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分析,介绍了飞机增雨作业所使用的设备及增雨作业的条件、作业区域划分、催化剂的选择及飞行高度与增雨指标,并利用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阐述了飞机增雨作业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播撒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2005年春季飞机增雨作业技术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根据2005年3—4月广东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分析,详细介绍了作业区域划分、催化剂的选择及飞行高度与增雨指标,并利用4月13日的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介绍飞机增雨作业所使用的设备及增雨作业的条件,系统地阐述了飞机增雨作业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万友  黄芬根  宾振  雷桂莲 《气象》2012,38(10):1288-1294
利用移动通信和智能手机应用技术,结合气象基本业务和人影作业技术,研发了一套移动式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支撑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各种气象资料的实时采集、直观显示和作业信息的上传下达,为一线作业人员及时获取人工增雨作业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了新途径。系统业务化运行稳定、实用性强,进一步提升了人工增雨作业的科技含量和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对市、县两级的业务指导能力。文章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流程框架、功能设计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火箭人工增雨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情况,从火箭作业系统的选取、火箭作业点布设、适宜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云层条件、合适的作业部位和时机选择、火箭人工增雨实施作业情况和作业量分析等入手,采用区域对比方法分析了河北省2000~2004年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和效益,得出了河北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总增雨量和增雨效益,并根据河北省2000~2004年的总投资情况计算出投资效益比为1:46。  相似文献   

5.
宾振  杨晓兰  张志红  邱璐  彭亮 《气象科技》2013,41(5):929-933
针对国内飞机人工增雨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紧密联系业务需要,结合卫星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和.Net编程技术研制了一套基于GPS/北斗卫星和GIS技术集成的飞机人工增雨指挥系统.系统实现了资料采集、信息显示、航线设计、决策分析、实时监控、作业指挥、数据管理等系统功能,优化了飞机人工增雨业务流程,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指挥、调度的决策依据.系统采用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了点对多地空实时通信,适合用于跨区域飞机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慧娟  崔新建  杨国锋  王静  张俊波  袁春风 《气象》2007,33(12):110-115
介绍了驻马店市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的结构、技术要点、功能和应用情况。系统将作业需求分析、作业潜势预报、作业条件判别、作业现场指挥与反馈、作业效果分析评估、作业信息共享等功能有机地融合,为市、县增雨作业提供了可视化、可操作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技术平台和决策指挥平台。  相似文献   

7.
利用锡林郭勒盟200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资料,对本年度增雨作业诸要素进行了技术分析,初步给出了当地开展飞机人工增雨工作的基本条件及特殊规律,为今后该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作业指挥和作业实施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项目在河南、山东、吉林3省建立了层状云人工增雨外场观测作业试验区,研制了层状云数值模式,结合分析得出了层状云人工增雨新的概念模型、相应的催化条件判据和作业指标;研制了催化条件的飞机实时识别技术和地面综合集成识别技术;建立了中尺度层状云系数值模拟预报的实时业务和省级的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系统(催化条件综合识别判据、实时监测识别技术、催化指标和作业决策系统等),提出了相应的作业流程。 在鄂西北(十堰市)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区进行了大量外场观测和作业试验,用研制的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进行实时预报和催化数值试验,初步提出了催化的最佳部位、时机和剂量;开发应用了高成核率火箭;用雷达识别作业条件并建立了指挥作业的技术流程,因而大大减少了作业的盲目性,提高了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增雨综合技术预研究"项目对人工增雨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人工增雨的科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人工增雨监测识别技术、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技术、人工增雨外场试验的科学设计和南方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优选和集成了人工增雨成套技术,并在抗旱型和蓄水型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BL-1型火箭增雨作业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BL-1型增雨火箭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全年增雨作业的特点,对BL-1型火箭的人工增雨作业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提高一线火箭作业人员的业务技术,进而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成功率和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11.
Growth data were recorded at weekly intervals for four varieties of jute. Simultaneously, daily weather factors were recorded and averaged for the weeks corresponding to the growth rate periods. The growth rates were correlated with weather factors, age and cumulative growth of plant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made with the significant weather factors, viz., minimum temperature, sunshine duration and rainfall; age and cumulative growth being independent variables against growth rate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The resulting prediction equations were tested on independent growth and weather data.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values were in relatively close agreement for both growth rate and cumulative growth.  相似文献   

12.
Growth data were recorded at weekly intervals for four varieties of jute. Simultaneously, daily weather factors were recorded and averaged for the weeks corresponding to the growth rate periods. The growth rates were correlated with weather factors, age and cumulative growth of plant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made with the significant weather factors, viz., minimum temperature, sunshine duration and rainfall; age and cumulative growth being independent variables against growth rate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The resulting prediction equations were tested on independent growth and weather data.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values were in relatively close agreement for both growth rate and cumulative growth.  相似文献   

13.
闪电放电特征和雷暴电荷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综述了近10年来对闪电物理过程和雷暴电荷结构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利用自行研制的高时间分辨率新型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获得中国不同地区的闪电特征及放电参数,组织首次青藏高原综合闪电观测实验,揭示高原雷暴及其闪电活动的特殊性,并利用数值模式探讨其成因;将原子结构理论应用于闪电光谱研究,并进行闪电光谱的实验观测和理论研究,获得可见光频段的闪电光谱记录;完善空中人工引发闪电技术,解决近距离严酷电磁环境条件下闪电的光、电信号测量技术,寻找闪电双向先导传输的光学和甚高频辐射证据,并利用人工引发闪电技术对防雷设施进行试验研究;另外,在闪电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激光雷达在气象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激光雷达的结构、分类以及不同种类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跟踪激光雷达最新的发展和应用,根据探测物质的不同,分别讨论了激光雷达在探测气溶胶、云、边界层、温度、能见度、风、大气成分、水汽和钠层方面的应用,综述了目前国外星载激光雷达的发展和新的应用动态。进一步讨论了在激光雷达探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认为激光雷达将向多波长、多探测功能、商业化、区域化及全球化方向发展,它在气象与环境监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气象与环境学报》编辑部与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于2008年初开通了由该公司开发研制的“稿件远程采编处理系统”和“网站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作者在线投稿系统、作者在线查稿系统、在线审稿系统、编委在线审稿系统、主编在线审稿系统和远程编辑系统。实现了作者、审者、编者在线稿件收稿、审稿、退修、发稿通知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网站包括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须知、期刊订阅、广告合作和编辑部公告等信息。系统运行以来,加快了稿件处理效率,缩短了论文刊登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期刊传播影响力,方便了广大作者和读者,促进了编辑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进展。通过对《气象与环境学报》稿件远程采编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叙述,概述了网站与系统的功能和设置,归纳了应用效果与体会,讨论了系统和网站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关于闪电产生氮氧化物(MOX)的研究概况,包括产生机理、特征、输运过程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重点叙述了发生在区域性雷暴中闪电产生氮氧化物的机制、传输以及计算方法和可能误差,并对闪电产生氮氧化物区域特征计算方法和参数的选取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采用CloudSat卫星资料2B-CLDCLASS及2B-CWC-RVOD数据集和Aqua卫星资料的CERES Aqua MODIS Edition 3A数据集,针对2010年12月2-4日北疆地区一次暴雪过程分析了云的类型分布、冰粒子等效半径、低层云等效高度等宏微观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中,云层分布在12km以下,云中冰粒子等效半径和冰水含量均随云层高度增加而减少,冰粒子数浓度在垂直高度上呈单峰分布,高值分布在云层中部5.5km处。北疆地区暴雪前和暴雪后基本为低层云云量小于40%的低值区,暴雪时则为大于60%的高值区,云等效高度暴雪前和暴雪后大多为小于6km值域区,暴雪时为大于6km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碳的农业与生活源排放对东亚气候、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气候-健康效益评估”课题的中期研究进展可归纳如下:1)针对观测和实验平台,课题组进行了针对飞机气路的重新设计和改装,加装了用于航测的大气黑碳(BC)、气溶胶光学、细颗粒物粒径谱、颗粒物组分及气体组分来源示踪相关仪器,对飞机设备进行了质量控制,并设计了针对课题研究的新飞行方案。搭建了多套源排放模拟燃烧实验平台和监测系统。2)开展了基于飞机和飞艇的针对华北、华中、长三角及山东地区的黑碳垂直廓线观测。通过空地联合观测,捕捉到了华北和华中等地跨区域的黑碳大气传输过程,探讨了传输的机制。3)组织了多次农村能源消耗调查。基于室内实验初步研究了民用燃料(煤和生物质)排放气溶胶的数浓度和单颗粒气溶胶(包括黑碳)组成、混合状态、实时演化特性。初步构建了中国民用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的多污染物(包括黑碳)1 km×1 km排放清单。4)建立了黑碳的光学特性和混合特性模型。采用在线大气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黑碳气溶胶对气象要素和边界层发展的影响进行模拟,探讨了黑碳-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对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揭示了黑碳对空气污染加剧/减弱影响的物理和化学机制。改进了地球系统模式,为后期开展黑碳气溶胶辐射效应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5)在北京和成都市开展了黑碳浓度对居民中不同类人群的呼吸及循环系统死亡率的影响研究,开展了黑碳浓度对居民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研究,分析了黑碳的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从雷暴日时间分布、区域性雷电活动时间分布、地闪时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并从雷暴日空间分布、地闪频次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雷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对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受灾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江苏省雷电活动峰值出现在8月,全省范围雷暴过程达11次,较往年偏多,11月出现2次大范围雷暴过程,为历史罕见;全省雷电活动空间分布总体为南多北少,江淮之间南部及苏南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雷暴高发区;雷电灾害主要出现在6—8月,办公电子设备受损案例最多,其次为家用电子设备;85%的雷击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最后,提出了雷电防御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