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火山活动与我国旱涝、冷暖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先恭  张富国 《气象学报》1985,43(2):196-207
本文根据近五百年的火山资料,研究了大火山的喷发与我国旱涝、冷暖的统计关系。发现火山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比对降水的影响要明显得多。而且在火山喷发后我国有两次降温,分别出现在火山喷发后第8个月和第18个月。第二次降温比第一次降温要强烈得多。1951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可能与≥2级的火山喷发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火山喷发主要造成全球性降温,火山所在的纬度和喷发的季节都可以对喷发后全球温度变化的形式产生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火山喷发,尤其是北半球高纬春夏季节的喷发,能产生很强的冷夏作用,可能会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朋群  石广玉 《高原气象》2001,20(3):225-233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4.
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靖  张德二 《气象科技》2005,33(3):193-198
重大的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地面温度降低,由于火山喷发存在季节、纬度和强度的差异,因此喷发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对辐射的影响也不同,降温出现的时间和降温的幅度不一致。中高纬喷发的火山主要影响发生喷发的半球,而中低纬的喷发可影响到全球,且影响时间较长;不同季节的火山喷发后,高纬度的温度响应较低纬明显,夏季的温度响应较冬季明显。有关火山活动对降水的影响目前已有了一些研究,但由于降水序列中火山信号较弱,同时还有ENSO等其他因子的影响,客观地分辨出火山的影响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5.
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的水平二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比较先进的辐射模式计算了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并对之进行了参数化。结果发现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的水平分布不仅与其本身的水平变化有关,而且与下垫面的反照率有很大的关系。利用近期开发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皮纳图博火山气溶胶对地面平衡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皮纳图博火山至喷发后1年半左右降温达最大,至喷发后第5年降温已很小。  相似文献   

6.
每次火山喷发都会导致降温,全球性降温0.05℃,地区性降温0.2℃,并且会持续到第二年,其后逐渐平息。但是,除此以外,数年后仍存有影响。这并不就是直接的阳伞效应,而是由于气候系统中有自我调节机制,此机制因火山喷发而受刺激,引起变动,从而持续发生影响。另外,在火山活动的变动中,有70年左右的周期性,在气温长周期变动中也有这种反映。  相似文献   

7.
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近50年来我国地面气温场中较为清晰的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降温最明显的时段是喷发1年多以后,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  相似文献   

8.
利用Mauna Loa和南极站点月均观测大气CO_2和δ~(13)C资料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大气CO_2浓度年际变化与ENSO呈正相关而与火山喷发指数呈负相关。大规模火山喷发能够降低强ENSO对大气CO_2浓度的年际变化的影响,不仅与喷发强度有关,还与持续作用时间有关。ENSO与火山喷发共同影响大气CO_2浓度年际变化,而分析期间内的El Chichon和Pinatubo喷发后大气CO_2和δ~(13)C年际变化的差异则受ENSO和火山喷发的强度以及两者的相对起始时间的影响。δ~(13)C分析结合Keeling Plot计算表明,ENSO对大气CO_2浓度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量的变化,而火山喷发对其影响则通过因温度降低和海洋施肥效应所引起的海洋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9.
读图     
<正>火山喷发的气候效应在美国科学院(NAS)最新发表的关于火山喷发的研究报告中,描绘了不同量级和持续时间的火山喷发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图中用喷发持续时间和岩浆量描述火山对大气的影响。来源:NAS亚洲高原冰川:区域应对干旱的重要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0.
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近百年至千年的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强火山喷发可造成平流层4℃以上的增温和地表年、月平均温度约0.4℃、1℃的下降。地表温度下降的时空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特征(包括喷发位置、季节、强度等);海陆分布;火山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其由直接辐射强迫引起的经向潜热输送的变化等等。同时还回顾了1991年皮纳图博喷发的有关研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工作。  相似文献   

11.
火山喷发对气候影响信号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时序叠加和序列分析两个方面系统地评述了近年来火山活动影响气候的研究进展和代表性工作。给出了火山活动特征,如火山喷发强度、喷发位置和季节等对气候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了与之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火山指标,火山活动影响气候的途径及其和ENSO的联系等。最后指出了今后研究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中国高空温度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高空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利用中国28个高空探空站1961—2000年间地面至高空10hPa的温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面到高空200hPa最冷在1月,最热在7月;但是在最冷的100hPa层以上,其气温年变化位相相反,即1月最热,8月最冷;50hPa层以上温度的年变化不大。近40余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自地面至700hPa,绝大部分地区温度上升,尤其是地面增温最为显著,而西南地区有降温趋势;对流层上层至50hPa的平流层的温度在降低,尤其是50hPa降温最为显著。北半球的较强火山喷发对中国32°N以南的低纬与32°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高空温度的影响不同。火山喷发后,低纬地区平流层第1~26个月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增温,其中在第7~8个月增温最明显;在对流层以下,第6~11个月、第16~27个月出现2次明显降温时段,第1次降温最明显。中高纬地区平流层在第1~16个月、第20~29个月出现2段增温,第1段增温时间跨度长、强度大,第17~19个月出现了降温。在对流层以下第2~5个月、第14~18个月、第21~30个月出现3次明显降温时段,第3次降温持续时间长,整体降温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供了估计近百年大型火山喷发后出现的平流层气溶胶层的新方法.借助不稳定的能量平衡气候模式,完成了近地面温度对火山产生的平流层气溶胶敏感性的计算.  相似文献   

14.
有关火山遥感的文献大多牵涉到一些基本的形态学特性,这对于火山的喷发预警和探察地热柱和岩浆流是适合的,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强调与火山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相关的一些物理过程,特别在地球放气中必须要估计火山的实际时变作用,我们可以从过去得到一些相关信息以便考虑通过现在的卫星应监测哪些项目。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前一年期间下降了0.3℃,使之成为70年代以来最凉的年份之一。气象学家把全球温度下降归咎于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在1992年的头几个月内,气温急剧下  相似文献   

16.
青海高原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西宁莫家泉湾和玉树辐射观测站的资料分别进行了订正和插补,对青海省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年总辐射量高,总的分布趋势西高东低;20世纪70年代是总辐射高值时期,而80年代处于明显的低值时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有所回升,但90年代中期后处于下降状态。70年代的高值期和80年代低值期的出现与该时段青海省云雨状况和全球重大火山喷发事件密切相关,火山喷发是导致80年代总辐射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东北太平洋海底火山实际位置,模仿实际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地热通量,对IAP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强迫作用下积分试验。积分结果表明:海底火山溢流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海洋对流影响表层海温,深层扩散极少;模拟出类似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6,34(2):183-183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没有上个世纪的几次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注入大量的灰尘和气溶胶,现在的海水温度会比目前高。这些火山喷发的影响与部分人类活动导致的海平面升高相抵消。根据12个新的、最先进的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1883年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南京小教扬1960—1981年日射资料,分项计算出大气透明度系数P_2及其各分置P_L、P_w、P_d,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它们的日年变化和非周期变化。揭示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气过程、大气污染以及火山喷发等都可造成P_2等的明显变化。由于空气污染的影响,大气透明度系数在长年变化中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火山喷发影响则使这种趋势在此后一两年内更加突出。发现大气中气溶胶含量变化是新起大气透明度状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1993年新疆的辐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火山爆发指数VEI≥4级的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火山爆发可以作为短期气候预报的背景条件;强火山爆发后的1~2年中,新疆的太阳直接辐射有明显减少;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新疆北疆秋季气温下降最明显;1992~1993年新疆夏、秋季的低温是1991年6月菲律宾VEI6级的Pinatubo火山强烈喷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