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定义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的痕迹线,兼具海洋与陆地的空间资源管理界限功能。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其功能和价值源于所依附的海岸带。随着海岸带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海岸带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构建了以自然岸线保有率为核心的海岸线管理办法。2018年实施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DB33/T2106—2018)》提出了海岸线的三级分类体系,包括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和河口岸线3个一级类。该《规范》综合反映了海岸线的科学定义和国家需求。首先,该《规范》给出海岸线定义是"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突出了"大潮高潮位"和"痕迹线"对海岸线界定工作的指示意义。其次,该《规范》将自然岸线定义为"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由此推论,人工岸线的地貌动力学功能是隔断了原有的海陆相互作用。第三,该《规范》提出了"原生自然岸线"、"自然恢复的岸线"和"整治修复的岸线"等概念,将曾经受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恢复了(或拥有了)某种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的统计口径。由于河口岸线是没有"水陆分界痕迹"可循的特殊类型,现有的海岸线定义未能体现河口岸线的内涵,因此我们建议将海岸线的定义扩展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的海陆分界痕迹线,以及河流入海口附近按一定规则人为划分的海域与陆域水体的分界线"。从海岸带地貌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海岸线的类型和变化主要受地质基底、海平面位置、沉积物供应条件和海岸动力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应该综合考虑这四个因素,而人类活动主要从海岸动力作用环境和沉积物供应条件两方面影响海岸带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2.
何谓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因此可以认为,定义属于概念范畴,是人们从无数感性认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下定义难度很大,尤其是权威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畸形波(freak wave)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畸形波"的几个基本问题,如"畸形波"的定义、发生的海域、发生的机理等。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9日,山东省气象局举办第三期气象万千知识讲坛,邀请浪潮管理软件总设计师,浪潮国际副总裁魏代森先生作题为《大数据让一切皆有可能》讲座。本期讲坛由省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键同志主持。魏代森先生从最基础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定义讲起,用生动的实例讲解了大数据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公共事务和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尤其是他提出的大数据在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设想,以及"数据驱动世界,软件定义世界,自动化接管世界"的理念,带给大家不少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定义和"索洛余值法"的改进模型,运用指数平滑法的思想消除滞后偏差,构建区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公式;以山东省为例,对不同模型参数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对参数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BERNESE软件"OBS-MAX"和"SHORTEST"两种独立基线生成方式和三种网平差基准定义方法制定出6种GNSS数据后处理方案,分别对中国沿海GNSS业务化观测网2009年与2011年的两批数据处理,并从外符合和内符合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OBS-MAX"独立基线生成方式得出的坐标精度更优,尤其是在原始观测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在网平差基准定义上,采用固定解得出的坐标内符合精度优于最小约束解,但其外符合精度较差。  相似文献   

7.
对于曲线形态结构分析和以此为基础的地理分析如曲线综合而言,弯曲识别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分析弯曲定义及其特性的基础上,以距离变换为基本运算,对地理曲线进行一系列组合变换即粘连变换,并利用粘连变换所具有的"保凸"、"保平"、"减凹"、且"减凹"程度可控的特性,提出一种曲线弯曲识别新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明确控制与弯曲识别密切相关的三因素:观察角度、观察尺度和观察方向,识别结果符合视觉认知。研究内容对地理曲线结构形态分析以及曲线综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钱迈 《海洋学研究》2010,28(2):36-44
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法》第2条规定:"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两法"对"内水"的定义有水域和海域之分,因此容易引起解读上的分歧或执法上的模糊。分歧之一是,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部分,是否包括河口、海湾、滩涂等"内水";分歧之二是,根据《领海及毗连区法》,是否认定一部分"内水"即内海是由直线基线法所致。为什么"两法"对"内水"有水域和海域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两法"针对的客体不同,《领海及毗连区法》针对的客体是国际或国外,该法的主体是国家主权;《海域使用管理法》针对的客体是国内海域,该法的主体是国内海域的使用管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规定"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构成国家‘内水’的一部分",那么另一部分"内水"就是正常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江、河、海湾等,它完全置于国家领土主权之下。其二,用专业术语上的海岸线替代《海域使用管理法》中的海岸线会出现矛盾。专业术语上同指水陆分界线的有海岸线和"干出线"两种。前者是涨潮时离岸最近的线,后者是退潮时离岸最远的线,依据《公约》规定:"测算领海宽度的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离岸最远的那条线",所以低潮线更加符合《公约》和《海域使用管理法》中海岸线的定义,怎样理解海岸线才不会出现矛盾呢?本文认为,完全意义上的海岸线是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一条带状面,这个面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出露,且宽窄不等,陡缓不一。当解读了《公约》的有关条款后,就不难理解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水域中有盐度为0.05~30和30~36范围的"内水"存在,盐度范围为0.05~30的"内水"是指按正常基线法划定领海基线而出现的"内水",包括水域和海域;盐度范围为30~36的"内水"是指按正常基线与按直线基线法划定的领海基线之间出现的"内水",即内海。它们在法律层面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9.
在大陆和大洋地区,莫霍不连续面代表从地壳到地幔之间的、由地震所定义的一级声阻抗界面.探测莫霍面这个前沿科学问题是许多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目标,但却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至今未能实现.今天,IODP(综合科学大洋钻探计划)的"地球"号科学钻探船,对于钻探洋盆地壳而到达莫霍面,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何谓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因此可以认为,定义属于概念范畴,是人们从无数感性认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下定义难度很大,尤其是权威性的定义。究其原因:其一,定义不是一个。我国著名美学家、作家余秋雨说,对文化的定义多达189个。他本人对文化定义为精神和人格。其二,它是需要高度概括,高度浓缩,高度提炼,同时又必须是全面、客观、科学并富有哲理的精辟见解。所以,下定义并不是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其三,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加深而在不断深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