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层间氧化作用:一种分散元素(Re、Se)新的富集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分散元素成矿机制研究现状,在简要概括世界主要地区砂岩型铀矿床中分散元素富集状况的基础上,以我国511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分散元素Re、Se在砂岩型铀矿中的超常富集特征,论证和分析了砂岩型铀矿中分散元素超常富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层间氧化作用机制下分散元素(Re、Se、Ge、Ga)独立成矿的可能性。认为在矿源条件具备的表生环境下,层间氧化作用促使分散元素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可能的。提出层间氧化作用是一种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新类型。建议加强分散元素基础成矿理论和检测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其中分散元素Re与Se的超常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分散元素Re与Se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但其超常富集又具有独立性;在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分散元素Re与Se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一种潜在的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511铀矿床是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床,铀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同样,Se、Mo、Re也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氧化-还原过渡带也可能富集,但U、Se、Mo、Re的地球化学性质又有差异,在空间上又可能分离,查明U、Se、Mo、Re的富集规律,有助于了解该矿床的成矿机理,对Se、Mo、Re等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陶勇 《新疆地质》2004,22(4):382-385
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511铀矿床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砂岩铀矿体及其围岩中的Se、Re、Ga、Ge、V、Mo和U等元素的测试与分析,文章系统研究了511砂岩型铀矿床中主要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511铀矿床中,Se、Re、Ga、Ge、V、Mo等微量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Se、Re、Ga的富集达到综合利用工业品位;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受层间氧化带控制且具有规律性,沿层间氧化作用方向,依次出现Se-Re(+Gc)-Mo-V等分带;Re与U具有较好的相关性,Se、Re元素对砂岩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511铀矿床是一个与层间氧化带有关的多元素聚集的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含矿砂体氧化程度的不同,将吐哈盆地南缘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划分为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四个地球化学亚带。研究了各地球化学亚带的元素变化特征;得出了与铀共同在还原障富集的元素有Re、Mo、Se、Sr、S、REE、有机C等;Re和U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Mo、Se与U在还原环境下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但在氧化环境下其地球化学行为不同。提出本区含矿层本身能为铀成矿提供一定铀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含矿砂体氧化程度的不同,将吐哈盆地南缘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划分为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4个地球化学亚带。研究了各地球化学亚带的元素变化特征;得出了与铀共同在还原障富集的元素有Re,Mo,Se,Sr,S,REE,C有机等;Re和U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Mo、Se与U在还原环境下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但在氧化环境下其地球化学行为不同。提出本区含矿层本身能为铀成矿提供一定铀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疆伊犁盆地511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511铀矿床的形成机理,通过野外岩心观察和系统样品采集,结合室内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详细研究了赋存于Ⅴ旋回砂体的铀矿地质特征,对砂岩铀的成矿作用展开了初步讨论。认为Ⅴ旋回层间氧化带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_还原过渡带(包括褪色亚带和铀矿石亚带)和还原带;铀矿赋存在过渡带砂岩中,空间展布严格受层间氧化带控制;铀主要以显微浸染状铀矿物(沥青铀矿 铀石)形式散布于炭屑木质细胞腔内壁和砂岩碎屑颗粒的填隙物中,部分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和炭屑;层间氧化带发育是含氧层间承压水与砂岩之间水岩作用的结果。伴随砂岩中有机质、S2-和Fe2 被氧化,形成的有机酸类、SO2-4和Fe3 等组分部分迁移至过渡带沉淀,也是砂岩中铀元素活化迁移、沉淀富集,再活化、再富集的循环过程;层间氧化带及其砂岩铀成矿作用发生于表生环境,始于喜马拉雅早期(66Ma),具有长期性和滚动式向前发展的特点;铀成矿可能与微生物细菌活动及其还原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前锋区稀有元素富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分带中铀及其伴生元素的分布规律时,发现一些单价态(不变价)元素也常常富集在层间氧化带前锋区,其典型代表是钪(Sc)、钇(Y)和稀土元素(REE)等。作者在综合分析前苏联众多砂岩型铀矿床各地球化学分带中各种元素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层间氧化带前锋区Eh值和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所导致的变价元素(U、Se、Mo和V)和不变价元素(Sc、Y和REE)的分布规律和富集机制。实际上,层间氧化带前锋区既是氧化-还原电位(Eh值)又是酸碱度(pH值)的急剧变化区,两者大致同步消长。层间氧化带前锋区有两类地球化学障:单纯的还原障和还原-碱性综合障。两种地球化学障的发育与强度取决于原始未氧化岩石中硫化物、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谈成龙 《铀矿地质》2004,20(5):299-305
铼是地壳中一种极度分散的元素。在层间氧化带边界上 ,铼与铀的沉淀条件近似 ,在铼富集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 ,铼富集的范围几乎与铀矿卷重叠。本文根据自然界已查证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中铼、铀同消长的基本事实 ,对现阶段铼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找矿意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1 Geological Setting maki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urpan-Hami basin one of the important uranium-productive regions of interlayer The Turpan-Hami basin is one of the three greatest basins oxidation typ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s in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t is located in China. Up to now, the large-scale Shihongtan uraniumthe Junggar-Turpan microplate at the southeastern end of deposit and some uranium ore occurrences have beenthe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The b…  相似文献   

12.
曾爱花 《矿床地质》2012,31(1):139-150
Re、Se是中国急需的紧缺矿种,对国家的资源战略与环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新疆伊犁盆地511矿床在开采铀的过程中,发现了Re、Se和Mo等元素存在富集的现象。文章以511矿床7号采区为例,采取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及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探求Re、Se、Mo等元素的分布特点及其与U元素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Re和Se在空间上与砂岩铀矿体密切共生,说明在511矿床中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7号采区内的层间氧化作用促使Re和Se富集成矿,证实了511铀矿床中与U密切相关的Se、Re等元素具有线状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古层间氧化作用是发育于盆地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某一阶段的层间氧化作用,由此所形成并被保存的铀矿床被称为"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柴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的广泛发育,为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的强烈隆升剥蚀是层间氧化带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发育期。喜山期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使原层间氧化带及相应成矿系统遭受强烈改造,保存并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古层间氧化带型根据其改造、破坏或保存特点的不同,划分为褶-坳保存型、褶-断保存型和抬升破坏型3种改造亚型。褶-坳保存和褶-断保存2种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能以盲矿形式有效保存,是今后重点找矿方向,如北大滩和冷湖石地26铀矿点。抬升破坏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呈残留状或被剥蚀掉,找矿潜力不大。在总结不同改造亚型地质构造特点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典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成矿模式,并综合分析了其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4.
矿化区位于新疆吐哈盆地东南缘的大南湖凹陷东部,铀矿化赋存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和中段上部,上段主要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中段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铀矿石的特征元素有机碳orgC、CO2、∑S的化学分析平均值分别为0.42%、4.19%、0.38%,明显高于大南湖地区相应岩石的平均值0.34%、0.40%、0.14%,反映U元素的富集明显与其相关.铀矿石所分析的7种微量元素,其平均值均大于大南湖地区砂岩相应元素的平均值,反映了层间氧化作用可能是微量元素迁移富集的机制之一.铀矿化厚度4.9m,品位为1.902×10-4,U含量为1.996 kg/m2.矿体形态为板状.含矿岩石主要为褐黄色、灰色中一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砾岩.大南湖地区含矿层位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为黑色和灰色.铀的存在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区内的铀矿化类型属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与层间氧化带发育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靶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傅成铭 《铀矿地质》2005,21(2):85-91
在分析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构造、含矿地层和水动力环境对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控制作用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艾丁湖构造斜坡带、断块构造及次级断裂、褶皱是铀矿化定位的标志, 辫状河相砂体为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层间承压水和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异部位是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场所, 据此对有利的成矿靶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砂岩型铀矿与古层间氧化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苏台庙地区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砂岩的地球化学环境和常量元素进行规律总结与讨论。将古层间氧化带进一步细分为古氧化残留带、二次还原带、叠置带和原生带等4个亚带,总结了各亚带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特征,揭示了各亚带常量元素的演化规律,其中Si、Al、Fe和Ca活动性较强,Na、Mg和Ti活动性其次,而K、Mn和P较稳定。研究认为,该地区砂岩依次经历了成岩作用、古氧化作用、主成矿期铀成矿作用、二次还原作用和叠加铀成矿作用等,且未曾经历大幅沉降和显著构造热事件。研究区铀成矿作用与还原介质和Ca含量关系最密切,其次是Si、Fe、Ti,铀矿勘查应以叠置亚带为重点,兼顾二次还原亚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