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与机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乃平  张凤荣 《地理学报》2007,62(12):1299-1308
依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恢复了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过程,即清代、民国是一个由自发开垦到政府组织开垦、由汉人租佃开垦到蒙汉共同开垦、由鄂尔多斯周缘 向其内部深入的过程。进而从自然条件、人口压力、经济利益和民族融合等因素的作用探讨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机理。清代气候进入暖湿期,为土地开垦奠定了条件; 生态系统脆弱性又阻碍了过度开垦。中国人口空前增长和耕地单产徘徊促使耕地开发向边疆 拓展;鄂尔多斯与周边的人口梯度力以及黄土高原土地退化对人口的排斥力是促进鄂尔多斯土地开垦的根本动力。无论是民间自发的还是政府组织的,都是在追逐利益中促进了土地开垦;同时,中央与地方、蒙古人与汉人、豪强与贫民之间的利益争夺阻碍了开垦进程。蒙汉 人口结构改变和开垦中建立的共同利益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的彼此接受和排斥,既加强了农业的地位,又巩固了畜牧业的地位。鄂尔多斯的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正是这些因素 的共同驱动和阻碍的平衡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陈俊岩 《西部资源》2012,(3):153-154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给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针对鄂尔多斯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目前煤炭开采技术现状,提出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保水开采技术途径,将矿井水、瓦斯、矸石进行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延长石油集团自主研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勘探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经专家鉴定,这一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已在开采百年的延长油田新发现石油地质储量8.31亿吨。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延长石油集团,拥有"特低渗""、超低渗"的低品位油田,开采难度堪称世界之最,延长石油集团自主研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勘探技术"获国家科技大奖,这标志着陕西省在深层石油勘探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延长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香增表示,发现了8亿多的储量,建成了210万吨的产能。随着项目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拥有中国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但是鄂尔多斯面对那么多财富,并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鄂尔多斯持久的繁荣兴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抽走了鄂尔多斯的发展机遇,留下的是空楼和民间借贷破裂。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专项规划(2011~2015年)》,要求统筹协调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炭、铀矿、岩盐等资源勘查开采,将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接续区、实施综合勘查开发的模范区及统筹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西鄂尔多斯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在西鄂尔多斯地区几年的植物标本采集以及参考前人对该地区植物名录的记载,对西鄂尔多斯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鄂尔多斯地区的野生维管植物共有64科、215属、433种;②植物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占52.66%,其他为乔木占0.69%、灌木占14.09%、半灌木占6.93%、一或二年生草本占24.25%、草质藤本占0.92%,类短命植物占0.46%;③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包括强旱生、旱生和中旱生)为主,占49.42%,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中生、湿中生)占47.58%,湿生植物占1.85%,水生植物仅占1.15%;④西鄂尔多斯地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复杂多样,在温带区系性质为主体的背景下,受欧亚草原区系、东亚森林区系、亚洲中部荒漠区系及古地中海区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云 《西部资源》2015,(2):30-31
<正>鄂尔多斯市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这是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鄂尔多斯的具体化,是指导鄂尔多斯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深入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对于国土资源部门来说,就要立足本职,着力服务重大项目、民生工  相似文献   

8.
日前,记者从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专项规划(2011-2015年)》出台,要求统筹协调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炭、铀矿、岩盐等资源勘查开采,将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接续区、实施综合勘查开发的模范区及统筹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随着露天煤矿不断增多,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现状分析,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剖析了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对策建议,期望对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宝玉 《西部资源》2012,(5):180-180,179
本文从抗旱减灾的意义出发,根据鄂尔多斯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干旱灾害情况,以受灾人口、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等为研究指标,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的对策措施,旨在为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河西地区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查计算,评述了河西地区水、土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建议和意见: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布局,2.以水定地、搞好水土平衡,3.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扩大灌溉面积,4.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场,5.种草种树,保护植被,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西藏拥有我国特有的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西藏高原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湿地总面积为3 126 253.33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9%。西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湿地类型丰富,天然湿地面积大,占湿地总面积的99.09%,天然湿地又以湖泊型湿地和河流型湿地为主,分别占全区湿地面积的82.36%和14.71%;湿地分布广但不平衡;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沼泽湿地退化等方面。鉴于高原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数据,结合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本文对渭-库绿洲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探讨土壤盐渍化的逆向演替过程。研究表明:渭-库绿洲在地下水埋深2.3~2.7 m区间,盐渍地面积占的比例较高,在地下水埋深2.7~3.4 m区间,盐渍地面积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渭-库绿洲部分地方地下水位已低于影响地表盐渍化的水位临界值(4.66 m),地下水矿化度低于3 g/L,研究区整体处于有利于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的环境之中;土壤盐渍化的逆向演替过程具有时空特征,由绿洲上部向下部,内部向外部逐步发生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14.
罗布泊红柳沙包落叶阳离子含量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柳沙包沉积纹层是恢复古环境序列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红柳落叶阳离子含量以及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表明:K+、Na+、Ca2+、Mg2+等4种阳离子平均含量分别为3.70 mg/g、40.33 mg/g、13.67 mg/g和8.08 mg/g,变化幅度排序为Ca2+ > K+ > Mg2+ > Na+。4种阳离子含量年际变化都较为明显,且变化规律较为一致,4种阳离子含量变化间的相关系数为0.653 0 ~ 0.813 8,表现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各种阳离子与4种阳离子总量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814 4 ~ 0.959 9,其中Na+含量与4种阳离子总量变化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可以用Na+含量的变化或阳离子总量的变化分析变化趋势。阳离子含量与气温变化呈良好的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和湖水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地下水水位降低、水质变差时,土壤水质也变差,阳离子含量增加;反之,地下水水位升高、水质变好时,土壤水质变好,阳离子含量降低。红柳落叶有机质阳离子含量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利用红柳沙包沉积纹层计年的可靠性和对罗布泊环境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Landsat-TM和MODIS的非洲水体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是进行洲际或者全球尺度内陆水体信息提取的最有效、最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作为全球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大洲,以遥感技术进行非洲内陆水体信息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以2010年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辅以MODIS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选用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及波段组合(Band 4/Band 2)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并根据不同气候区,选取4个典型区,监测年内水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非洲内陆水体面积为311 479.2 km2,其中湖泊总面积为209 018.5 km2,占水体总面积的67.1%;河渠总面积64 550.1 km2,占20.7%;水库坑塘总面积37 910.7 km2,占12.2%。非洲拥有水库211个,总面积13 438.7 km2。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水体主要的分布区,统计分析表明约97%的水体分布在该地区。3)热带沙漠气候区湖泊面积呈减少趋势,热带草原气候区湖泊受干湿季节影响上下波动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湖泊面积变化较小,总体上4个典型区水体面积变差系数<10%。  相似文献   

16.
I.LandDegradationDistribu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ThefarmingpastoraltransitionalregioninsemiaridlandofnorthernChinaisthemosttypicalregionoflanddegradation,andalsotheregionwithextensivelydevelopingsandydesertification.TheextentisfromHorqinSandyLandinth…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46,自引:26,他引:20  
王涛 《中国沙漠》2009,29(1):1-9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绿洲化优化了局地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绿洲低水平、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包括荒漠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绿洲化、荒漠化研究进展的综述,提出了围绕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努力在全面认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下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演变机理,为综合评价环境变化趋势和效应以及调控对策与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夏军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6):517-526
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加深、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羊卓雍错水位动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刘天仇 《地理科学》1995,15(1):55-62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环湖区沙漠化土地的遥感动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近几十年来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 ,环湖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渐加剧。利用遥感和GIS综合手段对环湖区沙漠化土地作了尝试性的动态监测研究 ,结果表明 ,自 1 95 6年航测资料记录以来到 1 972年 ,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是 45 2 9平方公里、498 4平方公里 ;1 986年TM数据解译结果显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 75 6 6平方公里 ;到 2 0 0 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增加到1 2 47 7966平方公里 ,土地沙漠化处于正过程发展阶段 ,1 95 6~ 2 0 0 0年平均年净增 1 8 0 7平方公里 ,尤其是在2 0世纪 80年代以后扩展速度在加快 ,1 986~ 2 0 0 0年间均净增 3 5 0 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