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中华哲水蚤不同地理种群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Brodsky)是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桡足亚纲 (Copopeda)哲水蚤目(Calanoida)哲水蚤属(CalanusLeach)的一类浮游动物 ,为暖温带种 ,广泛分布于我国渤、黄海和东海沿岸区 ,为这些水域的优势种[1]。有关中华哲水蚤的研究国内有过许多报道 :李少菁[2]、陈清潮[3]、林元烧等[4]曾分别对该种类生活习性、摄食、生殖及生活史进行过研究 ,林元烧、曹文清等[5]也曾对厦门港不同月份采集的中华哲水蚤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而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中华哲水蚤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武昌  王荣  王克 《海洋科学》2000,24(2):42-44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是中国黄、渤海桡足类的优势种 ,本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代谢率 ,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积累资料。1材料和方法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1997年6月渤海调查时 ,在“科学1号”调查船上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的影响。中华哲水蚤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实验用中华哲水蚤采自青岛汇泉湾 ,用浅水 I型网在中…  相似文献   

3.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大陆架水域的浮游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节使用网目孔径为0.505mm的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中华哲水蚤的水平、季节和昼夜垂直分布以及与季风、海流和温度的关系。中华哲水蚤丰度季节变化显著,整个调查海域春季的平均达(22.30±77.78)个/m3,夏季的降低,平均为(13.74±45.10)个/m3,秋季消失,冬季调查期间仍未出现。中华哲水蚤的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显著,将调查海域划分为粤西近海、琼东近海、粤西-琼东外海三个亚区,在粤西近海亚区春、夏季中华哲水蚤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15.63±145.93),(68.12±84.00)个/m3,远高于另外两个亚区。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中华哲水蚤没有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呈底层分布,以躲避表层高温的伤害。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是中华哲水蚤的季节分布区,冬春季东北季风期间由广东沿岸流从东海沿岸携带而来,出现的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夏季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近海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成为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秋季季风转换时期上升流减弱或消失,中华哲水蚤因耐受不了高温(>27℃)死亡而消失。因此,中华哲水蚤对东北季风时期的沿岸流和西南季风时期的上升流均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7—2008年春夏季长江口水域浮游动物生态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到2008年5月和8月长江口水域共4个航次的监测资料,对长江口水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优势种、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值8月份大于5月份生物量,分布格局呈近岸向外海递增趋势。5月出现的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分布于河口水域以及咸淡交错水域。8月的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分布于河口水域和咸淡交错水域,肥胖箭虫多分布于口外近海水域。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4次采样均出现,是口外近海水域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布格局呈近岸向外海递增趋势。盐度、温度及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中华哲水蚤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大陆沿岸水域(44°—21°N),是我国近海浮游桡足类优势种之一。关于它的幼体发育尚未见报道。迄今已知4种哲水蚤——飞马哲水蚤[C.finmarchicus(Gunderus)]、海哥兰哲水蚤[C.helgolandicus(Claus)]、极北哲水蚤(C.hyperboreus Krφyer)和寡毛哲水蚤(C.tonsus Brady)的幼体发育研究颇为详尽。本文目的在于查明中华哲水蚤幼体阶段各发育期的外部形态,为探讨它的数量变动、产量和分布等问题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是我国近海的优势桡足类。它的数量大,分布广。特别在冬、春季,在我国近海浮游动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它的个体也较大,是滤食性种类。因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所以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定为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 作者根据以往历史资料(方金钏,1979;朱长寿,1997;朱长寿等,1991、1999;林玉辉等,1988;林元烧等,1984;李少菁,1963;陈清潮,1964;福建省海岸带和海凃综合调查领导小组,1990;福建海洋研究所,1988;Tan,1970)和多年来的研究结果(黄加祺等,1984,1986a、b、c,1989,1991a、b,1997a、b),对中华哲水蚤在不同水域的分布,与温、盐度关系及繁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见解,为本项目子课题提供了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桡足类的休眠与滞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希福  王荣 《海洋科学》2001,25(5):24-26
为了度过不利的环境条件 ,很多桡足类同陆生昆虫那样 ,会进入一个停滞发育的时期 ,称为滞育。有些桡足类在生活史中出现滞育属于专性的 ,而另一些种类则是兼性的 ,在发育期间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滞育。前者如在大西洋中的主要桡足类种群如飞马哲水蚤 (Calanusfinmarchicus) ,在第4、第5桡足幼体期进入6月份便开始休眠。后者如近邻剑水蚤 (Cyclopsvicinus)在饵料缺乏、种群密度过高、温度变化剧烈或捕食压力太大时都会进入滞育状态。桡足类浮游生物在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具有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的双重作…  相似文献   

8.
大连湾水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大连湾周年生态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大连湾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连湾共有浮游桡足类22种,其中优势种大网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中网为小拟哲小蚤Parucalaunsparun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brevicornis。桡足类总量年高峰,大、中网各有2次,最高峰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大连湾周年生态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大连湾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连湾共有浮游桡足类22种,其中优势种大网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中网为小拟哲水蚤Parucalanusparv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brevicornis。桡足类总量年高峰,大、中同各有2次,最高峰分别为2月和8月。本文还讨论了几种环境因素对浮游桡足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哲水蚤的繁殖、性比率和个体大小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陈清潮 《海洋与湖沼》1964,6(3):272-288
哲水蚤(Calanus)为我国近海浮游桡足类中的优势种,不但数量多、分布广,并且个体也较大;在探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数量变动时,必须重视这种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过去,有不少学者在桡足类的个体生态学方面做过很多工作,特别是对飞马哲水蚤[Calanus finmarchicus(Gunn.)]的研究最为详尽(Marshall & Orr 1955)。这些研究不论在理谕上或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文献中,到目前还未见到有关桡足类的个体生态学的研究论文。本文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的繁殖、性比率和体长的季节变化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作为对这种桡足类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付克忖 《海洋学报》1980,2(3):51-58
本文讨论了南黄海北部海域及青岛近海海水激光(6328Å)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与温跃层的相关性。依据三个年度不同季节(春、夏、秋)现场实测结果,叙述了衰减系数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并对现场测量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扩张的年轻弧后海盆。对这个海盆的研究在地层学、古海洋学、构造学、地震学及海底资源勘探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这个海槽处在大陆地壳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过渡性地壳域,许多人试图从冲绳海槽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洋盆早期演化的知识。本文根据反射地震资料(图1)就该海槽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