趋同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工业同构已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点。通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和专业化部门对珠江三角洲9个中心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珠三角工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专业化部门与主导产业存在结构雷同现象。发现工业同构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工业“外生性”特征、区域经济联系和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经济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上具有专业化生产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具有客观性、区域性、全面性、层次性、阶段性等特性。经济区划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划分经济区。经济区划的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条:1、有统一的经济中心;2、区际专业化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3、适当照顾行政界线。中心城市与交通线路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经济区网络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开忠 《地理学报》1993,48(6):481-490
1979以来,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分析了这一变动的特征及其对区际增长和分工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绝大多数省市区工业结构变化高于国家水平,但由于各地人均收入、区位性以及结构性差异,这种变动具有明显地理分异:南大北小,东西部大中部小。(2)各地工业结构变动普遍表现为重加工业地位上升,采掘工业地位下降,且多数省市区原材料工业和轻工业地位下降,高加工度化和重加工业化十分显著。(3)广东、江苏、福建、河北、安徽、湖南、陕西、浙江、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结构调整有利经济增长,其它省市区结构调整相对不利经济增长。(4)资源型地区数量减少,加工型地区较大幅度地增加,基本形成沿海沿江地区和陕西省以加工业为相对专业化部门,其它广大地区以采掘、原材料为相对专业化部门的区际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6.
张远儿 《热带地理》2001,21(2):139-144
利用基本单位普查资料,采用定量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行为主体的发育、结构和地域特征,并讨论了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认为其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中国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拓宽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地理是以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既对其起理论指导作用,又在其教学与研究中得到具体体现和验证。因此,世界经济地理应该加强其这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分析一个区域(包括世界范围的经济区如欧盟、国家、国家内部经济区)的“条件一部门一区域”的理论模式,和在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世界经济地域巨系统的特点、类型、结构和功能。但是世界经济地理既包括地理现象,也包括经济现象,因此,一些经济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区煤炭与水资源、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资源组合与调配等条件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平衡,确定煤、电、冶、建和化等部门为长治-焦作地域工业综合体的主导工业方向;利用重点企业项目、专业化工业部门及综合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投入产出控制模型,构造综合体的结构,继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四个地域单元进行时序安排和空间部署。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在地化与在地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使地域分工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对城市化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新的地域分工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国内的区域尺度分工跃迁至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工,二是由过去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在同一产品内部根据价值链划分进行分工合作的产品内分工,三是伴随国际和国内地域分工演进而产生的新的地域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内涵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上,也包括了城镇人口的集聚形态、城市间的联系与层级架构、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等内容.地域分工演进不仅促进了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演变,还催生了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地域分工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作用首先在于"地域分工-区际贸易-空间集聚-新的地域分工"的闭合循环,这是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过程,并在基础条件、市场发育、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核心要素的驱动下得以运行,在全球化等背景驱动要素的作用下改变其速度、形态与结构.文章运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全国、城市区域、都市区等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城市化空间差异进行了逻辑解释.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陈烈  赖志才  夏才源 《热带地理》1998,18(4):289-295
论述乡村城市化的涵义,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特点,制约因素及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任务和对策,指出不同国情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不同地区乡村城市化的形式也应有所区别。珠江三角洲是目前国内乡村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于工业化发展速度相比仍显得滞后,城市化属初级阶段,呈粗放化特点。为加快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①进一步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②形  相似文献   

11.
云南怒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退耕工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开发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陡坡垦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 :将海拔在 2 5 0 0m以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坡度大于 2 5°的耕地 ,改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林经营 (退耕还林模式 ) ;在坡度介于 1 5°~ 2 5°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 (农林复合模式 ) ;将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牧草 (退耕还草模式 )  相似文献   

12.
南疆克里雅河绿洲发育和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中克里雅河绿洲为典型例子,分析现代绿洲发育与演变的证据,并以绿洲沉积物的绝对年龄数据作对照,演绎出绿洲演变的序列与过程,并就影响绿洲演变的三种因素,气候(温度为主)新构造性质和人类活动作出分析,三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耦合决定绿洲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系统地分析、评价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是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经济地理学  相似文献   

14.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实测悬沙资料,阐述了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浓度由黄河口和长江口-杭州湾为中心,分别向南、北递减,高低相间,构成波状起伏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径流输沙、潮流、波浪、海岸类型诸要素在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自然系列地图编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然界线之间的统一协调。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线的定性、定量研究,阐述了自然界线及其相互联系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系列地图轮廓界线统一协调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空间结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柏林 《地理研究》1996,15(3):50-56
市场、农产品流、服务区是城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的三个组成要素。市场是农产品流的集散地、服务区的核心,它的规模和布局不仅制约农产品流的流向和流量,而且影响到服务区的空间特性。因此,调整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和布局,是城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消耗及新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HINARE-6和CHINARE-9普里兹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方法估计了该海区新生产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CHINARE-6期间,NO3-N、PO4-P、SiO3-Si消耗分别为1064.8、69.2、2196.9mmol/m2,NP、SiP吸收比分别为15.3、31.7,平均新生产力为992.4mgC/(m2d)。在CHINARE-9期间,NO3-N、PO4-P消耗分别为551.9、41.2mmol/m2,NP吸收比为13.4,平均新生产力390.1mgC/(m2d),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和/或年际变化。估算的新生产力值都大于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值,表明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有很大的新生产力。元素吸收比和外海测定值不同,表明营养盐的吸收和循环在南极海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陆巍  吴宝鲁 《地理学报》1997,52(5):394-402
本文整理了旧石器晚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猜想,即五万年以来中国古文化发生过三次南北大融合;第一次,50kaBP-40kaBP,南民北移;第二次,18kaBP-13kaBP,北民南移;,第三次,10kaBP-8.3kaBP,南民又北移,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南源;以瓦皮岩人迁到关中为典型,促进了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敏荣和中华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天山北麓铁路沿线地带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阐述天山北麓铁路沿线地带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水资源供需两方面分析了春季缺水及城市缺水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指出了水价改革的重要性,为本区水资源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