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省地震前兆台网地壳形变观测数据分析,总结对地形变观测影响较为普遍的两类干扰因素特征:1通过分析测点周边场地环境干扰,总结地表载荷对地倾斜观测造成的数据异常变化特征;2利用台风通过时造成的各类自然环境变化,总结地壳形变观测数据受气象变化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能够清楚地观测地球固体潮汐为发展目标,对地震监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1985年以来山西省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探讨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在监测预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变化,对山西省历史及目前运行的形变学科仪器、数量等进行全面摸排,为该区形变观测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形变观测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以下特征:(1)观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监测手段全,但仪器标准化程度不高;(2)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3)观测环境较复杂,应进一步做好观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收集整理新疆精河地震台数字化形变资料和该地区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精河定点形变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气象因素对精河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的影响特征,并给出精河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银川台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出现的干扰异常的分析和处理,总结出银川台形变资料干扰异常的特征和处理方法,为银川台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干扰异常处理积累经验,同时为其它台站的形变观测资料干扰的处理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佘山钻孔形变观测资料正常背景噪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佘山钻孔形变观测资料正常的背景噪声进行初步分析并定量刻画其正常信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上海佘山形变观测资料的小波变换细节部分不同尺度包含着不同的信号成分,通过研究形变观测资料小波变换各尺度信号的非震异常特征变化,可能会捕捉到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丹东台数字潮汐形变DSQ水管仪观测资料整理,提取典型震例的同震,分析研究其同震响应特征,探寻丹东台水管仪同震响应参数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同时,对近年来地震产生的潮汐形变典型同震变化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形变观测同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地壳形变包括大面积的形变(由大面积水准和测距等测得的地形变)和定点形变(例如倾斜仪等仪器所显示的地形变)两大类。多年来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两类形变信息特征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监测系统的精度和观测周期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它们受到不同的场地因素影响有关。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短水准、短基  相似文献   

8.
张北6.2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国杰  黎凯武 《地震》1999,19(3):261-266
介绍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华北地区,主要是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分析了GPS结果、跨断层形变观测以及定点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认为张北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大部分是“场兆”异常;张北震中区在震前至少半年是处于形变闭锁阶段;地壳形变的前兆发展在总体上存在由东南向西北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GPS形变测量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两次观测概况,利用伯尔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水平形变计算与应变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及垂直形变的结果。分析了GPS成果的地震地质意义,认为GPS观测到的水平形变可能反映了上地壳层块构造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01年M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地震破裂段复杂的断层分段震后运动学特征、分段摩擦性质差异和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构横向各向异性。本文简要回顾昆仑山地震后基于二十年尺度时序InSAR和GPS的震后形变观测方法和时空特征,特别是时空密集的InSAR观测,是该构造区震后GPS观测的重要补充及其不可替代的观测手段;总结大范围震后形变模拟方法及其揭示的震后运动过程、多种动力学机制及其关系。最后总结提出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20年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及尚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要持续性地对东昆仑断裂带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观测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震后形变模型,进一步深化对该断裂带地震周期形变、区域构造对周期形变控制作用、复杂断层运动时空演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安徽肥东形变台短水准和降雨观测数据,分析了降雨对该台短水准日均值与月均值的干扰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观测场地膨胀土土体特性,探讨了降雨干扰短水准观测的问题,由于地表水下渗,致使膨胀土膨胀,对标志杆产生围压,从而影响测线高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形态分析法,对2017年09月16日库车M_S5.7地震前震中400 km范围内形变和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提取震前异常,总结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库车地震发生前,共有7项形变和流体的资料出现中短期及短临异常;钻孔应变异常特征表现为压缩―拉张变化、压缩速率变快、周期性台阶变化;流体异常特征表现为水位阶升和气体高值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武定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宋文  黄毓珍 《地震研究》1997,20(3):265-272
由地震P波初动符号资料,求解得到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序主震及21外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主震的两个节面走向分别为北西西向,倾向NNE,倾角70°;另一个节面走向为北北东,倾向W,倾角77°;等效释放应力场主压力力方位为324°,仰角24°。表明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的主要震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断裂控制着整个序列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4.
北天山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前兆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卡尔曼滤波法计算处理了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分析了断层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较好地反应了各断层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流动水准测量对北天山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跨越同一断层的各水准测线垂直运动速率不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兆异常,速率变化大小对地震震级具有一定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刻画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中背景信息和噪声的时 频分布特征, 本文应用二进小波变换方法, 通过对小波分解的主模特征和随机白噪声识别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剖析了山东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的正常动态背景和噪声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当尺度取2, 3和4时, 分解后的细节部分存在着1/4日波、 半日波、 日波和半月波等准循环周期信号, 其中尤以尺度为3时的信号波幅最大; 尺度取1和5时的细节部分主要包含着噪声; 通过分析和追踪指定尺度的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小波变换的非震异常特征变化, 可望捕捉到与强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6.
自鹤岗地震台形变仪器于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形变观测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为地震前兆资料的积累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数据。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也时常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雷电、山洞潮湿、降雨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为因素等。因此,为提高观测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鹤岗台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例,结合台站实际情况,讨论了仪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金州台跨断层室内水准以及MD数字化断层蠕变的观测数据处理,找出该二种观测方法的数据变化特征以及干扰因素,对二种手段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对观测结果的地震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方法很多,如地壳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等方法,本文利用井壁崩落法、套芯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所得结果,研究分析了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二进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跨断层观测资料不同尺度的小波变换的细节信号变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度小波变换分解的细节信号显示出不同的时变特征,可以识别和提取原始测值中不易分辨的震前异常。当尺度为3时的细节信号的年周期特征被打破,或者当尺度为3时的细节信号变化超出2倍均方差时,测点周围250km左右范围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评述了地壳形变观测及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地壳形 变观测的历史,地壳形变观测的体系,地壳地形变测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