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应变软化介质组成的边坡失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强  胡秀宏  王媛媛  李曼 《岩土力学》2009,30(4):976-980
对一个平面滑动型边坡,考虑滑面介质由两种应变软化介质材料组成,对应变软化介质存在损伤软化与水致软化两种软化方式。用指数分布描述滑带介质的剪应力与应变关系,建立了边坡系统的尖点突变模型。通过分析发现,边坡失稳与刚度比和边坡的几何/力学参数有极大关联性,这里考虑刚度比是含水率的函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刚度比不断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含水率的增加和刚度比的增大,导致边坡失稳的危险性增大,这是降雨情况下边坡容易失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岩土力学2009年4期刊登了题为"两种应变软化介质组成的边坡失稳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原文的边坡稳定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岩体重为mg,滑动面为平面,边坡与基岩间的潜滑带厚为h,在下滑力作用下边坡沿潜滑带的位移  相似文献   

3.
孙强 《岩土力学》2010,31(7):2351-2352
<正>笔者发表于《岩土力学》2009年第4期的"两种应变软化介质组成的边坡失稳研究"一文涉及的某些问题引起潘老师等的关注,在这里感谢潘老师对文章进行批评指正,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编辑部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4.
潘岳  戚云松  李爱武 《岩土力学》2009,30(10):3210-3214
岩土力学2009年3期刊登了题为"深埋隧道开挖围岩失稳突变模型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  相似文献   

5.
祝云华  刘新荣  舒志乐 《岩土力学》2009,30(10):3215-3216
首先,非常感谢潘岳、戚云松、李爱武老师对2009年第3期"深埋隧道开挖围岩失稳突变模型研究"(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潘岳  李爱武  戚云松 《岩土力学》2009,30(1):285-288
<岩土力学>2008年7期刊登了题为"突变级数法在边坡稳定综合评判中的应用"[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  相似文献   

7.
赵琦  朱建明  王佳 《岩土力学》2013,34(9):2733-2734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2期上的论文“基于强度参数演化行为的岩石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现有以下3点望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8.
焦五一 《岩土力学》2011,32(1):316-317
贵刊2010年第1期发表了邵生俊教授"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一文(以下称为原文)[1],文中回顾了黏性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和不同结构性指标以后,依据4个黄土土样①、②、③、④的试  相似文献   

9.
李永刚  孙建生 《岩土力学》2003,24(5):848-848
本刊2003年第3期的《涵洞顶填土压力的计算分析》[1]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拜读后有几点不明之处,愿与作者探讨。 (1) 原文的计算假定②以洞顶宽度为基础,在洞顶填土内形成一楔体,且楔体顶点的夹角为土体破裂角24jb-=。实际上,由于洞顶两侧填土的水平约束,洞顶土体的水平位移很小,远不能达到主动极限状态,楔体难以形成,土体破裂角也不会出现。 (2) 原文以其三个计算假定为前提进行公式推导,取一单元进行分析时,仅考虑了垂直土压力,而不考虑侧向土压力。此处的侧向土压力与垂直土压力属同一量级,不宜忽略。 (3) 在进行洞顶土压力求解时,原文的…  相似文献   

10.
韩建新  汪雷  杨为民 《岩土力学》2013,34(9):2735-2736
1引言
  笔者撰写的论文“基于强度参数演化行为的岩石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以下简称“原文”)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2期发表后,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赵琦硕士等还针对原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下简称“讨论稿”)。在此对他们的关注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对《岩土力学》编辑部给笔者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渠道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水文地质技术方法》1974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译文“工程物探的锤击反射地震”(原载《Geophysics》,Vol.34,No.3,1969。刘承鉴译)。  相似文献   

12.
邵生俊 《岩土力学》2011,32(1):318-320
"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1]"一文发表于《岩土力学》2010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现就焦五一先生对原文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尚根  杨延军 《岩土力学》2013,34(10):3039-3040
岩土力学2012年第2期刊登了题为“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是生命物质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构成蛋白质的“砖块”。一个最简单的氨基酸分子至少必须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氨基的官能团。在生物的蛋白质中通常只包括有二十种氨基酸,叫做蛋白氨基酸。但是自然界还存在其它种类的氨基酸,因为它们一般不存在于蛋白质中,所以叫做非蛋白氨基酸。除了最简单的甘氨酸外,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一个以上的不对称的碳原子。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氨基酸可以存在L和D型两种结构的对映体。所有的蛋白质氨基酸都属L构型。  相似文献   

15.
涂兵雄 《岩土力学》2012,33(1):319-319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1年第32卷第6期上的论文"考虑土拱效应预应力锚拉桩土压力研究"(以下简称文献[1]),现有以下几点望与文献[1]作者商榷。(1)文献[1]在建立应力分析模型前假定"作用在桩板上的土压力q沿纵横方向呈均匀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6.
季菱姒 《物探与化探》1993,17(5):390-391
我在本刊1992年第6期上曾发表一短文[1],评论了沈国平的“应用地球化学三维延拓评价异常深部含矿性”的文章[2]。我认为沈所用的三个延拓模型存在不合理及矛盾。而沈在文章中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则来自吴锡生的“多元统计在地球化学异常评  相似文献   

17.
“白云石问题”无疑是地质学上最有趣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 发育,却在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中鲜少沉积,并且在实验室模拟海水条件下也几乎无法低温合成。白云石[CaMg(CO3)2]不同于 Ca2+、Mg2+无序的高镁方解石,具有阳离子有序超结构,空间群为R-3,在地表条件下为热力学稳定相。尽管人们尝试模拟 自然界中白云石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但却几乎没有从实验中成功合成有序白云石。在已有的实验室研究中,有序白云石 仅能通过高温水热实验形成。这说明白云石的形成极可能是一个动力学控制过程。而近些年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白云石微生 物成因模式认为微生物活动是低温白云石形成的关键,相关的微生物矿化实验也证实微生物的存在能够促进高镁方解石的 形成。对白云石问题的探讨不仅对理解白云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促进矿物学理论研究发展。此次研究从高温合成 实验、低温合成实验、微生物协同沉淀实验等方面综述了有关白云石问题的实验室研究进展,阐明了目前对于白云石问题 认识的局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白云石问题”和其中所包含的矿物学和物理化学问题,乃至于帮助寻找到它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廖军 《岩土力学》2012,33(9):2875-2877
笔者拜读了贵刊2012年第33卷第2期由周勇和朱彦鹏撰写的《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以下简称文献[1])一文.现有以下几点望与文献[1]作者商讨.  相似文献   

19.
岩冰 《地质科学》1977,12(1):1-5
一九七二年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刮起了一股反“理论风”的妖风,其矛头直接对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这股妖风的风源,盖出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一九七二年,毛主席对一位科学家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意见,表示了称赞。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革命科技路线,做了重要的指示和部署。“四人帮”心怀叵测,借以发端。  相似文献   

20.
周勇  朱彦鹏 《岩土力学》2012,33(9):2878-2880
1 引言 首先,非常感谢廖军博士对笔者撰写的发表在《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2期上的论文"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并进行有益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同时对学报编辑部给予笔者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