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胶州湾是我囻黄海南部对虾的重要产卵场之一,每年4月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亲体陆续进人胶州湾,进行产卵活动。繁殖的幼对虾生长迅速,至8月下旬虾群平均体长可达13cm左右,成为秋汛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年由于捕捞力量加强等诸多因素,湾内对虾的年渔获量由70年代的2-5t,减至80年代的1-2t。虽然1984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对虾增殖放流,对虾资源量有所回升,但是因春季洄游的亲体(雌虾)数量锐减,7-8月间又使用各种网具违捕幼虾,因而极大地损害了幼虾资源。刘瑞玉等(1992)曾调查研究了胶州湾对虾生物资源。本文根据作者1991年以来5月和8月的对虾拖网调査资料,对胶州湾对虾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加强管理和保护幼虾资源,以及提高对虾产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3.
放流增殖对虾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景耀 《海洋科学》1983,7(6):55-58
渤海是我国内海,封闭性较大;沿海有许多河流入海,水质肥沃,基础生产力较高,是黄、渤海区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索饵肥育埸。渤海在我国渔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开展鱼、虾类资源放流增殖的良好场所。 渤海经过20余年秋捕对虾的生产实践表明:这种长期进行的人为干预使得渤海的生态  相似文献   

4.
一、国内外对虾放流增殖简况当今,国内外除人工养殖对虾外,还采取放流增殖,以增加捕捞产量。这既是水产科技重大成果,也是发展近海捕虾业的必由之路。据文献介绍:日本濑户内海70年代初对虾产量仅466吨,由于每年投放虾苗1~1.5亿尾,回捕率为5~10%,我国从1984年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的对虾生产性放流对虾,据1986年统计:全国沿海共放流对虾苗(3cm)27亿尾使资源迅速增长。到1975年对虾产量上升1230吨。现仍以每年放流3~5亿尾,回捕增殖对虾5000吨,产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直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了以人工放流增残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000尾,体长为57-71mm(平均体长为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日本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渡远 《热带海洋》1998,17(1):59-65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胶州湾东北部,红石崖和黄岛后湾标志放流虾的回捕情况的明显不同,联系到海域的环境特点和幼鲈鱼的分布及中国对虾的习性,讨论了制约放流虾回捕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中国对虾放流点应选择在河口,混水,软底质海域。  相似文献   

8.
郑东 《海洋科学》1982,6(4):1-5
渤海是我国秋捕对虾的主要渔埸之一,准确地发布秋汛对虾数量预报,对于捕虾生产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每年8月上旬在渤海内三个海域所调查的幼虾相对资源量为主要指标,经最佳组合,结合太阳黑子及黄河径流量对秋季对虾产量的影响,建立每年渤海秋汛对虾动态数量预报方程。经过5年试报的结果表明:预报准确率平均可达到88.9%;1979和1980两年分别达到95.0%和95.4%。  相似文献   

9.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崂山湾放流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群体的洄游分布、生长特征及回捕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虾7~8月主要分布在崂山湾浅水区域(水深5 m),9月份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生长速度快,且具有雌雄生长的差异,雄虾生长较快,但雌虾能达到更大的个体。回捕调查表明,由于受浒苔灾害的影响,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48%。根据崂山湾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认为适宜的放流时间为5月下旬,合理的开捕日期应为9月1日。  相似文献   

10.
以没有放流幼虾的1987年的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和8月份幼虾数量比值(109)为系数(a),以ni=axi式(ni是i年自然补充量,x_i是i年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估算胶州湾中国对虾有关年份自然补量。将各年8月份幼虾数量(Ni)扣除自然补充量后,再按捕捞系数(k)为0.75,以Ci=(Ni—ni)k/R式估算放流虾的回捕量和回捕率(C)。结果表明,1985,1986和1988—1990年回捕率分别为16.05,11.23,8.49,13.69和17.40%。对虾放流增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海洋生物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元华 《海洋科学》1985,9(5):54-58
标志放流作为研究海洋生物洄游分布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十六世纪就有将红绸带系结于鲑鱼体上进行放流的记载。今天,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海洋资源调查研究事业中,采用标志放流的方法,可以根据放流和重捕的时间、地点来分析、推测该生物的移动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并可根据体长、重量和年龄的变化推测其生长率,进  相似文献   

12.
用世代分析方法估算秋汛渤海对虾世代数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自然死亡,估算了它的世代数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等。 1.用滑动平均数资料,估算了秋汛渤海对虾的旬自然死亡系数,约为0.038,其真值在0≤M<0.194。 2.用世代分析方法估算了秋汛渤海对虾10个世代在9月初的资源量。经过三个月的捕捞,到12月初,约捕出雌虾77%,自然死亡13%,游出渤海约10%;捕出雄虾约59%,自然死亡约37%,游出渤海不到5%。 3.估算了分旬的捕捞死亡系数,雌雄虾相近,约为0.23。近岸虾流网等网具造成的捕捞死亡系数,1977—1979三年平均值约为0.15,约占总捕捞死亡系数的8%。因它的作业期早,近岸网具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18.6%左右。1981年已达30%。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回捕跟踪调查,对莱州湾海域中国对虾放流后的移动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中国对虾的不断生长,放流群体逐渐由河道向莱州湾近岸浅水区、莱州湾内部深水区和湾外移动;各采样批次的中国对虾体长频率分布多为单峰类型,体长(L)-体重(W)关系式为W=8.0×10~(-6)L~(3.061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201.57×[1e~(-0.016(t-38.48))]和Wt=90.61×[1e~(-0.016(tS-38.48))]~(3.0611);体长和体重生长速度方程分别为dLt/dt=3.23×e~(-0.016(t-38.48))和dW_t/dt=4.44×e~(-0.016(t-38.48))×[1e~(-0.016(t-38.48))]~(2.0611),其中体重生长拐点出现在放流后三个月左右(108d日龄,8月15日)。  相似文献   

14.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溶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21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景祺 《海洋科学》1991,15(6):33-35
Ⅱ.4.4.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大量分布于黄渤海中、朝两国海域。真子渺等(1966)指出,黄海对虾有两大群:一为渤海沿岸群;二为朝鲜西岸群。邓景耀等(1985)根据多年调查研究和标志放流结果,肯定真子渺想法,并提出黄海对虾有两个地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对虾移植至原本没有自然分布的象山港,首先需要了解放流海域的生态环境,掌握一整套生产性放流技术。这是研究移植放流虾群在新海域环境中栖息、摄食、移动、洄游、繁殖等方面的适应与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长毛对虾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虾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病害频发以及海洋环境恶化,长毛对虾的自然资源量大幅减少。为补充自然资源,改善种群结构,1980年我国开始对长毛对虾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然而,增殖放流的效果如何,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以长毛对虾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基因组进行de novo测序和重测序开发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最终建立长毛对虾的亲子鉴定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长毛对虾基因组大小为1 335.76 Mb GC (guanine cytosine)含量为40.86%,N50为1 221 bp;以组装的长毛对虾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通过重测序进行SNP挖掘,共获得12 579 780个原始SNP位点,经筛选,优化及模型选择,最终建立了基于192个SNP标记的长毛对虾亲子鉴定技术,亲子鉴定成功率为100%(95%的置信度)。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 2 0 0 3年 6月 2 0日在胶州湾放流的约 13 0万尾南美白对虾 ,放流 (虾苗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 3 .13cm ,0 .3 0 9g)的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率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 :南美白对虾适宜于胶州湾放流 ,且其生长期主要分布于胶州湾浅水区域 (水深 <5m) ,生长速度快 ,至 8月 2 0日~ 9月 3 0日回捕南美白对虾时的平均体长达到 13 .97cm ,平均体重为 3 5 .5 1g ,回捕率约为 12 .3 5 %。  相似文献   

20.
为恢复和保护渤海渔业资源,对虾流刺网已成为渤海渔场捕捞对虾的主要渔具。为进一步提高对虾流刺网的捕捞效率,1993年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开展了虾三重框刺网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虾三重框刺网(下称试验网)是在对虾三重流刺网(下称对比网)的基础上改革研制而成的。其主尺度为56米×1.6米,内网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